改寫論視角下的《酒國》俄譯本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7-04 08:14
中國經(jīng)濟的崛起使得世界與中國的關系更加緊密,尤其是“一帶一路”頂層戰(zhàn)略的提出,直接推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縱深發(fā)展。在此背景下,中國更需要對外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傳播自己的故事,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了解中國文化最有效的窗口就是文學,中國文學外譯迎來了最大的契機。然而中國當代文學在國外的譯介并非一帆風順,不僅僅是翻譯質(zhì)量的原因,還受到原作選擇、翻譯策略、讀者接受等文本外因素的影響,因為翻譯活動并不是在真空中發(fā)生,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中產(chǎn)生的。從勒菲弗爾提出的改寫論視角來看,翻譯作為改寫的一種形式,受到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的制約,而莫言作品的成功外譯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借鑒!毒茋肥悄缘谝徊勘蛔g為俄文的長篇小說,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勢,剛一登陸俄羅斯社會便引起廣泛關注。論文從勒菲弗爾的改寫論視角出發(fā),考察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兩大因素對俄譯本的制約,分析在二者制約下譯者對文化空缺的處理機制,統(tǒng)計歸納譯者選擇的翻譯方法,希望從翻譯層面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找到切實可行的途徑。勒菲弗爾的改寫論超越了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文本層面,將翻譯研究置于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建立了全新的學科范式,但是對翻譯的微觀層面關注...
【文章頁數(shù)】:15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論文創(chuàng)新點
中文摘要
Aвтореферат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2.1 研究的理論意義
1.2.2 研究的實用價值
1.3 研究現(xiàn)狀
1.3.1 改寫論研究現(xiàn)狀
1.3.2 《酒國》俄譯本研究現(xiàn)狀
1.4 研究目標和內(nèi)容
1.4.1 研究的目標
1.4.2 研究的內(nèi)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創(chuàng)新點
1.7 研究思路和論文框架
2 理論基礎:改寫論
2.1 改寫論產(chǎn)生的背景
2.1.1 翻譯學學科的形成
2.1.2 翻譯研究學派的形成
2.2 改寫論的核心思想
2.2.1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
2.2.2 翻譯是對原文的一種改寫(translation as rewriting)
2.2.3 雙重因素對翻譯的制約
2.3 改寫論的貢獻與局限
2.4 小結(jié)
3 意識形態(tài)對《酒國》俄譯本的操控
3.1 “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厘清
3.1.1 “意識形態(tài)”的流變與內(nèi)涵
3.1.2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
3.2 翻譯與意識形態(tài)
3.2.1 意識形態(tài)影響翻譯文本的選擇
3.2.2 意識形態(tài)影響翻譯策略的選擇
3.3 意識形態(tài)操控譯者的文本選擇
3.3.1 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
3.3.2 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
3.3.3 贊助人的介入
3.4 意識形態(tài)操控譯者的翻譯策略
3.5 小結(jié)
4 詩學對《酒國》俄譯本的制約
4.1 詩學概念溯源及其發(fā)展
4.2 詩學對《酒國》俄譯本的宏觀操控
4.2.1 俄羅斯社會主流詩學
4.2.2 《酒國》在俄羅斯的接受
4.3 詩學對《酒國》俄譯本的微觀操控
4.3.1 詩學操控之文體
4.3.2 詩學操控之人物
4.3.3 詩學操控之文學手法
4.4 小結(jié)
5 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制約下譯者的選擇
5.1 技術—經(jīng)濟文化空缺翻譯
5.1.1 生態(tài)文化空缺翻譯
5.1.2 人工制品文化空缺翻譯
5.1.3 譯者的選擇
5.2 社會文化空缺翻譯
5.2.1 與人有關的社會文化空缺翻譯
5.2.2 與行為、制度等有關的社會文化空缺翻譯
5.2.3 譯者的選擇
5.3 觀念文化空缺翻譯
5.3.1 宗教文化空缺翻譯
5.3.2 藝術文化空缺翻譯
5.3.3 譯者的選擇
5.4 語言文化空缺翻譯
5.4.1 語言特點構(gòu)成的文化空缺翻譯
5.4.2 語義構(gòu)成的文化空缺翻譯
5.4.3 譯者的選擇
5.5 小結(jié)
6 結(jié)語
6.1 本研究的結(jié)論
6.2 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續(xù)設想
參考文獻
攻博期間發(fā)表的科研成果
后記
本文編號:4000368
【文章頁數(shù)】:15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論文創(chuàng)新點
中文摘要
Aвтореферат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2.1 研究的理論意義
1.2.2 研究的實用價值
1.3 研究現(xiàn)狀
1.3.1 改寫論研究現(xiàn)狀
1.3.2 《酒國》俄譯本研究現(xiàn)狀
1.4 研究目標和內(nèi)容
1.4.1 研究的目標
1.4.2 研究的內(nèi)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創(chuàng)新點
1.7 研究思路和論文框架
2 理論基礎:改寫論
2.1 改寫論產(chǎn)生的背景
2.1.1 翻譯學學科的形成
2.1.2 翻譯研究學派的形成
2.2 改寫論的核心思想
2.2.1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
2.2.2 翻譯是對原文的一種改寫(translation as rewriting)
2.2.3 雙重因素對翻譯的制約
2.3 改寫論的貢獻與局限
2.4 小結(jié)
3 意識形態(tài)對《酒國》俄譯本的操控
3.1 “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厘清
3.1.1 “意識形態(tài)”的流變與內(nèi)涵
3.1.2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
3.2 翻譯與意識形態(tài)
3.2.1 意識形態(tài)影響翻譯文本的選擇
3.2.2 意識形態(tài)影響翻譯策略的選擇
3.3 意識形態(tài)操控譯者的文本選擇
3.3.1 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
3.3.2 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
3.3.3 贊助人的介入
3.4 意識形態(tài)操控譯者的翻譯策略
3.5 小結(jié)
4 詩學對《酒國》俄譯本的制約
4.1 詩學概念溯源及其發(fā)展
4.2 詩學對《酒國》俄譯本的宏觀操控
4.2.1 俄羅斯社會主流詩學
4.2.2 《酒國》在俄羅斯的接受
4.3 詩學對《酒國》俄譯本的微觀操控
4.3.1 詩學操控之文體
4.3.2 詩學操控之人物
4.3.3 詩學操控之文學手法
4.4 小結(jié)
5 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制約下譯者的選擇
5.1 技術—經(jīng)濟文化空缺翻譯
5.1.1 生態(tài)文化空缺翻譯
5.1.2 人工制品文化空缺翻譯
5.1.3 譯者的選擇
5.2 社會文化空缺翻譯
5.2.1 與人有關的社會文化空缺翻譯
5.2.2 與行為、制度等有關的社會文化空缺翻譯
5.2.3 譯者的選擇
5.3 觀念文化空缺翻譯
5.3.1 宗教文化空缺翻譯
5.3.2 藝術文化空缺翻譯
5.3.3 譯者的選擇
5.4 語言文化空缺翻譯
5.4.1 語言特點構(gòu)成的文化空缺翻譯
5.4.2 語義構(gòu)成的文化空缺翻譯
5.4.3 譯者的選擇
5.5 小結(jié)
6 結(jié)語
6.1 本研究的結(jié)論
6.2 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續(xù)設想
參考文獻
攻博期間發(fā)表的科研成果
后記
本文編號:40003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4000368.html
上一篇:“他者”的紀實影像——以當代中國題材歐美紀錄片為例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