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新探
發(fā)布時間:2021-06-08 10:56
《孟子字義疏證》(以下簡稱《疏證》)承載了戴震對儒家之“道”的追求,是戴震一生最為重視的著作。本文將戴震及其《疏證》置于儒學的歷史脈絡與理論視野下進行考察,分別從著作的“背景”、“內(nèi)容”、“宗旨”與“意義”四個方面進行探討。先說《疏證》的“背景”。戴震受到清初以來儒學新風的影響,尤其是繼承了顧炎武“理學,經(jīng)學也”一語的精神要旨,即依“經(jīng)”求“理”,將“理學”納入“經(jīng)學”之中。清代有所謂的“漢宋之爭”,原本只是在儒家經(jīng)學的范圍內(nèi)來說的,代表了宗主“漢學”與“宋學”兩種不同的治經(jīng)取向,后來逐漸演化為“考據(jù)”與“義理”相爭的流俗之見。但無論是在哪一種意義上,戴震始終都未曾陷入“漢宋之爭”,所謂“尊漢反宋”的晚年論學轉(zhuǎn)向其實也并不存在。相比“漢宋之爭”而言,“儒釋之辨”才是戴震及其《疏證》真正關心的問題。士林佛學是乾隆年間興起的一股“潛流”,代表人物彭紹升就曾與戴震辯論儒佛問題。戴震的“儒釋之辨”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正陸、王之失;二是辟老、釋之說;三是辨儒、釋之界。再論《疏證》的“內(nèi)容”。戴震在《疏證》中有“破”也有“立”,既批評和修正了程朱理學的若干理論錯誤,也借助“字義”的疏解提出了...
【文章來源】:湖南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9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緣起:戴震學術形象變遷的反思
1.2 現(xiàn)狀與問題:《疏證》專題研究述評
1.3 選題價值與研究思路
1.4 主要內(nèi)容與創(chuàng)新之處
第2章 《疏證》的背景
2.1 清初以來的儒學新風
2.1.1 明清之際學風的轉(zhuǎn)變
2.1.2 “經(jīng)學即理學”說
2.1.3 考證學典范及其超越
2.2 漢宋之爭的問題
2.2.1 漢宋之爭的由來
2.2.2 漢宋之爭的意涵
2.2.3 戴震的不爭漢宋
2.3 儒釋之辨的問題
2.3.1 士林佛學的興起
2.3.2 戴震與彭紹升之辨
2.3.3 儒釋之辨的三個層次
第3章 《疏證》的內(nèi)容
3.1 《疏證》對“理”的詮釋與修正
3.1.1 “理”的疏解與區(qū)分
3.1.2 駁“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之“理”說
3.1.3 “理氣之辨”
3.1.4 “理欲之辨”
3.2 戴震“反理學”說再考察
3.2.1 “反理學”說的由來與問題
3.2.2 “程朱”與“陸王”的差別對待
3.2.3 “敬其為人”,針對“其言”
3.2.4 貌離神合:戴震與“程朱”之同
3.3 《疏證》“反理學”的現(xiàn)實指向與理論邏輯
3.3.1 “反”的重心:“禍民”
3.3.2 “理學”的主體:“今之治人者”
3.3.3 理論邏輯:“人心”居中
3.3.4 附論:戴震學術思想分期的問題
第4章 《疏證》的宗旨
4.1 《疏證》尊孟的緣由
4.1.1 作為經(jīng)言依據(jù)
4.1.2 作為道統(tǒng)先師
4.1.3 作為學術宗主
4.2 《疏證》的“聞道”之旨
4.2.1 “聞道”的途徑與方法
4.2.2 《疏證》對“道”的論述
4.2.3 “道”的層次與兩種取向
第5章 《疏證》的意義
5.1 《疏證》對儒家思想傳統(tǒng)的保守與開新
5.1.1 生生:“遂其生”的仁德與“相生養(yǎng)”之道
5.1.2 民本:“自下摩上”的視角與“人”的隱現(xiàn)
5.1.3 教化:“正人心”的志業(yè)與“美言”的警惕
5.2 從“義理”的探索到“哲學”的基礎
5.2.1 “戴氏之義理”的探索
5.2.2 胡適的“新哲學”說及其問題
5.2.3 “情感哲學”與“語言哲學”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哲學史到思想史——胡適的英文《中國思想史大綱》草稿[J]. 王汎森.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3)
[2]再論戴震學術研究中的幾個爭議問題[J]. 漆永祥. 學術界. 2015(03)
[3]是反動還是繼承——再論戴震哲學與朱熹理學的關系[J]. 徐玲英.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5(01)
[4]再論皖派與吳派的學術關系——以戴震與惠棟為例[J]. 吳根友.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014(03)
[5]關于《執(zhí)拗的低音》[J]. 王汎森. 讀書. 2013(11)
[6]嚴儒釋之辨,破圖貌之誤——論戴震的佛學觀[J]. 陶武. 學術界. 2013(08)
[7]戴震批判理學及其語言哲學之成立[J]. 劉梁劍. 思想與文化. 2012(00)
[8]《孟子私淑錄》成書年代辨[J]. 趙永磊. 文獻. 2012(04)
[9]論戴震與章學誠的學術因緣——“理”與“道”的新詮[J]. 鄭吉雄. 文史哲. 2011(03)
[10]試論戴震理欲說與其人品的關系[J]. 祝總斌. 北大史學. 2010(00)
碩士論文
[1]戴震理欲觀及其時代意義[D]. 許兵.南昌大學 2014
[2]《孟子字義疏證》訓詁研究[D]. 孔媛媛.西北師范大學 2012
[3]《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 蘇正道.福建師范大學 2011
[4]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 王娟.湘潭大學 2011
[5]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的經(jīng)典詮釋思想研究[D]. 梁拯.河南大學 2011
[6]《孟子字義疏證》之文獻學研究[D]. 湯慧蘭.南昌大學 2006
[7]《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 張迎春.安徽大學 2004
[8]《孟子字義疏證》發(fā)微[D]. 張東.中共中央黨校 2001
本文編號:3218297
【文章來源】:湖南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9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緣起:戴震學術形象變遷的反思
1.2 現(xiàn)狀與問題:《疏證》專題研究述評
1.3 選題價值與研究思路
1.4 主要內(nèi)容與創(chuàng)新之處
第2章 《疏證》的背景
2.1 清初以來的儒學新風
2.1.1 明清之際學風的轉(zhuǎn)變
2.1.2 “經(jīng)學即理學”說
2.1.3 考證學典范及其超越
2.2 漢宋之爭的問題
2.2.1 漢宋之爭的由來
2.2.2 漢宋之爭的意涵
2.2.3 戴震的不爭漢宋
2.3 儒釋之辨的問題
2.3.1 士林佛學的興起
2.3.2 戴震與彭紹升之辨
2.3.3 儒釋之辨的三個層次
第3章 《疏證》的內(nèi)容
3.1 《疏證》對“理”的詮釋與修正
3.1.1 “理”的疏解與區(qū)分
3.1.2 駁“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之“理”說
3.1.3 “理氣之辨”
3.1.4 “理欲之辨”
3.2 戴震“反理學”說再考察
3.2.1 “反理學”說的由來與問題
3.2.2 “程朱”與“陸王”的差別對待
3.2.3 “敬其為人”,針對“其言”
3.2.4 貌離神合:戴震與“程朱”之同
3.3 《疏證》“反理學”的現(xiàn)實指向與理論邏輯
3.3.1 “反”的重心:“禍民”
3.3.2 “理學”的主體:“今之治人者”
3.3.3 理論邏輯:“人心”居中
3.3.4 附論:戴震學術思想分期的問題
第4章 《疏證》的宗旨
4.1 《疏證》尊孟的緣由
4.1.1 作為經(jīng)言依據(jù)
4.1.2 作為道統(tǒng)先師
4.1.3 作為學術宗主
4.2 《疏證》的“聞道”之旨
4.2.1 “聞道”的途徑與方法
4.2.2 《疏證》對“道”的論述
4.2.3 “道”的層次與兩種取向
第5章 《疏證》的意義
5.1 《疏證》對儒家思想傳統(tǒng)的保守與開新
5.1.1 生生:“遂其生”的仁德與“相生養(yǎng)”之道
5.1.2 民本:“自下摩上”的視角與“人”的隱現(xiàn)
5.1.3 教化:“正人心”的志業(yè)與“美言”的警惕
5.2 從“義理”的探索到“哲學”的基礎
5.2.1 “戴氏之義理”的探索
5.2.2 胡適的“新哲學”說及其問題
5.2.3 “情感哲學”與“語言哲學”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哲學史到思想史——胡適的英文《中國思想史大綱》草稿[J]. 王汎森.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3)
[2]再論戴震學術研究中的幾個爭議問題[J]. 漆永祥. 學術界. 2015(03)
[3]是反動還是繼承——再論戴震哲學與朱熹理學的關系[J]. 徐玲英.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5(01)
[4]再論皖派與吳派的學術關系——以戴震與惠棟為例[J]. 吳根友.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014(03)
[5]關于《執(zhí)拗的低音》[J]. 王汎森. 讀書. 2013(11)
[6]嚴儒釋之辨,破圖貌之誤——論戴震的佛學觀[J]. 陶武. 學術界. 2013(08)
[7]戴震批判理學及其語言哲學之成立[J]. 劉梁劍. 思想與文化. 2012(00)
[8]《孟子私淑錄》成書年代辨[J]. 趙永磊. 文獻. 2012(04)
[9]論戴震與章學誠的學術因緣——“理”與“道”的新詮[J]. 鄭吉雄. 文史哲. 2011(03)
[10]試論戴震理欲說與其人品的關系[J]. 祝總斌. 北大史學. 2010(00)
碩士論文
[1]戴震理欲觀及其時代意義[D]. 許兵.南昌大學 2014
[2]《孟子字義疏證》訓詁研究[D]. 孔媛媛.西北師范大學 2012
[3]《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 蘇正道.福建師范大學 2011
[4]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 王娟.湘潭大學 2011
[5]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的經(jīng)典詮釋思想研究[D]. 梁拯.河南大學 2011
[6]《孟子字義疏證》之文獻學研究[D]. 湯慧蘭.南昌大學 2006
[7]《孟子字義疏證》研究[D]. 張迎春.安徽大學 2004
[8]《孟子字義疏證》發(fā)微[D]. 張東.中共中央黨校 2001
本文編號:32182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21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