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視角:《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5 06:59
《康熙字典》自康熙五十五年(1716)刊行后,這部具有集大成意義的辭書很快流傳至海外,對海外漢字辭書編纂、語言文字政策制定、海外學者漢字研究以及字形標準化方案選取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積極且深遠的影響,至今余溫尚存。然而,這部集大成的字書在中國一直以來因官修辭書的性質(zhì)以及清朝嚴苛的文化政策,導致長期以來該書在國內(nèi)無學者敢對其進行批評訂正,致使該書中的眾多錯訛被長久保留,該書的發(fā)展與完善也因此受到影響,我國的漢字辭書的發(fā)展也在這段時間內(nèi)處于停滯不前的局面。清滅亡后,《康熙字典》又因其錯誤頻出等原因在國內(nèi)學界飽受詬病,使得長久以來人們對這部辭書的評價趨向兩個極端,缺乏一個相對客觀公允的認識。而該書在世界其他地區(qū)產(chǎn)生的影響與價值更是一直以來被國內(nèi)學界所忽視,致使我們更是無法認清《康熙字典》對于國際漢學發(fā)展的貢獻與價值,也造成了當下漢語史研究的缺失。但是無疑,對這些海外《康熙字典》系辭書文獻以及相關文獻進行挖掘與整理,對《康熙字典》海外流通歷史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與歸納是十分必要而有意義的。本文以域外《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為主要研究目標,同時也兼顧與之有關的其他類型文獻,對《康熙字典》在海外流傳途徑、影響...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3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緒論
1.1 選題意義與學術(shù)價值
1.2 域外《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相關研究成果
1.2.1 對《康熙字典》在歐美流傳、接受、改造的相關研究
1.2.2 對《康熙字典》在日韓流傳、接受與改造的相關研究
1.3 域外《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研究對象
1.4 域外《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研究方法
1.4.1 文獻比較法
1.4.2 文獻與調(diào)查相結(jié)合的方法
1.4.3 統(tǒng)計與計量法
1.4.4 宏觀調(diào)查與微觀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
1.4.5 描寫與解釋相結(jié)合的方法
1.5 域外視角《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文章結(jié)構(gòu)與框架
1.6 本文創(chuàng)新之處
第二章:《康熙字典》在歐美地區(qū)的流傳、接受與改造
2.1 《康熙字典》在歐美地區(qū)的流傳、接受與改造情況總述
2.1.1 歐美漢學發(fā)展背景與《康熙字典》的傳入
2.1.2 歐美地區(qū)對《康熙字典》的接受
2.1.3 歐美《康熙字典》系辭書文獻研究的重點
2.2 16-19世紀西方《康熙字典》一系辭書譜系研究
2.2.1 譜系及辭書譜系
2.2.2 《康熙字典》辭書譜系原型
2.2.3 歐美地區(qū)《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
2.2.4 西方學者對《康熙字典》系辭書文獻的反思
2.3 17-20世紀西方學者對214部首體系認識史
2.3.1 214部首體系以前西方學者對于部首的認識
2.3.2 《字匯》、《正字通》的西傳與西方學者對214部首體系的認識
2.3.3 《康熙字典》的西傳與西方學者對214部首體系的研究
2.3.4 214部首體系與西方漢外辭書編纂
2.3.5 214部首體系與西方漢語教科書編纂
2.3.6 西方學者對于214部首體系的反思與改造
2.4 17-19世紀西方學者對214部首體系的譯介
2.4.1 部首表的形式與內(nèi)容
2.4.2 部首表的譯介方式
2.4.3 對部首表譯介評述
2.4.4 17-19世紀西方學者對214部首體系的譯介對我國部首研究的啟示
第三章:《康熙字典》在漢字文化圈內(nèi)國家的流傳、接受與改造
3.1 漢字文化圈與《康熙字典》
3.2 《康熙字典》在朝鮮的流傳、接受與改造
3.2.1 《康熙字典》傳入前朝鮮文字、辭書的概況
3.2.2 朝鮮《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
3.2.3 《康熙字典》在朝鮮流變特點總結(jié)
3.3 《康熙字典》在日本的流傳、接受與改造
3.3.1 《康熙字典》傳入前日本文字、辭書概況
3.3.2 日本《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
3.3.3 《康熙字典》在日本流變情況總結(jié)
3.4 《康熙字典》在越南的流傳、接受與改造
3.4.1 《康熙字典》傳入前越南文字、辭書概況
3.4.2 越南《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
3.4.3 《康熙字典》在越南流變情況總結(jié)
3.5 《康熙字典》朝、日、越三國流傳及影響差異探因
3.5.1 語言文字與辭書傳統(tǒng)導致《康熙字典》朝、日、越三國流傳及影響差異
3.5.2 民族文化心理對《康熙字典》朝、日、越流傳與接受的影響
3.5.3 出版印刷業(yè)對《康熙字典》朝、日、越流傳與接受的影響
3.5.4 政治與歷史環(huán)境對《康熙字典》朝、日、越流傳與接受的影響
第四章:《康熙字典》系辭書在域外影響研究
4.1 《康熙字典》在國內(nèi)外影響差異探因
4.1.1 《康熙字典》在國內(nèi)的流傳與影響
4.1.2 《康熙字典》在國內(nèi)外影響差異探因
4.2 《康熙字典》東西方影響差異比較研究
4.2.1 《康熙字典》在東西方流傳、接受與改造模式對比
4.2.2 《康熙字典》東西方影響差異探因
第五章:《康熙字典》研究中外互動的價值與意義
5.1 中外互動研究《康熙字典》歷史回顧
5.2 《康熙字典》研究中外互動模式的價值與意義
5.3 《康熙字典》研究中外互動模式的未來展望
第六章:余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康熙字典》版本表
附錄二 主要文獻書影
附錄三 西方學者所編214部首表選錄
馬禮遜《華英字典》部首表
麥都思《漢英字典》部首表
衛(wèi)三畏《拾級大成》、《漢英韻府》部首表
附錄四 域外視野《康熙字典》辭書譜系圖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方學者漢字214部首體系認識史[J]. 李無未,裴夢蘇.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6(10)
[2]回歸《說文》,糾偏《康熙字典》——傳教士湛約翰《漢字結(jié)構(gòu)述解》的學術(shù)意義[J]. 李無未,裴夢蘇.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3)
[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啟示——從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反思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的問題[J]. 楊慧玲.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16(02)
[4]明清傳教士與辭書編纂[J]. 徐時儀. 辭書研究. 2016(01)
[5]朝鮮朝漢語聲調(diào)標記“質(zhì)正”[J]. 張輝,李無未. 古漢語研究. 2016(01)
[6]清代廣東與越南的書籍交流[J]. 李慶新. 學術(shù)研究. 2015(12)
[7]論韓國朝鮮時期漢字字典的整理與研究價值[J]. 王平. 中國文字研究. 2015(01)
[8]后朝鮮時期所存“新制字”考——以《新字典》“朝鮮俗字部”為例[J]. 張述娟. 中國文字研究. 2015(01)
[9]漢字文化圈與辭書編纂[J]. 徐時儀.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 2015(03)
[10]漢字楷書字匯域外傳播的對照與聯(lián)系——以中國宋本《玉篇》和韓國《全韻玉篇》為例[J]. 李海燕.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2)
博士論文
[1]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華西方人的漢語研究[D]. 江莉.北京外國語大學 2015
[2]越南文字發(fā)展史研究[D]. 梁茂華.鄭州大學 2014
[3]麥都思的翻譯、學術(shù)與宣教研究[D]. 劉立壹.山東大學 2013
[4]清末至新中國成立(1892-1949)漢字改革史論[D]. 劉曉明.河北師范大學 2013
[5]日本江戶時代前期大眾文化雛形研究[D]. 張博.南開大學 2012
[6]晚清來華西方人漢語學習與研究[D]. 卞浩宇.蘇州大學 2010
[7]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D]. 孔陳焱.浙江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漢字西譯》音系研究[D]. 余姝航.廈門大學 2014
[2]日本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研究[D]. 裴夢蘇.廈門大學 2014
[3]韓國《新字典》文字研究[D]. 宋民.華東師范大學 2013
[4]衛(wèi)三畏的漢語著作及教學思想研究[D]. 王歡.湖南大學 2013
[5]鑒往知來:馬禮遜《華英詞典》對當代外向型漢英詞典研編的啟示[D]. 游夢雨.南京大學 2012
[6]麥都思跨文化傳播研究[D]. 趙圣健.遼寧大學 2012
[7]馬禮遜對華語言及文化傳播策略研究[D]. 張夷弛.重慶師范大學 2012
[8]《華英字典》及其新義研究[D]. 周緒彥.上海師范大學 2011
[9]李氏朝鮮君臣眼中的康熙帝與雍正帝[D]. 馬睿.遼寧師范大學 2010
[10]《福建方言字典》中漢語借詞的翻譯方法研究[D]. 馬睿穎.福建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158932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3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緒論
1.1 選題意義與學術(shù)價值
1.2 域外《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相關研究成果
1.2.1 對《康熙字典》在歐美流傳、接受、改造的相關研究
1.2.2 對《康熙字典》在日韓流傳、接受與改造的相關研究
1.3 域外《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研究對象
1.4 域外《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研究方法
1.4.1 文獻比較法
1.4.2 文獻與調(diào)查相結(jié)合的方法
1.4.3 統(tǒng)計與計量法
1.4.4 宏觀調(diào)查與微觀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
1.4.5 描寫與解釋相結(jié)合的方法
1.5 域外視角《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文章結(jié)構(gòu)與框架
1.6 本文創(chuàng)新之處
第二章:《康熙字典》在歐美地區(qū)的流傳、接受與改造
2.1 《康熙字典》在歐美地區(qū)的流傳、接受與改造情況總述
2.1.1 歐美漢學發(fā)展背景與《康熙字典》的傳入
2.1.2 歐美地區(qū)對《康熙字典》的接受
2.1.3 歐美《康熙字典》系辭書文獻研究的重點
2.2 16-19世紀西方《康熙字典》一系辭書譜系研究
2.2.1 譜系及辭書譜系
2.2.2 《康熙字典》辭書譜系原型
2.2.3 歐美地區(qū)《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
2.2.4 西方學者對《康熙字典》系辭書文獻的反思
2.3 17-20世紀西方學者對214部首體系認識史
2.3.1 214部首體系以前西方學者對于部首的認識
2.3.2 《字匯》、《正字通》的西傳與西方學者對214部首體系的認識
2.3.3 《康熙字典》的西傳與西方學者對214部首體系的研究
2.3.4 214部首體系與西方漢外辭書編纂
2.3.5 214部首體系與西方漢語教科書編纂
2.3.6 西方學者對于214部首體系的反思與改造
2.4 17-19世紀西方學者對214部首體系的譯介
2.4.1 部首表的形式與內(nèi)容
2.4.2 部首表的譯介方式
2.4.3 對部首表譯介評述
2.4.4 17-19世紀西方學者對214部首體系的譯介對我國部首研究的啟示
第三章:《康熙字典》在漢字文化圈內(nèi)國家的流傳、接受與改造
3.1 漢字文化圈與《康熙字典》
3.2 《康熙字典》在朝鮮的流傳、接受與改造
3.2.1 《康熙字典》傳入前朝鮮文字、辭書的概況
3.2.2 朝鮮《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
3.2.3 《康熙字典》在朝鮮流變特點總結(jié)
3.3 《康熙字典》在日本的流傳、接受與改造
3.3.1 《康熙字典》傳入前日本文字、辭書概況
3.3.2 日本《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
3.3.3 《康熙字典》在日本流變情況總結(jié)
3.4 《康熙字典》在越南的流傳、接受與改造
3.4.1 《康熙字典》傳入前越南文字、辭書概況
3.4.2 越南《康熙字典》一系辭書文獻
3.4.3 《康熙字典》在越南流變情況總結(jié)
3.5 《康熙字典》朝、日、越三國流傳及影響差異探因
3.5.1 語言文字與辭書傳統(tǒng)導致《康熙字典》朝、日、越三國流傳及影響差異
3.5.2 民族文化心理對《康熙字典》朝、日、越流傳與接受的影響
3.5.3 出版印刷業(yè)對《康熙字典》朝、日、越流傳與接受的影響
3.5.4 政治與歷史環(huán)境對《康熙字典》朝、日、越流傳與接受的影響
第四章:《康熙字典》系辭書在域外影響研究
4.1 《康熙字典》在國內(nèi)外影響差異探因
4.1.1 《康熙字典》在國內(nèi)的流傳與影響
4.1.2 《康熙字典》在國內(nèi)外影響差異探因
4.2 《康熙字典》東西方影響差異比較研究
4.2.1 《康熙字典》在東西方流傳、接受與改造模式對比
4.2.2 《康熙字典》東西方影響差異探因
第五章:《康熙字典》研究中外互動的價值與意義
5.1 中外互動研究《康熙字典》歷史回顧
5.2 《康熙字典》研究中外互動模式的價值與意義
5.3 《康熙字典》研究中外互動模式的未來展望
第六章:余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康熙字典》版本表
附錄二 主要文獻書影
附錄三 西方學者所編214部首表選錄
馬禮遜《華英字典》部首表
麥都思《漢英字典》部首表
衛(wèi)三畏《拾級大成》、《漢英韻府》部首表
附錄四 域外視野《康熙字典》辭書譜系圖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方學者漢字214部首體系認識史[J]. 李無未,裴夢蘇.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6(10)
[2]回歸《說文》,糾偏《康熙字典》——傳教士湛約翰《漢字結(jié)構(gòu)述解》的學術(shù)意義[J]. 李無未,裴夢蘇.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3)
[3]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啟示——從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反思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的問題[J]. 楊慧玲.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16(02)
[4]明清傳教士與辭書編纂[J]. 徐時儀. 辭書研究. 2016(01)
[5]朝鮮朝漢語聲調(diào)標記“質(zhì)正”[J]. 張輝,李無未. 古漢語研究. 2016(01)
[6]清代廣東與越南的書籍交流[J]. 李慶新. 學術(shù)研究. 2015(12)
[7]論韓國朝鮮時期漢字字典的整理與研究價值[J]. 王平. 中國文字研究. 2015(01)
[8]后朝鮮時期所存“新制字”考——以《新字典》“朝鮮俗字部”為例[J]. 張述娟. 中國文字研究. 2015(01)
[9]漢字文化圈與辭書編纂[J]. 徐時儀.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 2015(03)
[10]漢字楷書字匯域外傳播的對照與聯(lián)系——以中國宋本《玉篇》和韓國《全韻玉篇》為例[J]. 李海燕.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2)
博士論文
[1]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華西方人的漢語研究[D]. 江莉.北京外國語大學 2015
[2]越南文字發(fā)展史研究[D]. 梁茂華.鄭州大學 2014
[3]麥都思的翻譯、學術(shù)與宣教研究[D]. 劉立壹.山東大學 2013
[4]清末至新中國成立(1892-1949)漢字改革史論[D]. 劉曉明.河北師范大學 2013
[5]日本江戶時代前期大眾文化雛形研究[D]. 張博.南開大學 2012
[6]晚清來華西方人漢語學習與研究[D]. 卞浩宇.蘇州大學 2010
[7]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D]. 孔陳焱.浙江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漢字西譯》音系研究[D]. 余姝航.廈門大學 2014
[2]日本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研究[D]. 裴夢蘇.廈門大學 2014
[3]韓國《新字典》文字研究[D]. 宋民.華東師范大學 2013
[4]衛(wèi)三畏的漢語著作及教學思想研究[D]. 王歡.湖南大學 2013
[5]鑒往知來:馬禮遜《華英詞典》對當代外向型漢英詞典研編的啟示[D]. 游夢雨.南京大學 2012
[6]麥都思跨文化傳播研究[D]. 趙圣健.遼寧大學 2012
[7]馬禮遜對華語言及文化傳播策略研究[D]. 張夷弛.重慶師范大學 2012
[8]《華英字典》及其新義研究[D]. 周緒彥.上海師范大學 2011
[9]李氏朝鮮君臣眼中的康熙帝與雍正帝[D]. 馬睿.遼寧師范大學 2010
[10]《福建方言字典》中漢語借詞的翻譯方法研究[D]. 馬睿穎.福建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15893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15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