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德的消解與超越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03 20:32
【摘要】:缺德作為漢語中表達人們日常倫理觀念的重要語匯而被人們頻繁的使用。本文試圖將缺德這個語詞置于學術研究的視野進行觀察和分析。因此,本文論及的缺德和日常使用的缺德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本文共五章內容。首先,從論題研究的緣起入手,分析了缺德研究的重要意義,研判了當今學術界在關于缺德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進展,明確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對缺德概念進行澄清,考察缺、德的語義,界定缺德的含義,開顯出缺德的本質,同時對缺德三種類型:善惡之分,相對絕對之分和個體社會之分進行了分析。隨后的內容圍繞缺德的善惡之分展開。缺德為惡主要考察其表象,從缺德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運行因素和主體承擔等方面追問原因,并探討缺德為惡所導致的對社會、道德和人的危害。缺德為善主要考察其表象,從道德規(guī)范的滯后效應、主體的能動作用和社會環(huán)境的推動等方面分析原因,彰顯缺德為善對預示道德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和促進人的完善的積極意義。最后,結合當代中國道德建設論述了缺德的超越與消解之途。缺德的消解是指對缺德為惡的矯正、修補。其要旨在于,通過落實道德懲罰,提升道德教育有效性,并建立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使人們不愿為惡,不能為惡,并促使惡向善的轉換,以達到為善的目標。缺德的超越,是肯定缺德為善的積極價值,是對缺的德的超越,促使新道德代替舊道德,樹立新的道德觀念,建立新的道德原則。這種意義上的超越可以通過實施合理的道德獎勵,充分激發(fā)個體道德活力,營造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以促使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釋放,創(chuàng)造性不斷顯現(xiàn),從而推動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不斷更新、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對缺德的善惡分析并不是試圖為缺德現(xiàn)象作辯護,也不是鼓勵人們去為惡,更不想以道德相對主義來混淆人們的是非觀念,只是試圖在對日常生活化的倫理觀念進行研究時嵌入一種哲學思辨的思維,以一種對既有道德審慎批判的態(tài)度審視人類道德生活,并努力通過道德履踐促進道德的發(fā)展、進步。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B82-0
本文編號:2740138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B8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茂水;道德教化:問題與對策[J];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02期
2 高兆明;簡論“道德失范”范疇[J];道德與文明;1999年06期
3 王淑芹;李淑英;;新聞道德缺失的誘因分析[J];道德與文明;2007年01期
4 向玉喬;;論道德寬容[J];道德與文明;2010年06期
5 尹金鳳;;大眾媒介偶像塑造中的道德缺位及其對策[J];道德與文明;2012年03期
6 章海山;目前的道德需要“重建”還是“創(chuàng)建”?[J];道德與文明;1996年03期
7 唐凱麟;論倫理學的邏輯起點——一種依據(jù)馬克思主義文本的闡釋[J];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8 郭錠煥;21世紀家庭教育與人格培養(yǎng)的全球觀[J];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01期
9 許啟賢;關于當前道德“滑坡”、“爬坡”問題的辨析[J];高校理論戰(zhàn)線;1994年06期
10 趙家祥;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三個界定[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年07期
本文編號:27401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2740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