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光緒元寶的成份_《西南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金代戶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南大學》 2015年
金代河南地區(qū)民族關系研究
郭奇龍
【摘要】:公元1127年,中國東北新興女真民族政權金滅亡了統(tǒng)治中原地區(qū)的北宋政權,從此開始了其在河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直至公元1234年蒙古政權所滅。在這百余年的統(tǒng)治時間內,河南地區(qū)被劃為南京路、大名府路、河北西路、河東南路等進行管轄,其中,南京路所轄地區(qū)包括了今河南地區(qū)的大部分。在這些地域內生活有漢、女真、契丹、奚等眾多人口和民族;诓煌纳罘绞胶退枷胗^念,這些民族以及后來“入侵”的蒙古族之間產生了性質和內容多樣的民族關系——既有沖突,也有融合。在這諸多的民族關系當中,女真人與漢人的關系尤其值得注意。金女真政權入主河南之初,女真人與漢人的關系更多的是矛盾與沖突,突出表現(xiàn)為政治沖突和文化沖突,相互交疊;而當公元1141年,金與南宋達成和議,劃淮而治,河南境內民族間的政治沖突和文化沖突逐漸趨于緩和,代之而起的是圍繞土地和賦役問題的經濟沖突;與此同時,民族間融合的現(xiàn)象也漸漸凸顯,漢人逐漸融入到金人的統(tǒng)治政權當中,女真文人與漢人士人開始友好交往,異族通婚也逐漸被準許。金末,蒙古南侵,蒙古人與金統(tǒng)治下的女真人和漢人的沖突又成為民族關系的主要內容。有金一代,河南地區(qū)民族關系的顯著特點是原居住族群漢民認可了金女真政權。究其原因,一方面來源于金自身,另一方面則是南方的南宋政權在初期放棄了對淮河以北土地的經營。來源于金自身,主要是指金統(tǒng)治者實行的一系列合理政策以及自身的逐步漢化;而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土地的經營則是指以南宋高宗為代表的求和派在宋金戰(zhàn)爭初期處于有利條件下積極與金謀求和議,答應金劃淮而治的條件,在對待度淮而來的歸正人時或拒絕接納,或堅決遣返等。除了女真人贏得了漢人的認可這一顯著民族關系特點外,金代河南地區(qū)的民族關系尚有另外兩點也值得注意,一是在社會安定時期,土地問題是民族間不和諧的主要因素,引發(fā)了一系列經濟沖突;二是金政權的女真統(tǒng)治者并不完全信任為其效力的漢人。本文擬分四個章節(jié)對金代河南地區(qū)的民族關系狀況展開研究論述。第一章,還原金政權征服河南地區(qū)并在該地區(qū)建立統(tǒng)治的歷史過程;同時,將金代河南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及人口、民族進行簡單描述。由此構筑金統(tǒng)治河南的時空背景;第二、三章分別對金代河南地區(qū)的民族沖突狀況和民族融合狀況進行重要歷史回顧;第四章,對金代河南地區(qū)的民族關系進行歷史分析,歸納其特點以及原因。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246.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劉春迎;金汴京(開封)皇宮考略[J];文物;2005年09期
2 張大新;;金政權南遷與北雜劇的成熟[J];文藝研究;2005年12期
3 劉浦江;金代戶口研究[J];中國史研究;199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戎;關于民族研究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王衛(wèi)東;老舍民族主義思想淺論[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3 王俊奇;;論江西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性格”[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4 李榮芝;黨曉云;;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功能再認識及傳承系統(tǒng)構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吳榮先;;論民族精神[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6 胡良桂;民族文學的形態(tài)模式[J];船山學刊;2001年03期
7 王付欣;;論民族認同理論及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吳榮先;;淺析民族精神[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9 蒲向明;;“白馬人”概念問題商兌與探討[J];甘肅高師學報;2009年04期
10 葉文憲;;論漢民族的形成[J];古代文明;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王文清;;試論吳越同族[A];1981年江蘇省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暨吳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二冊)[C];1981年
2 張治江;;略論馬列主義關于民族主義的理論[A];2007年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鄒小娟;;從回族的產生和形成認識中國文化的聚合力[A];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三輯)——第三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潔;金代祭禮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2 陳德洋;金朝中原鄉(xiāng)村社會控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王奕禎;中國傳統(tǒng)戲劇鬧熱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5 劉曉飛;金代漢族家庭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楊蕾;古代戲曲色彩考論[D];河南大學;2013年
7 孫佳;金代行政路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8 徐芳芳;《樊粹庭文集》整理與研究[D];河南大學;2014年
9 寧波;金代北京路地區(qū)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10 郭威;金代戶部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石靜;民族地區(qū)小學美術教師在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中的角色探索[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朱黎明;開封城墻防御體系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韓曄;反猶主義:對斯大林政策導向的誤讀[D];蘭州大學;2011年
4 楊明明;論彭家煌小說中的國民性批判[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5 卞思梅;論葛維漢的羌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邢艷嬌;試析菲律賓摩洛反抗運動[D];外交學院;2011年
7 黃后文;國共合作視野下中國共產黨的適應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8 唐盈盈;民族貧困地區(qū)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文化的特殊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羅楊;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10 向紅;論當代土家族作家文學族群符碼的建構[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丘剛;北宋東京皇宮沿革考略[J];史學月刊;1989年04期
2 丘剛;;北宋東京內城的初步勘探與測試[J];文物;1996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志敏;以科學發(fā)展觀發(fā)展和完善民族關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2 徐黎麗,陳建軍;論風俗習慣與民族關系的互動影響[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王奎正,朱朝暉;湖南雜散居區(qū)城市民族關系影響因素探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裴圣愚;;中國近代民族關系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烏仁其其格;;近代內蒙古地區(qū)民族關系研究——以土默川蒙漢民族關系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李良品;田小雨;;論明代貴州水西安氏土司戰(zhàn)爭與民族關系[J];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7 陶懋炳;關于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若干問題淺議[J];益陽師專學報;1983年03期
8 侯哲安;;論我國民族關系的發(fā)展[J];貴州文史叢刊;1983年01期
9 何茲全;;論述歷史上民族關系時不可忽略的一面[J];歷史教學;1983年06期
10 陳佳華,林榮貴;元統(tǒng)一前我國民族關系的發(fā)展趨勢[J];內蒙古社會科學;198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佳生;;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族關系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徐黎麗;陳建軍;;論風俗習慣與民族關系的互動影響[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徐黎麗;;接觸與非接觸——影響民族關系的變量分析[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4 趙健君;;論中國民族關系基礎理論發(fā)展創(chuàng)新[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5 楊嘉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民族關系與政治穩(wěn)定調查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現(xiàn)代化道路選擇”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6 楊圣敏;;歷史上民族關系中的幾個問題[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7 高芳;董西彩;李媛;陳懷川;;烏魯木齊市民族關系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陳懷川;;烏魯木齊市民族關系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9 白振聲;;論文化與民族關系[A];民族學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民族學學會第六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10 鄭洪芳;王宏曉;;論現(xiàn)代城市中和諧的民族關系的構建[A];中國都市人類學會第一次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馬強;[N];中國民族報;2013年
2 明浩;[N];中國民族報;2013年
3 記者 吳艷;[N];中國民族報;2013年
4 何龍群;[N];中國民族報;2013年
5 何龍群;[N];中國民族報;2013年
6 付廣華;[N];中國民族報;2014年
7 段煜煒;[N];承德日報;2005年
8 周競紅;[N];中國民族報;2004年
9 周競紅;[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10 課題組;[N];云南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葛艷玲;當前新疆北疆基層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2 宋鑫華;民族關系協(xié)調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蔣立松;中國西南地區(qū)民族關系基礎結構及影響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4 路憲民;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西部民族關系[D];蘭州大學;2008年
5 周競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關系史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劉智文;東疆民族關系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劉瑤瑤;青海海西州漢族移民文化變遷及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李潔;變遷、互動與交融[D];蘭州大學;2009年
9 鄭煒;北宋民族關系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馮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漢族移民鄉(xiāng)村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曄;論城市化進程中喀什市的民族關系[D];新疆大學;2008年
2 郎雪霞;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關系現(xiàn)狀及發(fā)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3 楊東興;新時期民族地區(qū)藏漢民族關系的調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4 劉莉;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煬;花為媒:柳城畬族鎮(zhèn)畬漢民族關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9年
6 格根塔娜;改革開放以來蒙漢民族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7 袁小飛;影響北京市民族關系的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李建國;甘南地區(qū)民族關系與社會穩(wěn)定互動影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敏俊卿;甘南地區(qū)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阿依努爾;新疆維、哈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金代戶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66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15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