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09 16:08

  本文關鍵詞: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王陽明 宋明理學 三位一體 致良知


【摘要】:宋明理學發(fā)展到程朱理學以來,“自覺的”中國人糾結于“理”,以為“理”是一個最大的客觀必然性,是人人、事事必然遵循的必然和應然。但這個“理”一經語言化,實質上就成為了人對“理”的一種把握,而非“理”本身!這就需要一種建立在認識論反思基礎上的對“理”觀念何以可能的追問。陸象山在程朱理學鼎盛時就發(fā)出了“學者孰不曰‘我將求至理’,顧未知其所〔未〕知果至與否耳。所當辨、所當察者,此也”(《象山集·格矯齋說》“未”字衍——引者注)之嘆。此后,王陽明又在此基礎上展開了明證性基礎上的本體論、認識論、修養(yǎng)倫三位一體的哲學探討并最終形成了其一生的學術思想的最終旨歸——“致良知”思想體系。 “致良知”思想體系的形成,是王陽明一生圍繞“何為第一等事”①而進行思想探尋的結果。王陽明早年曾沿襲朱熹格物窮理之學,卻因“物理吾心終判為二”而無所得,此后又泛濫于辭章之學、出入于佛老之學進而回歸儒學立場并最終于“龍場悟道”后確立起自己心學立場上的“心即理”思想。此后這一思想又不斷展開,居貴陽時首倡知行合一之說,圍繞著知行合一之說,王陽明先后提出靜坐功夫、省察克治、存天理滅人欲等種種實現知行合一的教法,并最終形成了其建立在對古本《大學》予以解釋基礎之上的誠意格物思想。經寧藩之變,乃有“致良知”之說,以其為“圣門正眼法藏”(《與鄒謙之》,《全集》卷五,第191頁)。居越之后,又于“天泉證道”中提出“四句教”思想,并以之為“致良知”思想的說明。 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體系是一學術史、思想史、哲學理論說之不盡的話題,本文擬從五個部分共七章來進一步探討之。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在這一章內,本文主要是從宋明理學的邏輯演變和明中葉的社會歷史發(fā)展狀況這兩個方面入手來介紹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前提,力求將對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研究納入宋明理學的邏輯發(fā)展進程以及其本人生活的具體社會歷史條件中加以呈現。第二部分是在第二章內對王陽明圍繞著“成圣何以可能”的問題而進行的早年思想探索過程予以介紹。并在對后世學者幾種有關王陽明早年思想演化的節(jié)點劃分觀點進行考辯的基礎上明確王陽明早年思想發(fā)展經歷了沿襲朱熹格物之學、泛濫辭章之學、出入佛老之學進而回歸儒學立場的這樣一系列思想轉折,進而依據這一系列思想轉折中所體現出的王陽明早年思想發(fā)展的線索來介紹其所思所想。第三部分則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紹了“龍場悟道”后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形成過程及其發(fā)展環(huán)節(jié)!爸铝贾彼枷氲男纬山洑v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的三個發(fā)展環(huán)節(jié)。因此,在第三章本文主要介紹了“龍場悟道”后“致良知”發(fā)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即王陽明在心學立場上確立起的“心即理”思想,并對這一思想的提出過程、理論內涵進行了說明和闡釋。第四章則介紹了“致良知”思想在“心即理”思想的基礎上不斷展開到其發(fā)展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即知行合一的環(huán)節(jié)上的內容。在這一章內,本文首先在第一節(jié)內對中國古代知行概念范疇進行概念上的溯源,進而在第二節(jié)內介紹和說明了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產生所主要針對的問題對象——程朱理學的知行思想以及這一思想的理論困境,此后,在第三節(jié)和第四節(jié),本文介紹了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內容、宗旨以及王陽明圍繞這一思想而指示學者的教法進展,并在第五節(jié)內對知行合一思想的展開——王陽明在對古本《大學》諸條目以及相互關系予以解釋基礎上所提出的誠意格物思想的理論內容進行了說明,在第六節(jié)對知行合一思想進行了整體闡釋。第五章則介紹了“致良知”思想在經歷心即理、知行合一兩個環(huán)節(jié)而發(fā)展到其最后的“致良知”環(huán)節(jié)上的具體內容,在第一節(jié)對構成“致良知”思想的文化前提——《大學》、《中庸》首章中所表達出的儒家思想的三位一體性內在邏輯和精神實質予以揭示的前提下,本文首先在第二節(jié)對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具體時間進行了考證,并指出實際上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后的“心即理”思想中就已經悟得良知之意了,只是當時并未以“良知”的形式表述出來。此后,,在第三節(jié)內,展開對王陽明晚年解讀《大學》的定型之作——《大學問》中所集中表達的其“致良知”思想的三位一體性內在邏輯的揭示和澄明。并在第四節(jié)對王陽明“致良知”思想進行了闡釋,指出這一思想的實質是王陽明在生存論反思的哲學立場上,在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本心的自然呈現中去反思和建立起一個本體論、認識論和修養(yǎng)論三位一體的“致良知”本體觀念。第四部分即第六章則是在對王陽明一生學術思想的最終旨歸——“致良知”思想的內在邏輯和精神實質予以揭示的前提下,展開對王陽明晚年重要教法——“四句教”以及由這一教法所引發(fā)的問題之爭的梳理與澄明,并指出只有把握到“四句教”乃是凸顯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知性分析”環(huán)節(jié)的思想,才能實現對王陽明這一教法的合理性理解并對由這一教法所引發(fā)的后世學者的問題之爭予以澄明。在此基礎上,筆者對后世學者特別是陽明弟子以及學宗王學的劉宗周、黃宗羲等人在理解“四句教”思想時存在的理論缺陷和他們各自的思想得失進行了說明。第五部分是結論部分,在這一部分中,本文對陽明“致良知”思想進行了評價。 總體上說,“致良知”思想體系的確立,是王陽明站在生存論反思的立場上,在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本心的自然呈現中去反思和建立起一個本體論、認識論和修養(yǎng)論三位一體的“致良知”本體觀念。深入研究這一思想體系的邏輯進路以及精神實質的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把握了這一思想的三位一體性的精神實質和邏輯結構,不僅可以使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的發(fā)展脈絡得以凸顯,而且也為評價王門后學的思想得失提供了理論依據。其次,“致良知”概念中這種三位一體的特征,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概念范疇的基本特征,具體到宋明理學內部,雖然宋明理學的各家有以“氣”、以“心”和以“理”為本的區(qū)別,但他們所建立的概念范疇體系都具有這種三位一體性,區(qū)別只在于“心”、“理”、“氣”這三者由誰來統(tǒng)攝誰的問題。“致良知”思想站在生存論反思的哲學立場上所實現的以“心”統(tǒng)攝“理”、“氣”的心、理、氣的三位一體觀,滿足了建立“知識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的明證性前提的要求,所以,我們認為王陽明是高明的。王陽明在針對當時的問題時,特殊強調了“本心”的自明性的地位、意義,而對自明性的客觀普遍性問題則以其思想的文化前提的形式內包于其中,這就是王陽明將《學》、《庸》首章把握為“圣學”全功之所在,入圣之出發(fā)點。《學》、《庸》首章貫徹孔子所提出的“忠恕之道”方法論原則,形成了本體論、認識論和修養(yǎng)論三位一體的哲學思想體系,王陽明以之為出發(fā)點建立起來了“致良知”的思想體系,既具有厚重的歷史內涵,又有深刻的思想理論內涵,也為我們解決“知識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何以可能”的問題提供了文化資源。其中蘊含著的學術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值得我們深入地挖掘。
【關鍵詞】:王陽明 宋明理學 三位一體 致良知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B248.2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緒論12-58
  • 一、寫作緣起和意義12-25
  • 二、研究現狀25-47
  • 三、研究創(chuàng)新47-48
  • 四、研究方法48-51
  • 五、研究思路51-58
  • 第1章 王學的前驅—總論宋明理學58-100
  • 1.1 宋明理學“質文統(tǒng)一”的新儒學文化建設任務58-67
  • 1.1.1 宋明理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58-61
  • 1.1.2 “道統(tǒng)論”與“復性論”——宋明“新儒學”文化建設的雙重定位61-67
  • 1.2 宋明理學的邏輯演變67-96
  • 1.2.1 周敦頤、張載、二程——多方面的文化奠基67-73
  • 1.2.2 朱學:理學的集大成及其問題困境73-78
  • 1.2.3 陸學對朱學前提的追問78-83
  • 1.2.4 “朱子晚年定論”到王學83-96
  • 1.3 王學產生的歷史前提96-100
  • 第2章 早年求索之路與哲學問題的萌發(fā)100-118
  • 2.1 后世學者有關陽明早年思想演化問題的觀點考辯101-104
  • 2.2 “成圣何以可能”——哲學問題的萌發(fā)104-118
  • 2.2.1 沿襲朱熹格物窮理之學106-108
  • 2.2.2 泛濫辭章之學108-110
  • 2.2.3 出入佛老之學110-113
  • 2.2.4 儒學立場的回歸113-118
  • 第3章 心即理—心學立場的確立118-134
  • 3.1 后世學者有關陽明中晚期思想演化問題的觀點考辯118-122
  • 3.2 龍場悟道—“心即理”命題的提出122-123
  • 3.3 “心即理”的理論內涵123-128
  • 3.4 “心即理”思想的闡釋128-134
  • 第4章 知行合一——心學思想的展開134-164
  • 4.1 “知行”概念范疇溯源134-136
  • 4.2 程朱理學的知行思想及其問題困境136-138
  • 4.3 知行合一說的內容及宗旨138-145
  • 4.4 知行合一的教法進展145-149
  • 4.5 知行合一說的展開——誠意格物說的提出149-161
  • 4.6 知行合一說的闡釋161-164
  • 第5章 “致良知”——心學思想的完成164-180
  • 5.1 《學》、《庸》首章中表達的儒家哲學的內在邏輯165-168
  • 5.2 “致良知”思想的提出168-171
  • 5.3 《大學問》中表達的“致良知”思想的內在邏輯171-177
  • 5.4 “致良知”思想的闡釋——三位一體性“致良知”本體觀的建立177-180
  • 第6章 “四句教”——凸顯“致良知”思想的“知性分析”環(huán)節(jié)180-200
  • 6.1 天泉證道與王門“四句教”180-190
  • 6.2 “四句教”的理論內涵190-193
  • 6.3 作為“致良知”“知性分析”環(huán)節(jié)的“四句教”思想193-196
  • 6.4 舊時代學者有關“四句教”思想的理解缺陷及理論得失196-200
  • 第7章 結論 王陽明“致良知”本體觀之評價與定位200-214
  • 參考文獻214-220
  • 個人簡介220
  • 期刊文章發(fā)表情況220-221
  • 致謝22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張連良;;中國哲學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哲學的詮釋[J];長白學刊;2008年05期

2 張連良;;周敦頤“人極”標準思想的哲學意義[J];人文雜志;2006年06期

3 華軍;張連良;;經典與閱讀——尋求傳統(tǒng)經典理解范式的突破[J];人文雜志;2009年03期



本文編號:100112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100112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9d9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