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腐菌溶藻特性及機理研究
本文關鍵詞:白腐菌溶藻特性及機理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白腐菌 水體富營養(yǎng)化 溶藻特性 溶藻機理 毒理性
【摘要】:隨著水污染的日益加劇,水體富營養(yǎng)化問題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因此,探索出安全、高效的控藻技術顯得尤為重要。治理方法大多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控藻,其中物理和化學控藻雖然見效快,但成本較高,且易產生二次污染。目前研究較熱的生物方法中大多采用水生動植物和細菌進行控藻,而采用白腐菌進行溶藻的研究卻鮮有報道。因此,本文以富營養(yǎng)湖泊中生長的藻類為研究對象,選用白腐菌進行控藻,首先研究了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的構建,然后采用均勻實驗設計和響應面實驗設計方法優(yōu)化了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對混合藻種和單一優(yōu)勢藻種的溶藻條件,隨后對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的溶藻方式及溶藻機理也做了詳細的研究,最后對白腐菌控藻技術的毒理性做了初步評價。主要研究結果如下:①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構建研究:基于溶藻效果及掛膜與馴化過程中的理化指標的檢測結果,最終選擇黃孢原毛平革菌和聚氨酯泡沫組合填料為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中的白腐菌菌種和固定化載體填料,然后通過單因素實驗方法考察了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溶藻的運行因素,初步確定了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的最優(yōu)工況為:白腐菌投加量200mg/L,進水p H值7,反應溫度25℃,DO 7mg/L,HRT 48h。②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對混合藻種的影響。采用均勻實驗設計方法優(yōu)化了白腐菌處理富營養(yǎng)化水體四季混合藻種的溶藻條件,確定白腐菌對春季混合藻種的溶藻最優(yōu)條件為:白腐菌投加量100mg/L、進水p H值8,反應溫度20℃、DO5mg/L,HRT 24h;白腐菌對夏季混合藻種的溶藻最優(yōu)條件為:白腐菌投加量200mg/L、進水p H值8,反應溫度25℃、DO 5mg/L,HRT 48 h;白腐菌對秋季混合藻種的溶藻最優(yōu)條件為:白腐菌投加量250mg/L、進水p H值5,反應溫度25℃、DO 8mg/L,HRT 36 h;白腐菌對冬季混合藻種的溶藻最優(yōu)條件為:白腐菌投加量100mg/L、進水p H值8,反應溫度25℃、DO 5mg/L,HRT 24 h,在最優(yōu)工況下,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對四季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混合藻種均有較好的溶藻效果,溶藻率平均可以達到90%。③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對單一優(yōu)勢藻種的影響。采用響應面實驗設計方法優(yōu)化了白腐菌處理富營養(yǎng)化水體優(yōu)勢藻種:隱藻、顫藻和四尾柵藻的溶藻條件,確定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處理隱藻的最優(yōu)工況為:白腐菌投加量200mg/L,DO 6mg/L,HRT48h;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處理顫藻的最優(yōu)工況為:白腐菌投加量250mg/L,DO7mg/L,HRT 48h;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處理四尾柵藻的最優(yōu)工況為:白腐菌投加量250mg/L,DO8mg/L,HRT 48h;在最優(yōu)工況下,溶藻率平均分別為85.80%,87.24%和85.48%,DHA降低率平均分別為64.13%,64.22%和59.23%,可溶性蛋白質平均降低率分別為59.25%,64.50%和65.16%,MDA平均上升到0.116umol/L,0.135umol/L和0.128umol/L。④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溶藻機理研究。采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流式細胞儀和環(huán)境掃描電鏡對溶藻前后藻細胞內部結構和表面結構進行分析后,推測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的溶藻機理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為物理吸附,藻細胞吸附在載體填料上后,填料上生長的白腐菌開始與藻細胞接觸并將其慢慢包裹住,逐漸破壞藻細胞完整的膜結構;第二步為分泌溶藻物質,白腐菌分泌的溶藻物質如過氧化氫酶、錳過氧化物酶、漆酶等以及少量的脂類或者多糖類物質,透過破損的細胞膜開始破壞藻細胞內的光合色素,阻斷藻細胞正常的光合作用及生理生化代謝活動;第三步為殺滅藻細胞,隨著白腐菌不斷的作用,不僅有效的抑制了藻細胞內生理代謝功能的正常發(fā)揮,還有效的破壞了藻細胞內的核酸物質,使其DNA也遭到損害,最終抑制或殺死了藻細胞。⑤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毒理性研究。采用慢性毒理性實驗、微核實驗和彗星實驗手段,對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溶藻后的水樣進行評價分析。通過飲用處理后的水樣,發(fā)現小白鼠均能正常的生長,說明白腐菌溶藻后,水樣中的生物體毒素被部分或者全部有效的降解了;通過微核實驗和彗星實驗發(fā)現,實驗組中蝌蚪紅細胞的微核率、核異常率、拖尾率及細胞損傷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中用含藻水樣喂養(yǎng)的蝌蚪,通過上述毒理學分析手段初步確定,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處理后的水樣毒理性較低,含藻水樣中的毒素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降解,降低了發(fā)生二次污染的風險性。通過對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處理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的混合藻種及單一優(yōu)勢藻種的最優(yōu)工況、機理及毒理性的相關研究后,期望為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治理富營養(yǎng)化水體奠定理論基礎,使其在水體富營養(yǎng)化治理領域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及應用價值。
【關鍵詞】:白腐菌 水體富營養(yǎng)化 溶藻特性 溶藻機理 毒理性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X172;X52
【目錄】: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2
- 1 緒論12-24
- 1.1 研究背景12-13
- 1.1.1 城市河流污染現狀12
- 1.1.2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危害12-13
- 1.2 國內外控藻技術的研究進展13-17
- 1.2.1 藻華的預防措施13
- 1.2.2 藻華的治理措施13-17
- 1.3 白腐菌的研究現狀17-19
- 1.3.1 白腐菌的分類17
- 1.3.2 白腐菌的降解機理17
- 1.3.3 白腐菌控藻特性17-18
- 1.3.4 白腐菌控藻技術的應用18-19
- 1.3.5 生物固定化方法19
- 1.4 問題的提出19-20
- 1.5 課題研究目的、內容、技術路線20-21
- 1.5.1 研究目的20
- 1.5.2 研究內容20-21
- 1.5.3 研究路線21
- 1.6 創(chuàng)新點21-24
- 2 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構建研究24-44
- 2.1 前言24
- 2.2 試驗材料24-26
- 2.2.1 實驗水質24-25
- 2.2.2 實驗所用菌種及培養(yǎng)基25
- 2.2.3 實驗裝置25-26
- 2.2.4 試劑與儀器26
- 2.3 試驗方法26-28
- 2.3.1 控藻白腐菌菌種的篩選26-27
- 2.3.2 白腐菌固定化載體填料的篩選27
- 2.3.3 白腐菌溶藻影響因素的研究27-28
- 2.3.4 實驗測定方法28
- 2.3.5 統(tǒng)計分析方法28
- 2.4 實驗結果28-41
- 2.4.1 最優(yōu)白腐菌菌種的篩選28-30
- 2.4.2 白腐菌固定化載體填料的篩選30-33
- 2.4.3 白腐菌溶藻影響因素結果33-41
- 2.5 討論41-42
- 2.5.1 白腐菌菌種對溶藻效果的影響41
- 2.5.2 固定化載體對溶藻效果的影響41
- 2.5.3 白腐菌運行因素對溶藻效果的影響41-42
- 2.6 本章小結42-44
- 3 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對混合藻的溶藻效能研究44-72
- 3.1 前言44
- 3.2 實驗材料及方法44-50
- 3.2.1 實驗水質44-45
- 3.2.2 實驗裝置45
- 3.2.3 試劑與儀器45-46
- 3.2.4 實驗方法46-48
- 3.2.5 實驗測定指標48-49
- 3.2.6 統(tǒng)計分析方法49-50
- 3.3 實驗結果50-70
- 3.3.1 春季混合藻種白腐菌反應器均勻實驗結果50-51
- 3.3.2 白腐菌最優(yōu)工況處理春季混合藻種模型驗證51-55
- 3.3.3 夏季混合藻種白腐菌反應器均勻實驗結果55-56
- 3.3.4 白腐菌最優(yōu)工況處理夏季混合藻種模型驗證56-60
- 3.3.5 秋季混合藻種白腐菌反應器均勻實驗結果60-61
- 3.3.6 白腐菌最優(yōu)工況處理秋季混合藻種模型驗證61-65
- 3.3.7 冬季混合藻種白腐菌反應器運行工況65-67
- 3.3.8 白腐菌最優(yōu)工況處理冬季混合藻種模型驗證67-70
- 3.4 討論70-71
- 3.4.1 白腐菌對藻細胞脫氫酶活性的影響70
- 3.4.2 白腐菌對藻細胞可溶性蛋白質含量的影響70-71
- 3.4.3 白腐菌對藻細胞丙二醛含量的影響71
- 3.5 本章小結71-72
- 4 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對優(yōu)勢藻溶藻效能研究72-98
- 4.1 前言72
- 4.2 實驗材料及方法72-75
- 4.2.1 實驗藻種72-74
- 4.2.2 實驗裝置74
- 4.2.3 試劑與儀器74
- 4.2.4 實驗方法74-75
- 4.2.5 統(tǒng)計分析方法75
- 4.3 實驗結果75-95
- 4.3.1 白腐菌處理隱藻響應面實驗結果75-78
- 4.3.2 白腐菌最優(yōu)工況處理隱藻模型驗證78-82
- 4.3.3 白腐菌處理顫藻響應面實驗結果82-85
- 4.3.4 白腐菌最優(yōu)工況處理顫藻模型驗證85-89
- 4.3.5 白腐菌處理四尾柵藻響應面實驗結果89-91
- 4.3.6 白腐菌最優(yōu)工況處理四尾柵藻模型驗證91-95
- 4.4 討論95-96
- 4.4.1 白腐菌對隱藻的影響95-96
- 4.4.2 白腐菌對顫藻的影響96
- 4.4.3 白腐菌對四尾柵藻的影響96
- 4.5 本章小結96-98
- 5 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溶藻機理研究98-131
- 5.1 前言98
- 5.2 實驗材料及方法98-100
- 5.2.1 實驗材料98
- 5.2.2 實驗裝置98
- 5.2.3 試劑與儀器98
- 5.2.4 實驗方法98-99
- 5.2.5 實驗測定指標99-100
- 5.2.6 統(tǒng)計分析方法100
- 5.3 實驗結果100-128
- 5.3.1 白腐菌三種不同加入方式對隱藻處理效果100-105
- 5.3.2 白腐菌三種不同加入方式對顫藻處理效果105-109
- 5.3.3 白腐菌三種不同加入方式對四尾柵藻處理效果109-113
- 5.3.4 白腐菌三種不同加入方式處理前后藻細胞官能團的變化113-120
- 5.3.5 白腐菌處理三種藻前后流式細胞儀結果120-126
- 5.3.6 掃描電鏡結果126-128
- 5.4 討論128-130
- 5.4.1 白腐菌三種加入方式對藻類生理代謝的影響128
- 5.4.2 白腐菌三種加入方式對藻類官能團的影響128
- 5.4.3 白腐菌處理后對藻細胞內部結構的影響128-129
- 5.4.4 白腐菌處理后對藻細胞表面結構的影響129
- 5.4.5 白腐菌溶藻機理的探討129-130
- 5.5 本章小結130-131
- 6 白腐菌控藻系統(tǒng)毒理性研究131-147
- 6.1 前言131
- 6.2 實驗材料與方法131-134
- 6.2.1 實驗材料131
- 6.2.2 實驗裝置131
- 6.2.3 試劑與儀器131-132
- 6.2.4 實驗方法132-134
- 6.2.5 統(tǒng)計分析方法134
- 6.3 實驗結果134-144
- 6.3.1 慢性毒理性實驗結果134-136
- 6.3.2 微核實驗結果136-139
- 6.3.3 彗星實驗結果分析139-144
- 6.4 討論144-145
- 6.4.1 白腐菌處理后水樣對小白鼠的影響144-145
- 6.4.2 白腐菌處理后水樣對蝌蚪紅細胞微核的影響145
- 6.4.3 白腐菌處理后水樣對蝌蚪紅細胞DNA的影響145
- 6.5 本章小結145-147
- 7 結論與展望147-149
- 7.1 結論147-148
- 7.2 后續(xù)工作展望148-149
- 致謝149-151
- 參考文獻151-163
- 附錄163-164
- A. 作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目錄163
- B. 作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申請及授權的專利目錄163-164
- C. 作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加的科研項目1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群,譚國民,趙華;抑制條件下白腐菌降解氯代酚作用研究[J];中國造紙學報;2003年01期
2 任擁政,章北平,張曉昱,李亮;不同碳源對白腐菌連續(xù)產酸特性的影響[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7期
3 張曉昱;孫永林;黃慧艷;;白腐菌胞外羥自由基清除物質的產生[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3期
4 顏克亮;任大軍;王宏勛;張曉昱;;不同基質體系中白腐菌對喹啉和吲哚的降解[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8年06期
5 熊士昌;尹華;彭輝;何寶燕;龍焰;葉錦韶;張娜;彭素芬;;重金屬對白腐菌降解十溴聯(lián)苯醚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2012年03期
6 李永敬;金重為;邰瓞生;;白腐菌對相木腐朽過程的掃描電鏡研究[J];電子顯微學報;1988年03期
7 高揚,王雙飛,林鹿,陳嘉翔;甘蔗渣采用白腐菌生物降解的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12期
8 鄒世春,張展霞;白腐菌降解氯代農藥的機理[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5期
9 林鹿,鄧耀杰,胡健,詹懷宇;富N條件下白腐菌對聯(lián)苯的降解[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1999年03期
10 趙春芳,胡道偉,周蓬蓬,梅興國;白腐菌降解偶氮金屬絡合染料的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曉昱;鄔建國;;白腐菌生物降解與轉化工程研究進展[A];首屆全國食用菌中青年專家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2 顏克亮;張曉昱;;不同基質體系中白腐菌對喹啉和吲哚的降解規(guī)律研究[A];“環(huán)境與健康”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徐春燕;張曉昱;;白腐菌預處理竹粉獲取還原糖的可行性研究[A];“環(huán)境與健康”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顏克亮;張曉昱;;木質纖維素共基質體系中白腐菌降解污染物研究[A];中國菌物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張曉昱;尹艷麗;王宏勛;;玉米秸稈降解液對白腐菌降解染料的影響[A];生命科學與微生物專輯[C];2004年
6 張曉昱;孫永林;王宏勛;;木質纖維素白腐菌降解與清除羥自由基物質產生及防御機制初探[A];中國資源生物技術與糖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謝響明;何曉青;陳曉陽;;白腐菌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和生物修復研究進展[A];中國菌物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第六屆菌物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8 張曉昱;余洪波;嚴克亮;徐春燕;;白腐菌降解生物質與異生物質作用及機理研究[A];“環(huán)境與健康”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徐春燕;張曉昱;;生物質白腐菌改性與抗性變化的關系研究[A];中國菌物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黃安民;周群;徐明;任海青;江澤慧;孫素琴;;白腐菌腐朽毛竹的二維相關光譜分析[A];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曾國明;白腐菌溶藻特性及機理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2 顏克亮;木質纖維素共基質體系中白腐菌降解污染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楊雪薇;木質纖維素大分子白腐菌改性機制及熱解性質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徐春燕;生物質白腐菌改性與抗性變化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侯紅漫;白腐菌Pleurotus ostreatus漆酶及對蒽醌染料和堿木素脫色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薛鑫;植物鞣劑和染料白腐菌降解的相互影響研究[D];齊魯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隆夢佳;白腐菌對污泥堆肥木質素降解及重金屬鈍化影響[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年
3 阮久莉;白腐菌過氧化物酶對2,2’,4,4’-四溴聯(lián)苯醚的去除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顏克亮;秸稈基質與白腐菌降解芳香類污染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5 林志偉;白腐菌降解菌草及其降解酶系的特性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8年
6 王麗;白腐菌處理鉛污染廢棄稻草及其對鉛鈍化作用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7 袁素紅;白腐菌處理染料廢水動力學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1年
8 尹艷麗;側耳屬白腐菌漆酶分泌特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9 熊士昌;重金屬對白腐菌降解水/沉積物體系十溴聯(lián)苯醚的影響[D];暨南大學;2012年
10 曹宇;海綿狀白腐菌木質纖維素酶活性及其基因的遺傳變異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74073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74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