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與基體相互作用的多尺度探索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細胞與基體相互作用的多尺度探索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細胞與基體相互作用 滑移鍵 逆鎖鍵 黏著斑 應力纖維 力敏感性 細胞旋轉 分子鍵團簇
【摘要】:大量實驗表明胞外基質的力學性質,比如剛度、拓撲結構、變形等,可以調控細胞的形態(tài)、遷移、基因表達等。細胞的這種能感知周圍環(huán)境的力學信號并產生響應能力稱為細胞的力敏感性。細胞與基體相互作用是細胞力敏感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分子尺度、亞細胞尺度、細胞尺度三個尺度分別研究了細胞與基體相互作用,從力學角度為更深入地理解細胞與基體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分子尺度的研究包括:(a)滑移鍵強度研究經典的滑移鍵強度理論認為,當加載速率低于某個臨界值時,經典鍵合強度會變?yōu)榱。這個預測與一些實驗觀察相悖。本文基于鍵合在低加載速率下可再結合的假設,提出了平均鍵合強度的理論。分析表明平均鍵合強度在低加載速率下逐漸飽和,飽和值隨著系統(tǒng)剛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文認為平均鍵合強度可作為一種衡量滑移鍵強度的新物理量在動力學力譜實驗中進行測量。(b)逆鎖鍵的記憶性研究基于不同形式的雙態(tài)模型,本文構建了兩種類型的逆鎖鍵,研究了兩類逆鎖鍵在不同變載荷作用下的動力學特性。當逆鎖鍵受到先加載后固定的載荷時,兩類逆鎖鍵具有相似的壽命與載荷關系。在受到其它形式的變載荷時,兩類逆鎖鍵的記憶性卻表現(xiàn)出顯著的不同。(c)振動配體與受體的結合在生理條件下,分子鍵團簇受到振動載荷的作用,其穩(wěn)定性受到單分子鍵的解離和結合動力學特性的調控。通過求解受體與振動配體結合的擴散反應方程,本文發(fā)現(xiàn)在大部分生理條件下受體與振動配體結合可以簡化為與擴散無關的過程。分析結果表明,鍵合的平均結合時間在高頻時趨于飽和,且存在一個最佳鍵合剛度使得平均結合時間最小。(2)亞細胞尺度的研究包括:(a)循環(huán)載荷作用下的滑移鍵團簇穩(wěn)定性本文開發(fā)并使用蒙特卡羅法和有限單元法相耦合的算法研究了分子鍵團簇在循環(huán)載荷作用下的穩(wěn)定性。模擬結果表明滑移鍵團簇有兩種失效模式:壽命較長的滑移失效模式和壽命較短的快速失效模式;奇I團簇的壽命隨著循環(huán)載荷幅度和頻率的增大而減小,但高頻時趨于飽和。本文還發(fā)現(xiàn)了滑移鍵團簇反常的穩(wěn)定性增強現(xiàn)象:當循環(huán)載荷的振幅較高而頻率較低時,滑移鍵團簇的壽命會顯著增加。參數(shù)研究表明,單分子鍵的隨機動力學特性和循環(huán)載荷的形式都對該現(xiàn)象有顯著影響。(b)循環(huán)載荷作用下的逆鎖鍵團簇穩(wěn)定性本文模擬了鍵合均為第一類逆鎖鍵或第二類逆鎖鍵的兩種逆鎖鍵團簇在循環(huán)載荷作用下的穩(wěn)定性。模擬結果表明循環(huán)載荷傾向于降低兩類滑移鍵團簇的穩(wěn)定性。兩類逆鎖鍵團簇的壽命都隨著振幅增加而降低,且都隨著頻率增加而降低并逐漸飽和。(3)細胞尺度的研究:雙軸循環(huán)拉伸下的細胞旋轉研究細胞在受到雙軸循環(huán)拉伸的基體上會發(fā)生旋轉,其最終取向與兩個方向的拉伸應變比例有關。針對現(xiàn)有理論無法解釋這個實驗現(xiàn)象的問題,有學者建立了基于細胞被動彈性能的理論。本文從彈性肌節(jié)粘附模型出發(fā),同時考慮了黏著斑中的拉力和剪切力的作用,研究了細胞的最終取向和拉伸應變比的關系,以及不同初始角度、不同拉伸應變比的細胞旋轉動力學過程。本文提出的理論成功解釋了雙軸循環(huán)拉伸下的細胞旋轉實驗結果。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Q2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世界科學前沿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課題組;張望;;細胞分化 數(shù)據聚焦分析[J];科學觀察;2007年06期
2 許智宏;;第十講 植物的細胞分化[J];植物生理學通訊;1979年03期
3 利容千;植物細胞學專題講座——第六講 植物的細胞分化及其實踐應用[J];湖北農業(yè)科學;1980年12期
4 張乃群,趙麗英;植物細胞分化的研究綜論[J];南都學壇;1996年06期
5 杜玲;影響細胞分化的因素[J];生物學教學;2003年05期
6 David Tenenbaum,饒新華;細胞之源[J];世界科學;2000年11期
7 閆貴新;干細胞研究的重大進展[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00年11期
8 趙志力;修復細胞分化的調控機制與鑒別[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2年02期
9 黃紹勤;曹惠珍;;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J];廣醫(yī)通訊;1980年03期
10 姜亦陳;;奇異的細胞粘合劑[J];生物學通報;1986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志彥;;《細胞分化》教學案例(教學內容安排1課時)[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二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案例展論文集[C];2013年
2 尹青;張雷;李莉;謝丹丹;龔淼;;體外心肌樣環(huán)境對P19細胞向心肌細胞分化的誘導作用[A];中國解剖學會2012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C];2012年
3 丁建東;;圖案化表面與干細胞分化[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大會邀請報告[C];2013年
4 陳思;黃欣;陳少華;楊力建;鄭海濤;李揚秋;;BCL11B基因在T細胞分化和增殖中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及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0年
5 江鍵;崔黎麗;宋誠榮;王小平;宋茂海;;負極性駐極體誘導3T3細胞表面電荷和游離鈣濃度的變化[A];第四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6 梁冀;于會梅;傅繼東;郭昂;楊黃恬;;內質網鈣離子釋放受體對干細胞分化的調控[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受體、腫瘤和免疫專業(yè)委員會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7 羅家江;;TH17細胞的研究進展[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血液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8 項盈;金潔;沈丹;鄭強;謝純剛;賈冰冰;黃國平;王金福;;復蘇的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及向多系細胞分化的誘導[A];第10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汪洋;朱椰凡;余華軍;符竣惠;徐啟綱;曾其強;吳建波;張啟瑜;;三種全肝臟去細胞化流程對細胞外基質的影響及細胞組分殘留量的研究[A];2013年浙江省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10 常平安;陳瑞;李薇;伍一軍;;神經病靶標酯酶的增強表達抑制哺乳動物細胞的增殖[A];中國環(huán)境誘變劑學會抗誘變劑和抗癌劑專業(yè)委員會第三次全國學術會議、中國毒理學會生化與分子毒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學術交流會、貴州省環(huán)境誘變劑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榮祥;人類生命細胞 再生物質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N];健康報;2007年
2 張佳星;干細胞分化路徑存在差異性[N];中國礦業(yè)報;2008年
3 史軍;剝開黏合的細胞之書[N];健康報;2012年
4 常麗君;美生物學家打造出“細胞黑客”[N];科技日報;2010年
5 張佳星;分化之路 殊途同歸[N];科技日報;2008年
6 記者 施嘉奇 通訊員 王姿英;探索中藥對干細胞分化的作用[N];文匯報;2009年
7 記者陳超;日開發(fā)細胞間隔離培養(yǎng)技術[N];科技日報;2003年
8 陳超;科學家發(fā)現(xiàn)引發(fā)細胞分化的分子通道[N];科技日報;2010年
9 記者 白毅;我國科學家用iPS細胞首獲克隆豬[N];中國醫(yī)藥報;2013年
10 記者 錢錚;日本用人類iPS細胞首次制成血小板[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唐紹燦;IL-27、Th1及Th17細胞在MS中的表達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常凱凱;子宮內膜異位灶微環(huán)境IL-10~+Th17細胞的形成及作用機制[D];復旦大學;2014年
3 高華嵩;細胞重編程技術和移植治療視神經損傷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4 李艷明;Hsa-miR-200a調控紅細胞分化的功能及分子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2015年
5 張林;C-反應蛋白通過對T細胞分化的直接調控參與后天免疫應答[D];蘭州大學;2015年
6 蔣云秋;樹突狀細胞Notch信號在1,25-二羥維生素D3調節(jié)Th17分化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7 史莉瑾;急性腦出血患者外周血調節(jié)性T細胞與腦相關抗原的特征及其相關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8 陳博;可注射細胞微球明膠復合物聯(lián)合血小板裂解液在牙組織工程中的應用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年
9 章麗雅;血紅素加氧酶-1調抑Th17細胞在炎癥性腸病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10 曹際森;miR-146a調控Treg細胞抑制小鼠心臟移植免疫排斥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丁佳敏;芪藍制劑對人舌鱗癌Tca8113細胞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的機制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張卓亞;間充質干細胞對B6.MRL-Fas~(lpr)小鼠濾泡輔助T細胞的調節(jié)作用及機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5年
3 周明;As_2O_3聯(lián)合γ分泌酶抑制劑影響肝癌HepG_2細胞耐藥性的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5年
4 劉冰慧;凋亡細胞對巨噬細胞IL-12家族細胞因子調控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韓青青;Th22細胞及其效應因子IL-22與類風濕關節(jié)炎及合并間質性肺病相關性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張騰飛;吉西他濱與AMD3100聯(lián)合應用于膽管癌RBE細胞株對CXCR4/CXCL12軸的作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王們X ;EAAL細胞聯(lián)合全反式維甲酸對人肺腺癌細胞株A549體內外作用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李超楠;兩種典型OPFRs對PC12細胞的神經毒性及其機制探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5年
9 楊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1型受體經cAMP/PKA信號通路對U87MG細胞凋亡機制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李廣康;RNAi沉默Rap2B基因對惡性轉化BEAS-2B細胞的作用[D];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3017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30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