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燃方法治理含油污泥的可行性探究及評價
發(fā)布時間:2021-11-29 06:29
含油污泥,簡稱油泥,是在石油開采、儲運、煉制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棄物,具有數(shù)量大、難處置、毒性高、回收價值高的特點。油泥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石油應用領域的突出問題,治理工作勢在必行,F(xiàn)階段的油泥污染治理技術相對比較傳統(tǒng),比如固化/穩(wěn)定化、生物降解、焚燒、熱解等,都不能很好的兼顧無害化和資源化,對新型治理技術的探究迫在眉睫。陰燃作為一種緩慢的、低溫的、無火焰的燃燒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將熱解的資源化和焚燒的無害化結合。同時,陰燃已被證實是一種處理高含水廢物的有效機制,具有治理油泥的可能性。因此,本文開展了陰燃方法治理含油污泥的可行性探究及評價工作。本文首先介紹油泥樣品的來源、基本物性參數(shù)以及預處理方法(預烘干和摻混);設計搭建了油泥陰燃實驗臺,并詳細介紹每一部分的設計理念和功能作用;針對產物分析所涉及的檢測設備(微量水分測定儀、自動量熱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氣相色譜儀、煉廠氣分析儀以及紫外吸收煙氣監(jiān)測系統(tǒng)),全面的描述了功能、基本原理以及使用方法。通過正交實驗,研究了初始含水率、物料配比(空心陶瓷柱與油泥的質量比)、空氣流量、填充厚度4個參數(shù)對陰燃特性(點火溫度、點火時間、陰燃傳播的峰值溫度以及...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2017年全球和中國分類型一次能源消耗占比??
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并且導致了當?shù)丨h(huán)境的嚴重污染。不過,隨著我國近十年對油泥污染治理的日益??重視,目前也獲得了很巨大的進步,如:賈茂郎[24]等人利用調制脫水的方法分離??出含水0.5%以下、含雜質1%以下的原油,并可供煉油廠使用。??據(jù)調研,目前的油泥治理技術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無害化技術和資源化技術。??其中,無害化技術包括固化/穩(wěn)定化法[25_29]、生物降解法[3M5]、超臨界水氧化法[3&??氣焚燒法等,資源化技術包括離心分離法[4447]、溶劑萃取法[48_51]、熱脫附??法[52]、熱解法口_55]等。??固化/穩(wěn)定化????—?生物降解??^無害化一????1?—超臨界水氧化????焚燒??油泥治理技術一?一-?????p-?熱解????—>?熱脫附??—資源化_??—?溶劑萃取??->?離心分離??圖1-2油泥治理技術分類??1.3.1無害化技術??(1)固化/穩(wěn)定化??固化/穩(wěn)定化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油泥治理方法。該方法通過向油泥中添加化??學/生物藥劑,使其與油泥中的毒害性物質發(fā)生物理/化學作用(比如離子鍵和合、??沉淀、吸附等),進而將油泥變?yōu)榫哂械蜐B透性的固化體,或將油泥中的污染物??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的形態(tài),降低毒害性物質在環(huán)境中的遷移和擴散。該方法??的治理時間短,適用性強,但所需的添加劑量較大,固化范圍受限制,存在污染??4??
要持續(xù)的外加熱源輸入的,而陰燃只需一次點火,??達到熱平衡后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熱源便可以實現(xiàn)自維持。??Products??t?t??sar>d-faeces?#??mixture?'?W??Preheating?Zone?IV?I??2〇?ne?j??Pyro,ysis?Zone?III?le??‘…1?V??Combustion?\?/??Zone?^?Zonel1????.??Clean?sand?Zone?I?^??|?|??Air??圖1-3陰燃反應的過程及溫度、氧濃度的垂直空間分布??隨著對陰燃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們己經對該技術的反應過程(大體可分??8??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烴污染土壤的熱處理工藝:針對可持續(xù)修復工藝進展的綜述[J]. Julia E.Vidonish,Kyriacos Zygourakis,Caroline A.Masiello,Gabriel Sabadell,Pedro J.J.Alvarez. Engineering. 2016(04)
[2]含油污泥處理技術綜述[J]. 張貞浴. 山東工業(yè)技術. 2016(12)
[3]低含油污泥固化處理技術研究[J]. 戰(zhàn)玉柱,高洪閣,張大松,韓廣東. 油氣田環(huán)境保護. 2010(01)
[4]油泥砂處理技術研究(下)[J]. 楊繼生,徐輝. 上海化工. 2008(06)
[5]我國部分油田土壤及油泥的石油污染初步研究[J]. 劉五星,駱永明,滕應,李振高,吳龍華. 土壤. 2007(02)
[6]大型油罐底泥自動清理及資源化處理[J]. 徐如良,張曉方,黃永港. 石油化工環(huán)境保護. 2002(04)
[7]自然流動條件下豎直陰燃的傳播和氣體成分[J]. 孫文策,郭曉平,解茂昭,劉炳民. 燃燒科學與技術. 2002(02)
[8]陰燃過程及其傳播機理的分析與研究[J]. 田麗,楊曉丹. 火災科學. 2000(04)
[9]硬質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燒氣體中氰化物的測定[J]. 戴玉如. 聚氨酯工業(yè). 1994(04)
博士論文
[1]超臨界水氧化處理含油污泥研究[D]. 崔寶臣.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強迫氣流下陰燃的形成和傳播機理及其產物特性的試驗研究[D]. 李月寧.浙江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526016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2017年全球和中國分類型一次能源消耗占比??
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并且導致了當?shù)丨h(huán)境的嚴重污染。不過,隨著我國近十年對油泥污染治理的日益??重視,目前也獲得了很巨大的進步,如:賈茂郎[24]等人利用調制脫水的方法分離??出含水0.5%以下、含雜質1%以下的原油,并可供煉油廠使用。??據(jù)調研,目前的油泥治理技術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無害化技術和資源化技術。??其中,無害化技術包括固化/穩(wěn)定化法[25_29]、生物降解法[3M5]、超臨界水氧化法[3&??氣焚燒法等,資源化技術包括離心分離法[4447]、溶劑萃取法[48_51]、熱脫附??法[52]、熱解法口_55]等。??固化/穩(wěn)定化????—?生物降解??^無害化一????1?—超臨界水氧化????焚燒??油泥治理技術一?一-?????p-?熱解????—>?熱脫附??—資源化_??—?溶劑萃取??->?離心分離??圖1-2油泥治理技術分類??1.3.1無害化技術??(1)固化/穩(wěn)定化??固化/穩(wěn)定化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油泥治理方法。該方法通過向油泥中添加化??學/生物藥劑,使其與油泥中的毒害性物質發(fā)生物理/化學作用(比如離子鍵和合、??沉淀、吸附等),進而將油泥變?yōu)榫哂械蜐B透性的固化體,或將油泥中的污染物??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的形態(tài),降低毒害性物質在環(huán)境中的遷移和擴散。該方法??的治理時間短,適用性強,但所需的添加劑量較大,固化范圍受限制,存在污染??4??
要持續(xù)的外加熱源輸入的,而陰燃只需一次點火,??達到熱平衡后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熱源便可以實現(xiàn)自維持。??Products??t?t??sar>d-faeces?#??mixture?'?W??Preheating?Zone?IV?I??2〇?ne?j??Pyro,ysis?Zone?III?le??‘…1?V??Combustion?\?/??Zone?^?Zonel1????.??Clean?sand?Zone?I?^??|?|??Air??圖1-3陰燃反應的過程及溫度、氧濃度的垂直空間分布??隨著對陰燃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們己經對該技術的反應過程(大體可分??8??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烴污染土壤的熱處理工藝:針對可持續(xù)修復工藝進展的綜述[J]. Julia E.Vidonish,Kyriacos Zygourakis,Caroline A.Masiello,Gabriel Sabadell,Pedro J.J.Alvarez. Engineering. 2016(04)
[2]含油污泥處理技術綜述[J]. 張貞浴. 山東工業(yè)技術. 2016(12)
[3]低含油污泥固化處理技術研究[J]. 戰(zhàn)玉柱,高洪閣,張大松,韓廣東. 油氣田環(huán)境保護. 2010(01)
[4]油泥砂處理技術研究(下)[J]. 楊繼生,徐輝. 上海化工. 2008(06)
[5]我國部分油田土壤及油泥的石油污染初步研究[J]. 劉五星,駱永明,滕應,李振高,吳龍華. 土壤. 2007(02)
[6]大型油罐底泥自動清理及資源化處理[J]. 徐如良,張曉方,黃永港. 石油化工環(huán)境保護. 2002(04)
[7]自然流動條件下豎直陰燃的傳播和氣體成分[J]. 孫文策,郭曉平,解茂昭,劉炳民. 燃燒科學與技術. 2002(02)
[8]陰燃過程及其傳播機理的分析與研究[J]. 田麗,楊曉丹. 火災科學. 2000(04)
[9]硬質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燒氣體中氰化物的測定[J]. 戴玉如. 聚氨酯工業(yè). 1994(04)
博士論文
[1]超臨界水氧化處理含油污泥研究[D]. 崔寶臣.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強迫氣流下陰燃的形成和傳播機理及其產物特性的試驗研究[D]. 李月寧.浙江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5260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5260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