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質教育的小學教學空間復合性設計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21 00:26
小學教育處在教育事業(yè)的基礎階段,隨著我國基礎教育事業(yè)的不斷深化改革,以“同質化培養(yǎng),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理念,向著“個性化發(fā)展,自主探究實踐”的素質教育理念轉變。小學教學空間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空間載體,承載適應行為需求轉變的重要意義。在素質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小學生的行為需求向著個性化、多樣化的復合性行為方向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空間模式已不能滿足小學生的復合性行為需求。因而,對教學空間的組合模式提出了多樣性、靈活性、復合性的空間改變要求。在素質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以小學教學空間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教學模式、行為與空間的需求關系,在此基礎上,針對小學教學空間的復合性組合模式進行設計研究。第一章為緒論部分,闡述了研究背景,明確了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以及創(chuàng)新點,界定了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擬定了論文的整體研究框架。并對國內(nèi)外相關領域研究進行了綜述。第二章與第三章為分析問題部分,對教學模式轉變下,小學生行為與空間的需求關系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小學生復合性行為與空間的需求關系。對小學教學空間進行實地調研,分析歸納教學空間的現(xiàn)狀組合模式,結合行為需求端的變化,總結行為與空間的矛盾點。第四章為解決問題部分,對教學空間復合性組合模式的設計,以小學生展示性行為、合作性行為以及自主探究性行為對空間的需求為基礎,用圖示語言提出多樣性、靈活性、復合性的設計模式。通過研究課程改革下,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小學生復合性行為的需求,對小學教學空間這一空間載體進行復合性組合模式的設計,以適應不斷深化改革的素質教育模式。對小學教學空間的設計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參考。
【學位單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TU244.2;TU984.14
【部分圖文】: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6-自己的學習空間,學習空間與教室空間會有隔斷進行靈活的分隔,當需要教學空間可變時,可以通過靈活隔斷改變教學空間形態(tài)。此外,有些教室空間外設置有公用的學習空間,即開放共享空間,成為輔助多功能區(qū)域。總體教學空間呈現(xiàn)復合性的特點。1.3.2國內(nèi)相關研究概述其一:國內(nèi)關于小學空間設計的研究,基于的理論基礎大多集中在教育學領域的相關研究。關于室內(nèi)空間、公共空間的研究占比大,其次是校園環(huán)境的研究。研究模式主要針對單一功能空間的研究。(見圖1-1)。a:研究理論b:研究對象圖1-1研究角度與切入點Figure1-1ResearchAngleandentrypoint圖片來源:作者自繪其二:在研究的切入點上基本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從指導設計角度出發(fā)、從小學生心理行為角度出發(fā)、從教育理念出發(fā)、從空間的功能性出發(fā)等。我國在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學空間設計方面處在比較落后的階段,到了20世紀90年代,仍然在使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這種被動式的應試教育方式制約著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隨著世界范圍內(nèi)對教育體制的重視不斷提高,國內(nèi)教育工作者將西方比較先進的教育理念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提出了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對教師在教學中的定位進行重新的定義,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單向傳播者,有了更深層次的定義,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向全方位的人才發(fā)展。200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李玉泉的碩士學位論文《適應素質教育的城市小學校室內(nèi)教學空間研究》中,作者從國外的先進的教育理念中加以總結,探尋了教育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空間之間的契合點、關聯(lián)性。通過調研分析了我國教
論文研究框架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14-根據(jù)不同模式下課堂各組織形式的時間占比可以看到(見圖2-1),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合作討論和自主探究的時間大大增加,成為教學中占比最大的教學形式。教師的知識講授的時間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這部分教學內(nèi)容更多的是針對學習任務和目標進行方向性的引導,通過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認知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效率更高,同時學生們也對知識有了更深刻了解,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圖2-1課堂結構Figure2-1Classroomstructure圖片來源:作者自繪2.2小學生行為特征概述2.2.1小學生行為類型分析小學生在學校中的行為活動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作者楊·蓋爾將人的行為活動歸納為三個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fā)性活動、社會性活動[20]。其中,必要性活動指的是,不得不發(fā)生的活動行為,這種行為的發(fā)生不會受到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自發(fā)性活動主要指個人的自主行為,以主觀意志為驅動性,不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這種自發(fā)性的行為活動也可以誘發(fā)社會性活動。社會性活動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可以獲得信息,較低一層次的交流就是看與被看的一種關系,可以獲得簡單的信息,更高層次的一種交流包括各種活動內(nèi)容的語言交流。筆者根據(jù)這三大活動類型,將學生的交往行為類型進行了分類別整理(見表2-2)。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92241
【學位單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TU244.2;TU984.14
【部分圖文】: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6-自己的學習空間,學習空間與教室空間會有隔斷進行靈活的分隔,當需要教學空間可變時,可以通過靈活隔斷改變教學空間形態(tài)。此外,有些教室空間外設置有公用的學習空間,即開放共享空間,成為輔助多功能區(qū)域。總體教學空間呈現(xiàn)復合性的特點。1.3.2國內(nèi)相關研究概述其一:國內(nèi)關于小學空間設計的研究,基于的理論基礎大多集中在教育學領域的相關研究。關于室內(nèi)空間、公共空間的研究占比大,其次是校園環(huán)境的研究。研究模式主要針對單一功能空間的研究。(見圖1-1)。a:研究理論b:研究對象圖1-1研究角度與切入點Figure1-1ResearchAngleandentrypoint圖片來源:作者自繪其二:在研究的切入點上基本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從指導設計角度出發(fā)、從小學生心理行為角度出發(fā)、從教育理念出發(fā)、從空間的功能性出發(fā)等。我國在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學空間設計方面處在比較落后的階段,到了20世紀90年代,仍然在使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這種被動式的應試教育方式制約著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隨著世界范圍內(nèi)對教育體制的重視不斷提高,國內(nèi)教育工作者將西方比較先進的教育理念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提出了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對教師在教學中的定位進行重新的定義,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單向傳播者,有了更深層次的定義,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向全方位的人才發(fā)展。200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李玉泉的碩士學位論文《適應素質教育的城市小學校室內(nèi)教學空間研究》中,作者從國外的先進的教育理念中加以總結,探尋了教育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空間之間的契合點、關聯(lián)性。通過調研分析了我國教
論文研究框架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14-根據(jù)不同模式下課堂各組織形式的時間占比可以看到(見圖2-1),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合作討論和自主探究的時間大大增加,成為教學中占比最大的教學形式。教師的知識講授的時間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這部分教學內(nèi)容更多的是針對學習任務和目標進行方向性的引導,通過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認知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效率更高,同時學生們也對知識有了更深刻了解,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圖2-1課堂結構Figure2-1Classroomstructure圖片來源:作者自繪2.2小學生行為特征概述2.2.1小學生行為類型分析小學生在學校中的行為活動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作者楊·蓋爾將人的行為活動歸納為三個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fā)性活動、社會性活動[20]。其中,必要性活動指的是,不得不發(fā)生的活動行為,這種行為的發(fā)生不會受到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自發(fā)性活動主要指個人的自主行為,以主觀意志為驅動性,不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這種自發(fā)性的行為活動也可以誘發(fā)社會性活動。社會性活動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可以獲得信息,較低一層次的交流就是看與被看的一種關系,可以獲得簡單的信息,更高層次的一種交流包括各種活動內(nèi)容的語言交流。筆者根據(jù)這三大活動類型,將學生的交往行為類型進行了分類別整理(見表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博佳;張萍;周堅;;復合空間 多樣生活——基于活動需要的高校住宿建筑設計思考[J];華中建筑;2009年05期
2 鄧小軍;常麗莎;姚安海;;淺議日本小學開放式教學空間的設計思想[J];華中建筑;2008年10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瑜葳;城市小學教學區(qū)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9年
2 曹通;復合型文化建筑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年
3 雷政元;基于空間復合化的干部學校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年
4 楊帆;社區(qū)型中小學開放空間的復合性設計策略研究[D];浙江大學;2018年
5 盧程坤;基于復合設計理念的中小學校園設計策略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18年
6 徐丹;中學校園圖書空間復合化設計[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年
7 王海洋;我國當代城市新型小學校建筑空間設計初探[D];中央美術學院;2018年
8 楊佳音;基于兒童心理發(fā)展需求的小學校園公共活動空間設計探究[D];浙江大學;2018年
9 張澄;基于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寒地小學教學空間設計策略研究[D];長春工程學院;2018年
10 王黎暉;城市中小學教學拓展空間的設計研究[D];深圳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922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922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