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碩博論文 > 工程碩士論文 >

MOFs復合物吸附脫硫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04 23:10

  本文選題:金屬有機骨架材料 切入點:室溫離子液體 出處:《揚州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隨著環(huán)保法規(guī)的日益嚴格,燃料油脫硫已成為世界各國急需解決的問題。傳統(tǒng)脫硫技術可有效地脫除燃料油中易于脫除的硫化物,而對噻吩及其衍生物類難脫除的硫化物脫除困難,且反應條件苛刻,易降低油品的辛烷值,影響汽油的使用性能。吸附脫硫技術作為一種深度脫硫手段,操作條件溫和、設備投資少、能耗低、簡單易行、吸附劑易于再生且不會改變油品的辛烷值,因此在深度脫硫領域中成為研究的熱點與重點之一。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是新的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積大、孔隙率高和孔尺寸可調等特點在吸附脫硫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論文以Cu~(2+)為金屬中心,均苯三甲酸為配體合成得到HKUST-1。GO-s為購買的氧化石墨烯粉末,GO-h為氧化石墨烯懸浮液,并兩種類型的氧化石墨烯(GO-s和GO-h)負載于HKUST-1上,考察其對噻吩吸附性能影響。通過傅里葉紅外(FT-IR)、廣角-X射線衍射儀(XRD)、N2-吸附脫附儀、拉曼譜圖、掃描電鏡(SEM)等手段對樣品進行表征。通過靜態(tài)吸附實驗考察石墨烯負載量為1%~9%的HKGO-s和HKGO-h對噻吩的脫除性能。實驗結果表明當負載量為5%時,吸附劑吸附脫噻吩性能最優(yōu),且HKGO-h(5%)吸附脫噻吩效果優(yōu)于HKGO-s(5%)。當HKUST-1單獨吸附噻吩和單獨吸附正辛烷時,HKUST-1對噻吩的作用力比正辛烷強。因此在噻吩和正辛烷模擬油中,HKUST-1吸附噻吩效果明顯。當HKGO-h(5%)和HKGO-s(5%)同時單獨吸附噻吩時,HKGO-h(5%)與噻吩結合力更強。結果表明,噻吩分子很有可能存在于HKGO-h(5%)的孔道內(表面作用強),而HKGO-s(5%)中的噻吩則在孔隙中(遠離表面)。這也是HKGO-h(5%)比HKGO-s(5%)吸附脫除噻吩硫效果更好的原因。以Cr~(3+)為金屬中心,對苯二甲酸(H2BDC)為配體合成MIL-53(Cr)。以MIL-53(Cr)為載體負載離子液體[Bmim][PF_6],制備出MIL-53(Cr)@[Bmim][PF_6]復合物。通過傅里葉紅外(FT-IR)、廣角-X射線衍射儀(XRD)和N2-吸附脫附儀對樣品進行表征。通過靜態(tài)實驗考察不同處理方法制得的MIL-53(Cr)吸附劑對噻吩硫的吸附性,發(fā)現(xiàn)在300℃下氮氣吹掃,熱處理過的MIL-53(Cr)(ht van)吸附效果最優(yōu),因此采用此方式處理MIL-53(Cr)。通過靜態(tài)和動態(tài)吸附評價實驗,考察[Bmim][PF_6]負載量為10%、30%和40%時,MIL-53(Cr)、MIL-53(Cr)@[Bmim][PF_6](10%)、MIL-53(Cr)@[Bmim][PF_6](30%)和 MIL-53(Cr)@[Bmim][PF_6](40%)對噻吩的吸附性能變化。結果顯示,負載[Bmim][PF_6]后的復合材料與純的MIL-53(Cr)相比,吸附脫除噻吩性能提高了。按照脫除噻吩硫量由大到小順序為:MIL-53(Cr)@[Bmim][PF_6](10%)MIL-53(Cr)@[Bmim][PF_6](30%)MIL-53(Cr)@[Bmim][PF_6](40%)MIL-53(Cr)。并且得出結論[Bmim][PF_6]最佳負載量為 10%。以Cu~(2+)為金屬中心,均苯三甲酸(H3BTC)為有機配體合成[(CH3)NH2]3[(Cu4Cl)3-(BTC)8]9DMA(BTC=1,3,5-均苯三甲酸,DMA=N,N-二甲基乙酰胺),簡稱(Cu-DMA。以Cu-DMA為載體負載離子液體[Bmim][PF_6],制備出Cu-DMA@[Bmim][PF_6]。通過傅里葉紅外(IR)、廣角-X衍射儀(XRD)和N2-吸附脫附儀等手段對樣品進行表征。通過靜態(tài)吸附和動態(tài)吸附評價實驗證明,[Bmim][PF_6]負載到Cu-DMA上后,復合材料的脫除噻吩硫的能力得到提高。根據(jù)吸附曲線,按照復合材料脫除噻吩硫量由高到低順序為:Cu-DMA@[Bmim][PF_6](10%)Cu-DMA@[Bmim][PF_6](30%)Cu-DMACu-DMA@[Bmim][PF_6](40%)。以上結果表明,離子液體含量并非越高越好。當負載量為40%時,過多的離子液體導致Cu-DMA內大部分孔道堵塞,以至于吸附量低于純Cu-DMA。當負載量為10%時,吸附脫除噻吩硫效果最好,作為優(yōu)化Cu-DMA的最佳負載量。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揚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E624.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龔望欣;李金華;;汽油吸附脫硫裝置再生煙氣處理技術的應用[J];石化技術;2012年03期

2 馮麗娟;高晶晶;王振永;李春虎;;柴油吸附脫硫技術研究進展[J];精細石油化工進展;2006年06期

3 張景成;柳云騏;安高軍;柴永明;付慶濤;劉晨光;;吸附脫硫技術生產清潔油品[J];化學進展;2008年11期

4 沈伯弘;;汽油吸附脫硫技術開發(fā)研究進展[J];天津化工;2008年05期

5 李倩;宋春敏;王云芳;;汽油吸附脫硫技術研究進展[J];山東化工;2009年02期

6 陳曉陸;宋麗娟;;汽油吸附脫硫技術研究進展[J];化工文摘;2009年02期

7 楊春霞;居沈貴;陳微;陳曉鳴;;燃油吸附脫硫過程設計的基礎數(shù)據(jù)研究進展[J];化工科技;2009年06期

8 李會鵬;趙華;;柴油氧化吸附脫硫工藝的研究[J];化工科技;2011年03期

9 楊西萍;;汽油吸附脫硫研究進展[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年09期

10 范景新;于海斌;臧甲忠;邢淑建;劉冠鋒;王銀斌;;汽油吸附脫硫研究進展[J];工業(yè)催化;201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偉;鞠曉花;賈翠英;賀民;田福平;;吸附劑的孔道結構對其吸附脫硫性能影響的研究[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催化與環(huán)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劉文勇;張文成;劉玉鵬;張鐵珍;;吸附脫硫技術在清潔燃料生產中的研究與應用進展[A];第2屆全國工業(yè)催化技術及應用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王廣建;郭娜娜;劉輝;;柴油催化吸附脫硫中活性炭載體改性研究[A];第八屆全國工業(yè)催化技術及應用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李現(xiàn);余國賢;金亞清;周曉龍;;炭吸附劑預處理及表面改性對其吸附脫硫性能的影響[A];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2008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李望良;邢建民;熊小超;單國彬;劉會洲;;π絡合吸附劑吸附脫硫及其生物再生[A];中國化工學會2005年石油化工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王林學;李春虎;馮麗娟;于英民;侯影飛;;活性半焦表面結構與官能團對其汽油吸附脫硫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7年

7 王梅正;;柴油脫硫技術綜述[A];煉廠制氫、廢氫回收與氫氣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8 翟正;李春虎;侯影飛;張麗;馮麗娟;魏曉彬;;活性Al_2O_3用于低硫汽油的吸附脫硫的研究[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催化與環(huán)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9 張麗;李春虎;侯影飛;于英民;馮麗娟;張新玲;;活性半焦吸附脫除FCC汽油中硫化物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7年

10 張志英;陳貴華;季偉捷;陳懿;;芳基硫化物的直接吸附脫除[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記者 周一兵;燕山石化催化吸附脫硫裝置通過驗收[N];中國石化報;2009年

2 記者 楊鎮(zhèn) 通訊員 錢鐘武;濟南開始生產國Ⅲ標準新型清潔汽油[N];濟南日報;2009年

3 陳平軒 江興中;汽油吸附脫硫裝置創(chuàng)建設最短紀錄[N];中國石化報;2014年

4 記者 王巧然;汽油氧化吸附脫硫工藝小試研究成果通過國家驗收[N];中國石油報;2008年

5 記者 王賓 通訊員 邢東順;齊魯石化汽油全部達到國3標準[N];中國石化報;2010年

6 王永軍 劉愛華;S—Zorb汽油吸附脫硫技術取得新進展[N];中國石化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賈廣華;國產FCAS催化劑投用實現(xiàn)長周期[N];中國石化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于維釗;炭基材料的汽油吸附脫硫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2 Fazle Subhan;金屬負載介孔材料的制備、表征及其對燃料油吸附脫硫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3 張紅星;模型油中噻吩類硫化物的氧化和吸附脫硫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2年

4 田福平;汽油餾分的吸附脫硫及紅外光譜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5 唐克;雜原子分子篩的二次合成及其選擇性吸附脫硫性能[D];蘭州大學;2006年

6 孟璇;催化裂化汽油S-Zorb反應吸附脫硫工藝吸附劑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7 胡華榮;猝冷骨架Ni樣品的制備、表征、催化及吸附脫硫性質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黃歡;吸附脫硫以及反應吸附脫硫吸附劑的制備、表征及性能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潔羚;金屬改性有序雜化介孔碳材料的制備及其對燃油吸附脫硫性能的研究[D];上海應用技術學院;2015年

2 石偉芹;金屬—有機骨架材料ZIFs的制備及其吸附脫硫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3 付志凱;競爭吸附條件下HKUST-1脫硫性能及吸附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4 常又新;銅、釔雙金屬改性NaY分子篩對吸附脫硫性能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5 仙保震;燃油中噻吩類硫化物氧化—吸附脫除與催化劑制備過程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5年

6 王文碩;大、介孔材料的制備、表征及對汽柴油吸附脫硫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7 范林;柴油在MCM-41和KIT-6負載Ni,Ce離子吸附劑上的深度吸附脫硫[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8 白姍姍;層狀錳基催化劑的修飾及其吸附脫硫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9 于曉玲;S Zorb反應吸附脫硫劑的制備、表征及競爭吸附和反應機理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6年

10 崔園園;分子篩吸附脫除噻吩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56770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56770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a33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