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焦作地區(qū)太原組硅質巖成因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06 22:16

  本文關鍵詞:焦作地區(qū)太原組硅質巖成因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硅質巖 地震液化 葉臘石 交代作用 太原組


【摘要】:本文選取焦作市西北部劉莊地區(qū)太原組剖面作為研究對象,仔細觀察和描述太原組灰?guī)r和硅質巖的沉積特征和形態(tài)特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硅質巖及灰?guī)r樣品進行礦物組成、地球化學分析,以揭示本區(qū)硅質巖的成因。通過研究,得出以下認識:(1)太原組灰?guī)r中團塊及條帶狀硅質巖原始是呈層狀分布的,是在一定強度的地震作用觸發(fā)下,由于灰?guī)r的液化,使灰?guī)r上部作為頂蓋(cap)原始層狀硅質巖產生改造而形成的,未完全固結的太原組灰?guī)r和硅質巖夾層具有產生液化作用的良好條件;(2)太原組硅質巖中的礦物主要為蛋白石、玉髓、微晶石英和方解石。通過成因礦物學和宏微觀的結構構造分析,認為這些硅質礦物是對方解石的交代而形成的;(3)在太原組底部層狀硅質巖中新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葉臘石礦物,研究表明,層狀硅質巖的原巖為富含火山灰的泥灰?guī)r。葉臘石是體系內部火山灰水解產生的Al2O3膠體和體系外部提供的H4SiO4膠體一同進入到微裂隙中經過合成作用形成的,且這些微裂隙具有沖擊荷載的成因;(4)硅質巖常量元素分析表明,SiO2-CaO具有極好的負相關性,支持了本區(qū)硅質的交代成因;團塊及條帶狀硅質巖繼承了灰?guī)r中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的特征,層狀硅質巖中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明顯比團塊狀條帶狀硅質巖和灰?guī)r富集。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含量和特征與陸源物質的含量有關,并且陸源物質在沉積和成巖過程中具有明顯的水解作用。
【關鍵詞】:硅質巖 地震液化 葉臘石 交代作用 太原組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588.244
【目錄】:
  • 致謝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引言9-17
  • 1.1 選題依據(jù)及課題來源9-10
  • 1.2 研究現(xiàn)狀10-13
  • 1.2.1 焦作地區(qū)太原組研究現(xiàn)狀10
  • 1.2.2 硅質巖研究現(xiàn)狀10-12
  • 1.2.3 地震液化的研究現(xiàn)狀12-13
  • 1.3 研究內容、方法及思路13-14
  • 1.3.1 主要研究內容13
  • 1.3.2 研究方法及思路13-14
  • 1.4 主要工作量14-15
  • 1.5 本文研究的難點與創(chuàng)新點15-17
  • 1.5.1 難點15
  • 1.5.2 創(chuàng)新點15-17
  • 2 地質背景17-21
  • 2.1 區(qū)域構造特征17
  • 2.2 區(qū)域地層概況17-18
  • 2.3 太原組剖面特征18-21
  • 3 硅質巖的形態(tài)分析21-33
  • 3.1 液化現(xiàn)象21-28
  • 3.1.1 球枕構造21-23
  • 3.1.2 液化均一層23-24
  • 3.1.3 負載構造24-25
  • 3.1.4 球枕構造與負載構造的復合構造25-26
  • 3.1.5 沙火山構造26-27
  • 3.1.6 觸變碗構造27-28
  • 3.2 液化致裂現(xiàn)象28-30
  • 3.3 液化作用產生的條件30-31
  • 3.4 太原組液化作用的意義31-33
  • 4 太原組硅質巖的礦物學特征33-53
  • 4.1 分析方法及測試條件33
  • 4.2 太原組灰?guī)r的礦物學特征33-38
  • 4.2.1 方解石34-37
  • 4.2.2 石英37-38
  • 4.2.3 灰?guī)r中的其他礦物38
  • 4.3 太原組硅質巖的礦物學特征38-46
  • 4.3.1 蛋白石38-40
  • 4.3.2 玉髓和石英40-43
  • 4.3.3 方解石43
  • 4.3.4 葉臘石43-46
  • 4.4 太原組硅質巖中礦物成因分析46-53
  • 4.4.1 蛋白石、玉髓和石英的成因分析46-47
  • 4.4.2 方解石的成因分析47-48
  • 4.4.3 葉臘石的成因分析48-53
  • 5 太原組硅質巖地球化學特征53-81
  • 5.1 太原組硅質巖常量元素特征53-63
  • 5.1.1 太原組灰?guī)r常量元素特征53-57
  • 5.1.2 太原組硅質巖常量元素特征57-63
  • 5.2 太原組硅質巖微量元素特征63-73
  • 5.2.1 太原組灰?guī)r微量元素特征63-68
  • 5.2.2 太原組硅質巖微量元素特征68-73
  • 5.3 太原組硅質巖稀土元素特征73-81
  • 5.3.1 太原組灰?guī)r稀土元素特征73-76
  • 5.3.2 太原組硅質巖稀土元素特征76-81
  • 6 結論81-83
  • 參考文獻83-91
  • 作者簡歷91-92
  •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9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惠;河南太原組海參骨片化石的發(fā)現(xiàn)[J];微體古生物學報;1985年04期

2 高潔;孫衛(wèi);冷先剛;王跟黨;;雙山神木太原組儲層特征及潛在傷害分析[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3 王志浩 ,張文生;河南禹縣太原組上部牙形刺的發(fā)現(xiàn)[J];地層學雜志;1985年03期

4 張小筠,梁湘沅;河南滎陽、鞏縣地區(qū)太原組介形類[J];微體古生物學報;1987年03期

5 張遴信;周建平;牛保祥;王虹;;山東淄博地區(qū)晚石炭世太原組的(竹蜓)[J];古生物學報;1989年06期

6 蔡如華;兩淮煤田太原組的地質時代及所含蜓類的生境[J];淮南礦業(yè)學院學報;1991年03期

7 曹振明;對義安煤礦太原組灰?guī)r賦水規(guī)律的探討[J];徐煤科技;1999年01期

8 宋俊俊;宋慧波;胡斌;;豫西北太原組的時代:來自類化石的證據(jù)[J];微體古生物學報;2014年02期

9 王寶清;王鳳琴;魏新善;王飛燕;;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太原組古巖溶特征[J];地質學報;2006年05期

10 尚紅林;徐魯勤;唐修義;曾慶華;;測井曲線在新集一礦太原組灰?guī)r對比應用中的研究[J];能源技術與管理;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高麗軍;湯達禎;許浩;張文忠;劉一楠;孟艷軍;劉勇;;柳林地區(qū)太原組灰?guī)r含水層富水性研究[A];2013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記者 郝拴元 通訊員 陳素青;河南局打破豫東太原組無可采煤定論[N];中煤地質報;2009年

2 劉杰;新集二礦成功完成井下淮南煤田1煤層底板 太原組灰?guī)r水探測[N];淮南日報;2008年

3 記者 龔硯慶 通訊員 郝拴元;豫東傳統(tǒng)“空白區(qū)”發(fā)現(xiàn)超億噸煤層[N];河南日報;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濤;寧武盆地太原組9#煤煤層氣儲層評價[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王芳;晉中南地區(qū)上石炭統(tǒng)—下二疊統(tǒng)太原組碳酸鹽巖中遺跡組構及其沉積環(huán)境[D];河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杜忠;焦作地區(qū)太原組硅質巖成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徐光明;焦作地區(qū)太原組硅質巖的沉積和構造環(huán)境[D];河南理工大學;2011年

5 冷先剛;雙山神木地區(qū)盒8、太原組儲層潛在傷害分析及儲層酸液體系評價[D];西北大學;2009年

6 陳瑞;塔巴廟區(qū)塊太原組沉積相展布特征及儲層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7 李盼;陜北大牛地氣田太原組儲層地質特征[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8 劉小瓊;滕北礦區(qū)太原組沉積特征與聚煤規(guī)律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7年

9 王少鵬;塔巴廟地區(qū)太原組砂體展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10 巨綺金;榆次地區(qū)太原組沉積環(huán)境與聚煤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80574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80574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fc1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