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祖亦神:古代江浙地區(qū)的徐偃王信仰
本文關鍵詞:亦祖亦神:古代江浙地區(qū)的徐偃王信仰
【摘要】:徐偃王是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蘇等地的重要地方祠神。早期的徐偃王廟帶有明顯的徐氏宗廟色彩,后來逐漸演變成地方祠廟。唐代開元之后,地方官員開始參與主持廟宇的修繕祭拜活動。北宋政和五年,成為國家正祠。明代受到"原理主義祭祀政策"的影響,徐偃王被列入先賢祭祀中。在城隍廟日益主導城市信仰空間的背景下,徐偃王與城隍、東岳等祠神的競爭日益激烈;至清代,其祠廟大多保留在鄉(xiāng)村,城市中殘存的徐偃王廟僅作為徐氏家族的家廟受人祭拜。經(jīng)歷了千余年的演變,但徐偃王徐氏家族神的底色并未完全褪盡,徐偃王廟基本上流行于徐姓人比較集中的地區(qū)。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關鍵詞】: 徐偃王 徐偃王廟 正祠 先賢 亦祖亦神
【分類號】:K24;B933
【正文快照】: 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是最近三十多年來國內(nèi)外學界、特別是歐美和日本漢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課題。其中既有對某種具體信仰的研究,也有對一些重要事件的討論。在此基礎上,學者們也對國家與民間信仰的關系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和思路。如賜額的方式與意義、地方神祠的“國家化”與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孔令遠;;徐偃王的傳說及相關問題[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煍維英;;徐偃王年代考[J];安徽史學;1960年03期
3 朱穎,陶和平;徐偃王在舟山史跡考[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年01期
4 雷聞;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層與運作——以生祠與城隍神為中心[J];歷史研究;2004年02期
5 吳真;;民間信仰研究三十年[J];民俗研究;2008年04期
6 董楚平;;紹興306號墓國屬問題研究——兼及浙江徐偃王傳說[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fā)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2 張顯運;;宋代耕牛牧養(yǎng)技術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04期
3 汪圣鐸;讀《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札記節(jié)錄[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4 吳曉萍;宋代“私覿”問題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5 吳曉萍;宋代外交使節(jié)的選派[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6 范家全;吳曉萍;;兩宋與遼金外交之比較——以盟約和國書為中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邢宇峰;肖建新;;宋代太學教育管理的責任追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吳曉萍;;兩宋京府的外交職能[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9 李華瑞;陳朝陽;;宋代救荒中的檢田制度[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宮超;;宋代軍需糧草的管理及其責任追究制度[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星;;閩南文化資源與晉江旅游業(yè)的發(fā)展[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林星;;文化社會學視野下的閩南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及變遷[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蔣曉城;;更無花態(tài)度,全有雪精神——南渡及南宋前期的艷情詞[A];紀念辛棄疾逝世8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戴冠青;李小斌;;在文學想象中演繹閩南文化心理——對閩南民間故事的一種研究[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5 姚文琦;;閩臺媽祖信仰香火的淵源與傳播——從臺灣北港朝天宮典藏的木刻運簽版觀之[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5年
6 黃潔瓊;潘榮陽;;閩臺戲神探源[A];閩臺文化研究[C];2006年
7 劉榮q;高文德;;論蒙古諸部統(tǒng)一前的氏族制殘余[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0)[C];1980年
8 梁飛;許斗斗;;新農(nóng)村文化建設與福建民間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A];農(nóng)村文化建設:探索與實踐[C];2009年
9 戴冠青;李小斌;;在文學想象中演繹閩南文化心理——對閩南民間故事的一種研究[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三卷][C];2011年
10 林國平;;福建古代海神信仰的發(fā)展與演變[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三卷][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3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崔明石;話語與敘事:文化視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學;2011年
5 李西亞;金代圖書出版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呂韶鈞;舞龍習俗與民族文化認同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7 包國滔;宋元明時期歸善縣民族融合與社會變遷[D];暨南大學;2011年
8 郭艷艷;宋代赦書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裴會濤;敕與北宋立法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孫曉天;遼寧地區(qū)媽祖文化調(diào)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浩;論岳飛歷史地位的變遷[D];湘潭大學;2010年
2 邢宇峰;宋代太學管理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鄧曉飛;宋代商稅法律制度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4 林萍;南宋江西地區(qū)民間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5 陳震;夏子陽使琉球及其對中琉友好關系的貢獻[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惠娟;晚清湘軍的“三緣”特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慧達;海島發(fā)展變遷的人類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喻海倫;福州義序半田村民間信仰文化人類學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吉芳;漳州北溪蔣氏宗族的人類學個案觀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丙中;民間的儀式與國家的在場[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趙世瑜;國家正祀與民間信仰的互動——以明清京師的“頂”與東岳廟為個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3 陸敏珍;;區(qū)域性神yG信仰的傳承及其對地方的影響——以浙江“胡公大帝”信仰為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鮑志成;;北宋清官胡則及“胡公大帝信仰”[J];東方博物;2005年04期
5 范正義;;民間信仰研究的理論反思[J];東南學術;2007年02期
6 朱海濱;;僧侶、士人與胡則信仰[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范正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督教與民間信仰關系研究述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8 陸克昌;浙中之“神”——關于永康方巖胡公的生平和傳說[J];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9 穆p,
本文編號:9688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96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