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守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13 06:12
本文關鍵詞:釋守培研究
【摘要】: 守培法師(1884—1955年)是臨濟正宗第四十四世傳人,民國時期的高僧大德,在中國佛教史上理應占有一席之地。守培思想深邃,才學橫溢,人品高潔,與印光、興慈比肩而立,當之無愧的佛門龍象。 守培的思想主要涉及儒、釋兩個方面,對佛學義理的闡發(fā)是其思想的重心。守培倡導儒釋合流,其儒釋融通思想,含攝人性論與善惡觀、夫子之道與圣人之心兩個方面。守培的佛學思想則宗本于《楞嚴經》與《大乘起信論》,以“真常唯心”一系的理論為依托。 對于《楞嚴經》的研究,守培頗有新得,又能自成一家。在其代表作《楞嚴經妙心疏》中,守培以“顯密圓通,頓漸俱備”八字總攝《楞嚴》全經,指出顯教以成無上道為體、密教以歸無所得為體,以破妄顯真、修因證果為用,以攝一切法歸如來藏為其宗旨;同時,對于經文中諸如徵心與破妄、單位與復位、等覺與妙覺、十類生與十二類等的相關細節(jié),做出別開生面的解讀,既言之成理,又有案可據(jù)。 《大乘起信論》屬于唯識舊譯,守培對《起信論》不僅深信不移,而且推崇備致,在守培,《起信論》是佛滅后發(fā)揚大乘的元始論,此論匯集佛教精義,言簡而意深,實為大藏精髓,人間至寶。與此同時,守培崇尚唯識古學,非議唯識今學,指出中土唯識學以舊譯為是、新譯為非,主張用真諦的唯識舊譯代替玄奘的唯識新譯,從而回復唯識學的本來面目。 此外,守培在書法、繪畫、詩詞等方面皆有一定的造詣,其為人與品行堪稱一代宗師,亦頗值一提。 《釋守培研究》在對相關資料梳理的基礎上,提煉出守培的主要思想,然后,通過橫向、縱向的比較與分析,彰顯出守培思想的獨特性、深刻性,從而,對守培的思想及其貢獻,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給出合理的歷史定位,以期喚起學界、教界對守培及其思想的認識與重視。
【關鍵詞】:守培 《楞嚴經》 唯識學 儒釋融通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B948
【目錄】:
- 內容提要2-3
- Abstract3-6
- 前言6-7
- 第一章 守培法師的生平及其著作7-9
- 第二章 守培法師《楞嚴經妙心疏》思想研究9-24
- 第一節(jié) 《楞嚴經》的傳譯與真?zhèn)?/span>9-13
- 一、初辨文獻上所起之疑10-11
- 二、辨文理上所起之疑11-12
- 三、辨字句上所起之疑12-13
- 第二節(jié) 宏觀把握《楞嚴經》13-15
- 第三節(jié) 微處精研《楞嚴經》15-24
- 一、對相關義理的研究15-18
- 二、對相關文句的研究18-24
- 第三章 守培法師的唯識學思想24-38
- 第一節(jié) 破斥法相非議唯識24-30
- 一、佛教源流考證24-25
- 二、唯識古學與唯識今學25-30
- 第二節(jié) 力挺《起信論》解讀唯識學30-38
- 一、力挺《起信論》30-34
- 二、守培的唯識學思想34-38
- 第四章 守培法師的儒釋融通思想38-47
- 第一節(jié) 人性論與善惡觀38-42
- 第二節(jié) 夫子之道與圣人之心42-47
- 第五章 守培法師的人品德操及其他成就47-51
- 第一節(jié) 守培的人品與德操47-50
- 第二節(jié) 守培的文藝才華及其成就50-51
- 結語51-54
- 參考文獻:(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54-57
- 一、相關論文54-55
- 二、相關著作55-57
- 后記5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學國;論唯識學對般若“空”義的詮釋與緣起論的重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2 夏金華;提高僧伽素質是當務之急[J];佛學研究;1995年00期
3 吳可為;唯識學中的幾個難題[J];佛學研究;2002年00期
4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論[J];佛學研究;2002年00期
5 吳可為;辨“真如”義──略論《大乘起信論》核心思想[J];法音;1998年07期
6 夏清瑕;從憨山和王陽明的《大學》解看晚明儒佛交融的內在深度[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7 蒲長春;;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大乘起信論》的爭議[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8 李鐵華;;淺論《大乘起信論》的內在理路——以真如觀念為核心[J];蘭州學刊;2008年03期
9 杜立婕;;《大乘起信論》與中國禪宗的思想和修行[J];蘭州學刊;2008年09期
10 楊維中;天臺宗“性具善惡”觀論析[J];人文雜志;2004年03期
,本文編號:8419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84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