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宗教批判思想及其遺產(chǎn)
本文關(guān)鍵詞: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宗教批判思想及其遺產(chǎn)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宗教 批判理論 救贖 理性 政治
【摘要】: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看來,宗教并非僅僅是一種虛假意識,它是指向未來的希望因素。其批判理論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宗教本質(zhì)的診斷和積極的揚棄,將后期資本主義"宰制世界"理解為一種世俗化了的新宗教、超宗教,由此將早期堅持的肯定的烏托邦即理性是歷史的指引和方向轉(zhuǎn)變成了后期帶有悲觀主義色彩的救贖真理。另一方面則將救贖觀念引入批判理論,創(chuàng)造了一種宗教批判的激進方式,即對后期資本主義的整體拒絕、"徹底揭露"。這種激進方式,并非僅僅意味著批判理論的"死胡同",它也是我們時代需要認領(lǐng)的思想遺產(chǎn)。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哲學系;
【關(guān)鍵詞】: 宗教 批判理論 救贖 理性 政治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法蘭克福學派宗教思想研究”(11CZX00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實踐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項目批準號:05JJD710125)的資助
【分類號】:B920
【正文快照】: 當代思想中存在著兩種聲音:一種認為宗教已經(jīng)屬于過去,我們應(yīng)當確立世俗社會的合法性,比如學界所謂的“后基督教”、“后神學”、“后形而上學”等說法;另一種聲音則將世俗社會重新看成思考宗教的前提,這就是宗教“回歸”或“復興”的呼聲。從當前的思想語境看來,后一種聲音越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汪行福;;超越進步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災難學視角及其意義[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2 張雙利;;再論馬克思的揚棄宗教的道路——從“猶太人問題”談起[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2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付立春;;論本雅明的藝術(shù)本質(zhì)和發(fā)展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2 曾憶夢;;論本雅明的“追憶”概念及現(xiàn)代性的救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3 姚愛斌;關(guān)于《詩經(jīng)·國風》的寓言詩學——現(xiàn)代闡釋學視野中的《毛詩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李妍;;永不靠近——讀《城堡》有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李妍;;永不靠近——讀《城堡》所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6 周全偉;;文學敘事的道德承載[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于金華;;卡夫卡與中國文化的淵源——兼論卡夫卡對中國新時期作家的影響[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崔辰;;質(zhì)感、風格與“復制性”:《無間道風云》之于《無間道》[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9 陳岸瑛;關(guān)于“烏托邦”內(nèi)涵及概念演變的考證[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10 馬友平;互動·生成·批評——本雅明藝術(shù)思想中的接受理論研究[J];北方論叢;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光芒;;麥家小說的游戲精神與抽象沖動[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2 殷曉蓉;;傳播學方法論的第一次沖突及其后果[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3 韋路;嚴燕蓉;;媒介:訊息還是權(quán)力?——對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4 吳曉明;;現(xiàn)代性批判與“啟蒙的辯證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陳立旭;;重估大眾文化的政治潛能——費斯克與法蘭克福學派等的分野[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周計武;;現(xiàn)代主義的焦慮[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喬國強;;用異端向正統(tǒng)挑戰(zhàn)的阿多諾[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8 汪行福;;進步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與超越[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9 單軍;;批判的地區(qū)主義批判及其他——關(guān)于建筑地區(qū)性研究的幾點再思考[A];中國民族建筑研究論文匯編[C];2008年
10 王欣然;;都市景觀與消費懷舊——試析上海新天地“懷舊”的歷史想象與文化認同[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1)——交往與溝通:變遷中的城市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勇;解構(gòu)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涵;法蘭克福學派的知識社會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董震;尋找屬人的希望[D];吉林大學;2011年
4 于永坤;傳統(tǒng)辯證法的解構(gòu)與批判的辯證法的重建[D];吉林大學;2011年
5 賀慶國;在歷史和歷史性之間[D];吉林大學;2011年
6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鍔;Homi Bhabha后殖民理論闡釋及其對翻譯研究啟示的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振濤;3D動畫電影研究:本體理論與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許勇為;馬爾庫塞的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萌;反抗與創(chuàng)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學批評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麗;;馬克思宗教批判走向——把宗教批判變成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J];蘭州學刊;2006年08期
2 王志軍;;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解模式與實質(zhì)[J];現(xiàn)代哲學;2007年06期
3 楊顯平;;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本體論旨趣[J];云南社會科學;2012年04期
4 王志軍,劉玉東;論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J];理論探討;2004年06期
5 白剛;張榮艷;;馬克思宗教批判的雙重使命[J];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06期
6 張守奎;馬金杰;;從上帝救贖到自我解放——馬克思宗教批判的內(nèi)在理路[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9年04期
7 王文揚;;天國·烏托邦·超人——馬克思與尼采的宗教批判初析[J];現(xiàn)代哲學;2009年06期
8 邵長虎;;馬克思宗教批判理論的幸福旨歸[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邵長虎;;馬克思宗教批判理論及其時代價值探究[J];焦作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10 吳繼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之批判特性思考[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志軍;論馬克思的宗教批判[D];黑龍江大學;2005年
2 邵長虎;馬克思宗教批判理論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倩;馬克思宗教批判理論的形成[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2 張卉;和諧社會視野下的馬克思宗教批判理論[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曉敏;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及其現(xiàn)實意義[D];黑龍江大學;2007年
4 汪哲;馬克思宗教批判理論及其現(xiàn)實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5 賈春暉;馬克思的宗教批判與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確立[D];黑龍江大學;2012年
6 曾德虎;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D];海南大學;2012年
7 劉洋;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8 陳海博;從宗教批判到拜物教批判[D];吉首大學;2013年
9 姜瑜;馬克思宗教思想淺析[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李瑋;論宗教批判在馬克思理論形成中的作用[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7530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5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