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穆斯林社會發(fā)展與變遷研究
本文關鍵詞:韓國穆斯林社會發(fā)展與變遷研究
【摘要】:勞動人員移民到韓國是1980年代才正式開始的。這跟歐洲的移民歷史比起較短,尤其穆斯林移民歷史更短。隨著韓國IT產業(yè)的發(fā)展和韓流的影響,韓國在國際社會地位日漸提高,吸引著更多的伊斯蘭世界的勞動人員和留學生。韓國正在進入到多民族、多文化社會。三國時代以來,韓國一直屬于單一民族社會,從來沒有經歷過多民族社會。因此這樣的傾向對韓國社會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穆斯林在韓國負面的印象比較深刻,韓國人對他們持有偏見,常常排斥他們。所以穆斯林要更積極地融入到韓國社會,要進行適當?shù)奈幕g和適應。韓國穆斯林為了進行社會組織化缺乏核心力量和動機。韓國穆斯林在韓國社會要克服在價值觀和文化上的沖突,也要進行社會化和組織化。他們面臨的現(xiàn)實和課題比較復雜,但他們會慢慢得到社會的認同、也會意識到自己韓國人的身份。這樣他們在韓國多文化社會里能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韓國 穆斯林 多文化社會
【學位授予單位】:寧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969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8
- 第一章 韓國伊斯蘭教的歷史8-13
- 第一節(jié) 在朝鮮半島的早期穆斯林8-9
- 第二節(jié) 韓國戰(zhàn)爭之后伊斯蘭教在韓國的發(fā)展9-11
- 第三節(jié) 韓國伊斯蘭教的現(xiàn)狀11-13
- 第二章 韓國穆斯林社會組織化進程13-18
- 第一節(jié) 韓國社會開始進入多民族、多文化社會13-14
- 第二節(jié) 韓國主流社會與穆斯林社會14-16
- 第三節(jié) 韓國穆斯林的社會化、組織化16-18
- 第三章 韓國穆斯林面臨的現(xiàn)實和課題18-19
- 結語19-20
- 參考文獻20-21
- 謝辭21-22
- 個人簡介2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艾夫;也娗宰牲UO楲[J];中國穆斯林;1959年04期
2 基;西北五省(區(qū))伊斯蘭教學術討論會[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3 包爾漢;中國伊斯蘭教第四次代表會議開幕詞[J];中國穆斯林;1981年01期
4 馬正綱;伊斯蘭教的人生觀、社會觀及其對穆斯林的影響[J];蘭州學刊;1982年01期
5 李松茂;從穆罕默德的創(chuàng)教活動考察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時間[J];阿拉伯世界;1982年02期
6 馬占元;伊斯蘭教與回族風俗[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7 馬明良;簡論伊斯蘭教對撒拉族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影響[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04期
8 李振中;伊斯蘭權威加扎利[J];阿拉伯世界;1984年01期
9 朱國全;淺談我市歷史上的伊斯蘭教宗教教育的特點[J];理論觀察;1985年04期
10 阿靈;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隆重舉行伊斯蘭教界為四化建設服務表彰大會[J];中國穆斯林;198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龔友德;;《清真指南》與儒家倫理[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2 洪洋;;對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一些思考[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3 伍德勤;;伊斯蘭教對舊中國穆斯林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馬平;;回商倫理思想及其他[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5 吳幼雄;;泉州伊斯蘭教的歷史[A];宗教:世紀之交的多視角思維——福建省宗教研究會論文集(三)[C];1999年
6 孫振玉;;從馬德新的《朝覲途記》看近代西南絲綢之路[A];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7 金貴;;漢文譯著家對伊斯蘭經濟問題的闡述[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8 廖大珂;;從《三寶壟華人編年史》看伊斯蘭教在印尼的早期傳播[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徐小鳳;;對伊斯蘭政黨現(xiàn)象的一點思考[A];世界政黨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政黨制度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沈玉萍;;卡力崗現(xiàn)象及其分析[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穆群森;阿壩高原上的穆斯林[N];中國民族報;2011年
2 寧夏銀川市政協(xié)主席 洪梅香;天涯尋訪穆斯林[N];中國民族報;2010年
3 肖俊仁 鄭嚴 馬曉萍 整理;群英薈萃話和諧[N];民族日報;2010年
4 周志忠 李輝民;安居樂業(yè)在義烏(上)[N];中國民族報;2011年
5 實習記者 葉嬌;伊斯蘭教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N];吐魯番報(漢);2008年
6 左明智;漸入佳境的90年代[N];中國民族報;2008年
7 記者 趙耕;陽安江會見市伊斯蘭教協(xié)會會長[N];北京日報;2008年
8 文刀;伊斯蘭教的新月標志與偶像禁止[N];中國民族報;2004年
9 單守慶;阿文書法: 伊斯蘭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N];中國民族報;2010年
10 記者蘇敏;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N];伊犁日報(漢);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亞黑亞(Yahya Ould Mohamed Mahmoud);毛里塔尼亞與中國現(xiàn)代經濟思想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常玢;論影響中亞穩(wěn)定的兩大因素:伊斯蘭教與大國爭奪[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曲洪;伊斯蘭教與中東宗教政治反對派[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張來儀;帕米爾宗教文化初探[D];暨南大學;2005年
5 敏敬;文明的多維交往[D];西北大學;2006年
6 云存平;馬圖里迪學派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7 齊明敏;阿拉伯阿拔斯“苦行詩”及其與中國唐宋“出家詩”之比較[D];北京外國語學院;1993年
8 丁克家;當代甘寧青城市化進程中的伊斯蘭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葉青;伊斯蘭教與后冷戰(zhàn)時期中東國際關系中的雙重認同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10 焦玉奎;冷戰(zhàn)后中東民族主義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道榮;韓國穆斯林社會發(fā)展與變遷研究[D];寧夏大學;2013年
2 李亮;英國穆斯林在文化多元主義政策治理下的現(xiàn)狀與困境[D];蘭州大學;2010年
3 許瑩瑩;義烏流動穆斯林宗教信仰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4 馬晨晨;城市化進程中流動穆斯林人口就業(yè)現(xiàn)狀的實證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2年
5 畢秀琴;跨越邊界—漢族皈依穆斯林個案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6 劉修志;民國時期山東穆斯林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尤太中;簡論伊斯蘭教在哈密地區(qū)的傳播和發(fā)展[D];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8 姚崢;儀式觀的傳播:傳播學視角下上海地區(qū)的伊斯蘭教[D];復旦大學;2012年
9 燕寧娜;寧夏清真寺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10 吳亦婷;伊斯蘭教在寧夏的傳播及其對當?shù)啬滤沽稚罘绞降挠绊慬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7529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5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