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尊母”理念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儒家“尊母”理念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儒家傳統(tǒng) 佛教中國化 中國化過程 傳統(tǒng)儒學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男權中心 佛教經(jīng)典 光世音 原始佛教 中國傳統(tǒng)思想
【摘要】:正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后,逐步走上中國化的道路。佛教中國化過程是佛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過程。其中儒家的"尊母"理念對佛教中國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從情感上強調(diào)母親的恩德、積極倡導對母親的愛與孝、佛教徒母親在子女信仰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及觀音菩薩女身相的確定這幾個方面。一、儒家"尊母"理念傳統(tǒng)儒學具有典型的男權中心主義傾向,在歷史上儒家有很多歧視女性的地方。如儒家認為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關鍵詞】: 儒家傳統(tǒng);佛教中國化;中國化過程;傳統(tǒng)儒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男權中心;佛教經(jīng)典;光世音;原始佛教;中國傳統(tǒng)思想;
【基金】: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專項項目“儒家女性角色倫理研究”(12D019)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948
【正文快照】: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后,逐步走上中國化的道路。佛教中國化過程是佛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過程。其中儒家的“尊母”理念對佛教中國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從情感上強調(diào)母親的恩德、積極倡導對母親的愛與孝、佛教徒母親在子女信仰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以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春,呂澤華;儒家人文精神是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的驅(qū)動力——評《儒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J];管子學刊;2001年01期
2 張麗華;;關于儒家傳統(tǒng)的思考——讀彭國翔的《儒家傳統(tǒng)——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J];孔子研究;2008年01期
3 杜維明;;文化多元、文化間對話與和諧:一種儒家視角[J];中外法學;2010年03期
4 趙陽;朱麗霞;;法治視野下儒家和諧思想的價值反思[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 賈麗民;;論儒家傳統(tǒng)個人倫理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6 葉飛;;儒家的三種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命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2期
7 干春松;;儒家如何參與制度重構(gòu)?[J];南風窗;2012年19期
8 胡治洪;;儒家傳統(tǒng)的源流、內(nèi)涵及其真精神[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9 鄧新文;;儒家富強觀試析[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10 張千帆;;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儒家傳統(tǒng)?[J];新產(chǎn)經(jīng);201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旭東;;身體倫理:一個隱而不顯的儒家傳統(tǒng)[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白龍飛;蔣利平;;試論儒家民本思想在晚明的嬗變[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李銳;;論儒家傳統(tǒng)道德的現(xiàn)代價值[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4 馬德鄰;;也論儒家的修身之道[A];《與孔子對話——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廟第四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郭齊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6 馬祥林;;儒家和諧思想辨析[A];孔學研究(第十八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杜維明;;面對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義[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三輯)[C];2004年
8 張言亮;;從“儒學與宗教的討論”看儒家與基督教的對話[A];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三輯)——第三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蔡輝振;;儒家人性觀之析論[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關凱;;族群政治的東方神話——儒家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認同[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劍雄 中央民族大學 牟鐘鑒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 杜維明 計海慶譯;再看儒家世界觀[N];社會科學報;2002年
2 秋風;儒家復興與社會整合[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3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彭國翔;儒家認同的抉擇[N];中華讀書報;2009年
4 早報記者 田波瀾;儒家精英政治在現(xiàn)代社會是否可行[N];東方早報;2011年
5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 秋風;請經(jīng)濟學家放棄對儒家的偏見[N];中國經(jīng)營報;2011年
6 ;中國道路與儒家的未來[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2年
7 本報記者 褚國飛;探討西方核心價值觀與儒家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平等對話[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李純一;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致遠講席教授貝淡寧: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擔當責任才是首要的[N];文匯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陶繼新;對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觀照[N];中國教育報;2004年
10 牟堅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祝瑞開談儒家的核心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克建;儒家民族觀的形成與發(fā)展[D];西南民族大學;2008年
2 方世忠;儒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孔憲峰;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康宇;儒家美德與當代社會[D];黑龍江大學;2007年
5 毛文鳳;近代儒家終極關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吳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現(xiàn)代探尋[D];南開大學;2010年
7 楊孝青;儒家仁學思想的演進與超越[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8 徐加勝;韓愈的道統(tǒng)及其宗教性詮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章益國;論儒家資本主義學說[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冷天吉;知識與道德[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佩云;姚中秋“儒家憲政”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宋正超;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儒家的困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金海洋;儒家和合世界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宋巍巍;儒家和諧政治觀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常佳;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時代意義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8年
6 韓金梅;儒家生態(tài)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孫磊;儒家與基督教“愛”的思想比較研究[D];徐州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一;儒家和諧思想的當代價值[D];山東大學;2010年
9 種丹;儒家身份倫理與人權觀念[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杜倩博;儒家傳統(tǒng)與西方自由主義“關系”的再探討[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7120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1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