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的架構
發(fā)布時間:2017-06-02 08:10
本文關鍵詞:原始佛教的架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作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已由原始佛教的素樸一味,流變?yōu)槿缃竦淖谂闪至?教義繁雜,佛學典籍三藏十二部更是浩如煙海。而佛學泰斗印順法師則畢其一生對佛教的教理、教史、教制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梳理闡釋了印度佛學思想,發(fā)展豐富了中國佛教思想。通過原始圣典四部《阿含經》,抉發(fā)教理真義,闡揚釋尊本懷,并結合當代的中國佛教,提出以人為本之“人間佛教”的創(chuàng)見。這一創(chuàng)見過程及成果即融見于《佛法概論》中。 《佛法概論》以《阿含經》為詮釋和引證的對象,是印順法師較具代表性的著作。印順法師通過信、解、行、證之完整的修學進程,架構起對原始佛教的概觀。內容詳及佛、法、業(yè)、有情世間、僧團、戒律、菩薩道等七個重要方面,理性客觀地研究了阿含的相關方面,批判性地提出一些反傳統(tǒng)的創(chuàng)見,其中包括結合時代發(fā)展的人間佛教。在繼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基礎上,印順法師發(fā)展了人間佛教的重大理論,認為基于人本立場的佛教才能直達佛陀本義,并側重地提出了人菩薩行的重點,強調在現(xiàn)實社會中利益眾生。 印順法師對《阿含》用力甚勤,否定阿含為小乘經的誤解,正視阿含為三乘共依之圣典。同時,對于重視利他的大乘佛教,印順法師也有其與別人不一樣的態(tài)度,他肯定大乘為佛說,也備至推崇大乘菩薩行的慈悲與利他,并將之作為人間佛教之重點內容,但同時也批判了與緣起性空不同的真常唯心論。 在《佛法概論》中,不僅可以看見印順法師擷取的阿含之原始佛教的純樸,與其對原始佛教提綱挈領的把握,還可以看見其在整個闡釋過程所透露出的理性的信仰,冷靜的熱情,使得法師對于某些傳統(tǒng)見解的批判溫和卻犀利,且言人所未言,發(fā)人所未發(fā)。其間一貫其具有重大意義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方法論,佛法乃信智合一的宗教而非世智思量的對象,唯有以佛法才能研究佛法,才能融合學佛與佛學。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方法論在運用時始終契理契機,因此在研究中彰顯出的不是宗教狂熱的護教熱情,而是作為一個信仰者對真理研究的理性與平靜。
【關鍵詞】:印順法師 人間佛教 原始佛教 《佛法概論》
【學位授予單位】:海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948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0
- 2 原始佛教之概況10-15
- 2.1 原始佛教的劃定10
- 2.2 佛教在印度興起時的背景10-11
- 2.3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11-15
- 3 《佛法概論》對原始佛教的架構15-30
- 3.1 佛16-18
- 3.2 法18-20
- 3.3 僧團20-22
- 3.4 有情世間22-25
- 3.5 業(yè)25-26
- 3.6 戒律26-27
- 3.7 菩薩道思想27-30
- 4 《佛法概論》中的"人間佛教"理念30-37
- 4.1 人間佛教運動的思想來源30-32
- 4.1.1 佛法與現(xiàn)實佛教界的差距31
- 4.1.2 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31-32
- 4.1.3 日本佛教學者的治學方法32
- 4.2 人間佛教運動的理論體系32-34
- 4.3 人間佛教運動的現(xiàn)狀34-37
- 5 從《佛法概論》看印順法師治學方法與態(tài)度37-42
- 5.1 "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方法論37-39
- 5.2 對大乘佛法的態(tài)度39-40
- 5.3 對原始經典《阿含》的態(tài)度40-42
- 參考文獻42-4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樸初;;中國佛教協(xié)會三十年——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J];法音;1983年06期
本文關鍵詞:原始佛教的架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1463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41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