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的機辯文風
[Abstract]:The style of argumentative writing is a remarkable literary feature of the scripture of Weimo. The Buddhist principles explained in the scriptures are manifested by the excellent arguments among the Buddhist disciples and the great Bodhisattvas. In the exchange of words and arrows, we sometimes break into the space of each other's words for questioning, and sometimes use the question to play the role of shifting the topic of the questioner, sometimes supplemented by the dynamic expression as a supplement to the language of debate. 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to question, intelligent and dialectical, philosophical dialectic, and behavioral language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yle of machine defense in the Vimalakian sutras. This style of writing is also reflected in later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so we can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t sutra and popular literature.
【作者單位】: 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東西文化交流視野下的先唐西域文學研究”(項目編號:11BZW128) “新疆通史”基礎研究項目“漢唐時期西域文學研究”(項目編號:XJTSB03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94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文星;《維摩詰經(jīng)》的鳩摩羅什譯本流行的原因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崔鐘太;;《維摩詰經(jīng)》的戲劇體裁[J];文教資料;2008年09期
3 張瑜;;從《維摩詰經(jīng)》看漢末三國時期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傾向[J];青春歲月;2011年16期
4 石明慶;“維摩人生”芻說──略談《維摩詰經(jīng)》對中土士人人生態(tài)度的影響[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5 劉華山;李世偉;;《維摩詰經(jīng)》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舉要[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6 王培培;;英藏西夏文《維摩詰經(jīng)》考釋[J];寧夏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7 高永旺;;論人間佛教的世俗性與超越性[J];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8 侯傳文;《維摩詰經(jīng)》的文學意義[J];齊魯學刊;1998年03期
9 汪志強;;略論《維摩詰經(jīng)》凈土思想[J];宗教學研究;2005年04期
10 張利文;;論“不二”思想在佛教經(jīng)論中的演進——以《維摩詰經(jīng)》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高山杉;佛化西行新記[N];東方早報;2010年
2 全國政協(xié)常委 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學誠;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魏德東 李翠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佛教居士林的歷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新水;《維摩詰經(jīng)》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閆潤清;《維摩詰經(jīng)》不思議解脫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武氏明心(釋愿蓮);《維摩詰經(jīng)》中“不可思議”的性質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3 吳文星;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維摩詰經(jīng)變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建軍;《注維摩詰所說經(jīng)》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吳蘊瓊;佛教布施度及其現(xiàn)代倫理價值[D];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13年
6 孫垂亮;論鳩摩羅什對中國佛教思想文化的影響[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魏魏;慧遠的凈土信仰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徐智;生活禪夏令營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9 陳麗芳;“文殊問疾”圖像解析與版畫創(chuàng)作[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本文編號:24518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45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