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諫”與明代士大夫精神
發(fā)布時間:2017-09-27 07:06
本文關鍵詞:“死諫”與明代士大夫精神
【摘要】:帝制時代,皇帝是國家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最高領導,他的言行關系著國家的盛衰存亡,因此為了維持帝制王朝的存在和發(fā)展,在權力結構內部要對帝王的行為有一定的監(jiān)督和制約,但其監(jiān)督的效果大多由皇帝的個人素質和意愿而決定。明清時期皇權達到頂峰,皇帝個人素質差異較大,,這導致在政治體系內部,對皇帝言行的制約力量幾近枯竭。帝王們的行為已經(jīng)嚴重影響國家的正常秩序,為了國家社稷、黎庶安危,臣子們不惜以死諫言。因此作為政治生態(tài)最惡劣的明朝,“死諫”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歷代君主幾未間斷。 進諫的緣由多種多樣,有議“禮”之爭:成化朝英宗嫡后垵陵禮之爭,嘉靖朝“大禮議”之爭,萬歷朝“國本”之爭;有勸諫帝王德行:諫武宗南巡,諫世宗崇道,諫神宗罷礦監(jiān)稅使;有彈劾權臣:世宗朝彈劾嚴嵩,神宗朝彈劾張居正,崇禎朝彈劾周延儒、溫體仁;有的為了抵制奸宦弄權:英宗朝王振,武宗朝劉瑾,熹宗朝魏忠賢;不僅如此,如太祖朝的茹太素,四朝直臣李時勉,“大明青天”海瑞,四箴以諫的雒于仁等等,也都是明代歷史上,因忠諫留名青史的人物。 “死諫”在以君為本的帝制時代,是君臣之間必然存在的一種相處模式,早已出現(xiàn)。但直到明代才出現(xiàn)如此大規(guī)模,如此多次數(shù),這一點值得深究!八乐G”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既有外在的政治、經(jīng)濟各方面原因的推動:如言諫制度的發(fā)展到明代有了新的變化;明代出現(xiàn)了新的經(jīng)濟因素也催生了這種政治現(xiàn)象的大規(guī)模出現(xiàn);不僅如此,由于明王朝對皇儲缺乏系統(tǒng)的教育,導致歷代君主大多缺乏帝王素質,行事乖張、我行我素;此外,在明朝高壓的政治氛圍中,官員們極度推崇“死諫”這種諫言的方式,這些原因都導致“死諫”現(xiàn)象在明代大規(guī)模出現(xiàn)。 這種行為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還是官僚士大夫們發(fā)于內的精神追求。自理學出現(xiàn)以后,儒家的思想光明正大地走進了學子們的思想世界,儒家:天下為公,立君為民;仁義、忠孝的道德秩序;天禮、人道,理在君上等等各方面的價值觀都伴隨著學子們追名逐利的過程被植入他們的頭腦之中,這樣就要讓皇帝親儒,以此來維護儒家的正統(tǒng),發(fā)揮儒家學子在政治中的作用;雖然士大夫們步入官場,但受到皇權體系內各個實力派的擠壓,不能有所施展,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政治抱負,不斷奮起抗擊,這是為了引起皇帝的重視,又是在與“非法”的內閣權臣爭奪政治上的正統(tǒng)地位,也是在對抗那些依附于皇權的閹宦們,以維護河清海晏、盛世承平的政治理想;帝制時代,雖然君主擁有國家的一切權力,但為了降低一個人說了算而帶來的惡劣影響,在政治體系內部必然存在著權力制衡的觀念;此外,由于古代家國觀念的影響,君主即是國家,忠君即是愛國;“死諫”是臣子與君主抗爭的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在此以個人觀點對“名”做一簡單分析作結。
【關鍵詞】:明代 死諫 士大夫 精神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248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緒論10-14
- (一) “死諫”概念的內涵和外延10-11
- (二) 學術史回顧11-14
- 一、 明代士大夫的死諫14-34
- (一) 議“禮”之爭14-19
- 1、 成化朝英宗嫡后垵陵禮之爭14-15
- 2、 嘉靖朝“大禮議”之爭15-16
- 3、 萬歷朝“國本”之爭16-19
- (二) 帝王德行19-23
- 1、 武宗南巡19-20
- 2、 世宗崇道20-21
- 3、 神宗礦稅21-23
- (三) 糾劾權相23-26
- 1、 世宗朝——嚴嵩23-24
- 2、 神宗朝——張居正24-25
- 3、 崇禎朝——周延儒、溫體仁25-26
- (四) 抵制奸宦弄權26-31
- 1、 英宗朝——王振27-28
- 2、 武宗朝——劉瑾28-30
- 3、 熹宗朝——魏忠賢30-31
- (五) 其他31-34
- 1、 丹誠圖報國,不避圣心焦——茹太素31-32
- 2、 四朝直臣,諍諫依然——李時勉32
- 3、 “大明青天”——海瑞32-33
- 4、 四箴以諫——雒于仁33-34
- 二、 “死諫”現(xiàn)象的原因34-55
- (一) “死諫”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原因34-38
- 1、 言諫制度的發(fā)展34-35
- 2、 特殊的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35-36
- 3、 角色缺失,皇帝我行我素36-37
- 4、 褒揚諫言的政治文化37-38
- (二) “死諫”現(xiàn)象所體現(xiàn)出的士大夫精神38-55
- 1、 儒家思想的影響38-42
- (1) 天下為公,立君為民38-40
- (2) 仁義、忠孝的道德秩序40-41
- (3) 天禮、人道,理在君上的的價值觀41-42
- 2、 與命運抗爭42-49
- (1) 對皇帝無視君臣之禮的回擊43-44
- (2) 與內閣權臣爭奪政治上的正統(tǒng)地位44-45
- (3) 對抗閹宦,以維護政治理想45-47
- (4) 使皇帝親儒,以維護儒家的正統(tǒng)47-49
- 3、 政治結構內部的權力制衡觀念49-51
- 4、 忠君即是愛國的家國觀51-53
- 5、 “好名”小辯53-55
- 結論55-56
- 參考文獻56-61
- 附錄61-83
- 表5:明代因諫言獲罪的官員61-83
- 致謝8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熊;;簡談明代言官與宦官的關系[J];安徽大學學報;1991年04期
2 安媛;東林議政的儒家文化背景[J];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01期
3 趙毅;胡克誠;;楊一清與大禮議[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趙軼峰;;明朝宗教政策合論[J];古代文明;2007年02期
5 李佳;;明代群臣“伏闕”抗爭現(xiàn)象的政治文化分析[J];古代文明;2010年04期
6 蔡明倫;;從對立到合流:明代言官群體與宦官的互動[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 李鴻然;論《治安疏》[J];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8 李福泉;我國古代忠君思想的形成[J];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4期
9 雷學華;試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10 朱崇業(yè);言官與明代政治[J];晉陽學刊;1990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佳;論明代的君臣沖突[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282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92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