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西北地區(qū)官員選任探析
發(fā)布時間:2021-05-31 21:47
乾隆朝在清代的歷史上地位重要,這一時期是各種政治制度逐步發(fā)展并趨于完善的時期。西北地區(qū)地處邊陲,為確保邊疆地區(qū)的安定,完善的官員選任制度顯得尤為重要。官員的政治素質、文化程度、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與西北地區(qū)的穩(wěn)定休戚相關。文章中探析的問題主要有:通過對乾隆帝甄別引見西北地區(qū)官員所運用的識人之術進行考述,從側面反映出皇帝對于官員的任免是謹小慎微的。從外在體貌到內在特質的考察,使得皇帝較為全面的在官員任用上做到知人善任。考察了乾隆時期西北地區(qū)引見文官的捐納行為以及學歷構成。西北地區(qū)文官的捐納活動主要集中在賑災、軍需、河工等領域。從學歷構成來看,以科甲出身者占西北地區(qū)文官的多數,說明該地區(qū)的文官文化素質較高,乾隆帝在選任西北地區(qū)官員時重視文官的知識修養(yǎng)。分析了乾隆時期西北地區(qū)武官的選任情況。從武官的入仕途徑、年齡結構、兵制構成、保舉制度以及保題人與被保題人的關系等方面,系統反映了武職官員在該地區(qū)的選任情形。通過對比分析,體現了滿族官員這一群體在西北地區(qū)入仕途徑的差異。強調滿族官員的特殊性以及皇權的民族傾向性。
【文章來源】:新疆師范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的確定
1.2 基本史料
1.3 研究評述
1.3.1 關于引見官員的研究
1.3.2 關于文官選任的研究
1.3.3 關于武官選任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意義
2 乾隆甄別引見西北地區(qū)官員所用識人之術
2.1 外在體貌類
2.2 內在特質類
3 乾隆朝西北地區(qū)文官捐納行為和學歷結構
3.1 文官的捐納行為
3.1.1 軍需捐納
3.1.2 河工捐納
3.1.3 賑恤捐納
3.1.4 其他捐納
3.1.5 捐納的弊端
3.2 文官的學歷結構
4 乾隆朝西北地區(qū)武官之選任
4.1 武官任職情況
4.2 地方武官的入仕途徑、年齡結構
4.2.1 世職
4.2.2 武舉
4.2.3 蔭敘
4.2.4 捐納
4.2.5 年齡結構
4.2.6 滿族武官入仕途徑
4.3 武官的保舉制度
4.3.1 保舉類別
4.3.2 保題人
結語
參考文獻
在讀其間發(fā)表的論文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清朝翻譯科舉的形成與發(fā)展(1723—1850)[J]. 馬子木. 清史研究. 2014(03)
[2]論清代滿人入仕及遷轉途徑[J]. 韓曉潔. 東北史地. 2012(03)
[3]乾隆朝八旗漢軍出旗標準芻議[J]. 范傳南.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 2010(03)
[4]清朝實現“一統”的助力:與滿洲貴族合作的漢族勢力[J]. 王景澤. 學習與探索. 2009(05)
[5]清末州縣官選任制度的變革[J]. 劉偉. 社會科學. 2009(05)
[6]清代基層官員銓選制考察——以《清史稿·循吏傳》為例[J]. 李治亭.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8(03)
[7]試論八旗漢軍與滿洲的差異性[J]. 孫靜.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6(05)
[8]清代八旗世爵世職群體的入仕考察[J]. 雷炳炎. 安徽史學. 2006(03)
[9]乾隆朝八旗漢軍身份變化述論[J]. 孫靜.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5(02)
[10]清代吏員的錄用、遷轉與離役[J]. 王雪華.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4(03)
博士論文
[1]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D]. 張振國.南開大學 2010
[2]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 王志明.華東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清代乾嘉時期新疆官員獎懲制度研究[D]. 薛天翔.新疆大學 2014
[2]清代文官保舉制度研究[D]. 沈祥云.上海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09018
【文章來源】:新疆師范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文章頁數】: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的確定
1.2 基本史料
1.3 研究評述
1.3.1 關于引見官員的研究
1.3.2 關于文官選任的研究
1.3.3 關于武官選任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意義
2 乾隆甄別引見西北地區(qū)官員所用識人之術
2.1 外在體貌類
2.2 內在特質類
3 乾隆朝西北地區(qū)文官捐納行為和學歷結構
3.1 文官的捐納行為
3.1.1 軍需捐納
3.1.2 河工捐納
3.1.3 賑恤捐納
3.1.4 其他捐納
3.1.5 捐納的弊端
3.2 文官的學歷結構
4 乾隆朝西北地區(qū)武官之選任
4.1 武官任職情況
4.2 地方武官的入仕途徑、年齡結構
4.2.1 世職
4.2.2 武舉
4.2.3 蔭敘
4.2.4 捐納
4.2.5 年齡結構
4.2.6 滿族武官入仕途徑
4.3 武官的保舉制度
4.3.1 保舉類別
4.3.2 保題人
結語
參考文獻
在讀其間發(fā)表的論文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清朝翻譯科舉的形成與發(fā)展(1723—1850)[J]. 馬子木. 清史研究. 2014(03)
[2]論清代滿人入仕及遷轉途徑[J]. 韓曉潔. 東北史地. 2012(03)
[3]乾隆朝八旗漢軍出旗標準芻議[J]. 范傳南.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 2010(03)
[4]清朝實現“一統”的助力:與滿洲貴族合作的漢族勢力[J]. 王景澤. 學習與探索. 2009(05)
[5]清末州縣官選任制度的變革[J]. 劉偉. 社會科學. 2009(05)
[6]清代基層官員銓選制考察——以《清史稿·循吏傳》為例[J]. 李治亭.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8(03)
[7]試論八旗漢軍與滿洲的差異性[J]. 孫靜.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6(05)
[8]清代八旗世爵世職群體的入仕考察[J]. 雷炳炎. 安徽史學. 2006(03)
[9]乾隆朝八旗漢軍身份變化述論[J]. 孫靜.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05(02)
[10]清代吏員的錄用、遷轉與離役[J]. 王雪華.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4(03)
博士論文
[1]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D]. 張振國.南開大學 2010
[2]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 王志明.華東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清代乾嘉時期新疆官員獎懲制度研究[D]. 薛天翔.新疆大學 2014
[2]清代文官保舉制度研究[D]. 沈祥云.上海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090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20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