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中國——有關“中國研究”思路與方法的對話
本文選題:中國研究 切入點:中國學 出處:《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8年03期
【摘要】:史無前例的改革開放迄今已三十年了;為富國強兵而上下求索、引進馬克思主義學說已經有一百多年了;從徐光啟算起,西方學術傳入中國已經有四百多年了……中國學人當前面臨著相當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問題和困惑。這些挑戰(zhàn),從哲學層面說,表現(xiàn)為究竟如何才能徹底打破"中""西""馬"間的森嚴壁壘,通過融會貫通而找到21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方向和道路、進而實現(xiàn)對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從人文學術角度看,如何對當今現(xiàn)實生活之中的人生意義進行恰當?shù)睦斫、把握、探討和研?而非停留于簡單化的"引進"或者"集體失語";而且,從社會科學的視角來說,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國際問題研究等如何確定其學術前提、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從而真正恰當?shù)靥接懞脱芯咳祟惿鐣、特別是當今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的各種維度。只要不再滿足于完全唯洋人的思想學術馬首是瞻、努力從"照著說"走向"我要說",只要正視當今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發(fā)展所提出的各種真問題、力求使學術研究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和原創(chuàng)性,我們就有必要從歷史和現(xiàn)實相結合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徹底批判反思既往的學術道路、通過直面追問并厘清當今的學術困境和機制,祛除形形色色的偽問題、偽學術和偽思想,才有可能正本清源,繼往開來,探索并逐步確定當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現(xiàn)實出路。為此,本刊以"中國學術研究的問題與出路"為總話題,本期特刊王毅、唐磊《如何思考中國——有關"中國研究"思路與方法的對話》一文,并誠邀海內外有識之士,百家爭鳴,各抒己見,求同存異。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本刊一概歡迎。
[Abstract]:It has been 30 years since the unprecedented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has been more than 100 years since Xu Guangqi began to look up and down for a rich country and a strong army, and has introduced the Marxist theory. Western academic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for more than 400 years. At present, the Chinese scholars are faced with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roblems and puzzles. These challenges are said to be philosophical. How to thoroughly break down the strict barrier between "China" and "West" and "horse", and find out the direction and way of Chinese philosophy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through integration, and then realiz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umanities, how to properly understand, grasp, explore and study the meaning of life in real life today, rather than staying in the simplistic "introduction" or "collective aphasia",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cience, How do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law, sociolog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so on determine their academic premise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methods, so as to really properly explore and study human social life, In particular,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day. As long as they are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the academic thinking of the foreigners, We should strive to move from "according to theory" to "I want to say", as long as we face up to the various real problems rai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 today, and strive to make academic research have realistic pertinence and originalit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roceed from the angle of combining history with reality, through thoroughly criticiz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past academic path, by directly questioning and clarifying the academic predicament and mechanism of today, and by removing all kinds of false problems, pseudo academic and false ideas. It is possible to clean up the source, build on the past, explore and gradually determine the realistic way out of the current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or this reason, our magazine takes "problems and ways out of Chinese academic Research" as the general topic, and Wang Yi, a special issue in this issue, Tang Lei, "how to think about China-A Dialogue on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China Studies", and invites people of insigh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o contend, express their own views,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學研究中心
【分類號】:K20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毅;;“美人期不來,烏啼蜇窗白”——紀念嚴復譯注孟德斯鳩《法意》100周年[J];開放時代;2006年01期
2 王毅;;嚴復對中國社會形態(tài)的認識與他對憲政法理的譯介——紀念嚴譯《法意》發(fā)表一百周年[J];社會學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泉;呂小輝;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響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國慶;薩義德論知識分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華泉坤,張浩;《暴風雨》——莎士比亞后殖民解讀的一個個案[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4 陳兵;牛振宇;;《金銀島》:西方人的“東方幻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潘學權,王家明;文學翻譯與“東方形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6 陳麗慧;美國夢——評彼得·凱里的短篇小說《美國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7 劉亞軒;;明清之際西方文獻中的中國葡萄業(y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07期
8 湯開建;陳青松;;明清之際天主教的傳播與西洋宗教畫的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梅曉娟;周曉光;;利瑪竇傳播西學的文化適應策略——以《坤輿萬國全圖》為中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10 梅曉娟;周曉光;;明清之際在華耶穌會士地理學漢文西書的天主教化傾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構:黃哲倫《蝴蝶君》中的文化誤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楊朋;;試論美國電影中華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屬性[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3 楊倩倩;;掀開毛姆的“彩色面紗”——《彩色的面紗》的東方主義解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4 何瑋薇;;2001年-2008年法國《觀點》雜志旅游專欄分析——法國人想象中的中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文煜;;淺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曾惟民;;《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中的中國形象[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楊子;;身體、空間與認同——梅蘭芳訪美演出的價值向度與現(xiàn)實啟示[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高曉芳;;指稱外語的詞語演變及其原因[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張文德;;明與西域的玉石貿易[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7年
10 潘世杰;;回族飲食文化禁忌理念解讀[A];中國回商文化(第二輯)[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5 洪梅;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黃偉;高樂待與中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志彬;當代臺灣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曹天成;郎世寧在華境遇及其所畫瘦馬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10 沙占華;民生效率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袁唯;20世紀20年代湖南省憲運動中的選舉風潮[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孫笑晨;白色陰影下的回歸—小說《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陳平焰;美國華裔生存狀態(tài)的多維度透視[D];湘潭大學;2010年
5 聶瑩;民國江西茶葉地理[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春紅;區(qū)位與興衰:以臨清關為中心的個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段曉軍;中國兒童鋼琴啟蒙教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穎;跨越與再現(xiàn)[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9 顏培;跨文化書寫[D];江南大學;2010年
10 陳燁;譚恩美小說和張藝謀電影中的東方主義[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毅;為什么憲政對人權和財產權的保障是現(xiàn)代經濟制度的基礎——兼論羅馬法以來公民社會法權形態(tài)與中國皇權社會"蟻民"法權形態(tài)的迥異[J];開放時代;2005年01期
2 王毅 ,朱文萍;“王法”“官法”與憲政法理的根本分野——中國傳統(tǒng)權力制度的法理學及其逆現(xiàn)代性[J];社會科學論壇;2002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蕭俊明;北歐中國學追述(上)[J];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2 何培忠;日本中國學研究考察記(一)——訪中國研究所[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3 姚蘭;程驪妮;;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語寫作研究狀況之研究[J];外語界;2005年05期
4 李周炯;;韓國有關中國政治社會的研究[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年05期
5 吳原元;;略論中美對峙時期美國的中國研究[J];東方論壇;2009年03期
6 村松yP次;呂辛;;法國和西德對中國的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66年03期
7 李周炯;;韓國有關中國政治社會的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8 管永前;;對國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01期
9 宋曉英;;歐洲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之分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胡明揚;;國學、漢學、中國學[J];南開語言學刊;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葉泰;;關于“農函大”培訓與農村遠程教育相結合的思考[A];湖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6年
2 蔡鎮(zhèn)章;;礦井探放水工程實踐與思考[A];福建省科協(xié)第六屆學術年會節(jié)能與可再生能源分會專刊[C];2006年
3 馮毅;;煤炭企業(yè)專業(yè)技術人才隊伍建設[A];煤炭經濟管理新論(第7輯)——第八屆中國煤炭經濟管理論壇暨第二屆中國煤炭學會經濟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工作會議(2007)論文集[C];2007年
4 姚潤芬;;城市生態(tài)綠化的思考[A];三門峽市第四屆自然科學論文集(2002-2004)[C];2004年
5 刁彥華;樊洪明;謝靜超;趙耀華;;工科研究生《高等流體力學》教學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6 賈京生;;關于中國色彩設計教育的思考[A];色彩科學應用與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李剛;;施工企業(yè)完善內部控制的思考[A];建設工程理論與實踐(第二輯)[C];2005年
8 鄭鐸;;鐵路客運站建設與改造的思考[A];2008年科技學術研討年提速安全與和諧鐵路論文集[C];2008年
9 陳漢平;王宇;;針灸學發(fā)展需要原創(chuàng)性研究[A];第十一屆針灸對機體功能的調節(jié)機制及針灸臨床獨特經驗學術研討會參考文獻匯編[C];2006年
10 施家煒;;國內漢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二十年[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宏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當代英國的中國研究特征[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崔玉軍;漢學與中國學的源流及性質[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馬文方;不拘一格降人才[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4 周武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西方世界中國研究的典范轉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朱政惠;美國的中國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主持 吳子桐;材料、方法與視角[N];中華讀書報;2009年
7 容朝;《中國研究生》雜志創(chuàng)刊[N];科技日報;2002年
8 嚴紹t,
本文編號:16899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8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