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歷史論文 >

解讀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關于近代中國文化史研究的簡單反思

發(fā)布時間:2018-03-26 14:52

  本文選題:近代中國 切入點:文化史 出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摘要】:中國近代可以說是一個變動的時代。從千年以上的長時段思考,以共和政體取代帝制為象征的巨變既是全方位的,也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相對而言,文化層面的變動更帶隱而不顯的特征,而"文化"一詞的含義也始終沒有充分的共識。近代中國文化史的研究,不妨稍寬泛地界定"文化",先對"近代中國"得出整體認識,復以會通的眼光觀察具體的點滴履跡,更從細節(jié)入手去認識整體,以盡可能展現(xiàn)新舊中西各方面多層次互動的動態(tài)圖景。
[Abstract]:Modern China can be said to be a time of change . Over the long period of the thousand years , the great changes that replace the imperial system with the republican government are both omni - directional and a continuous process .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K20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羅志田;;知人論世:陳寅恪、傅斯年的史學與現(xiàn)代中國[J];讀書;2008年06期

2 羅志田;事不孤起,必有其鄰:蒙文通先生與思想史的社會視角[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碩;;沈復與蒲松齡女性觀比較研究[J];蒲松齡研究;2009年02期

2 董常保;;《戰(zhàn)國策》中策士對君主的勸諫方法略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3 劉洪強;;《周易·井卦》與《井底引銀瓶》之關系探微——兼論《周易·井卦》對《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3期

4 吳根友;;從來前賢畏后生——重評章學誠對戴震的批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徐道彬;;徽州樸學成因的地域性解讀——以戴震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汪高鑫;;論“通經致用”的經學傳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徐樂軍;;論《香奩集》之于唐末詩壇的意義[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劉超;危機與認同:中國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本國史教科書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5年04期

9 吳元康;;五四時期胡適自費資助林語堂留學考[J];安徽史學;2009年05期

10 胡曉;;胡適思想批判運動述評[J];安徽史學;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奰紅;;宋代關于女性的法律對宋詞女性形象塑造的影響[A];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2 林志宏;;“我的朋友胡適之”:1920年代的胡適與清遺民[A];近代中國(第十八輯)[C];2007年

3 李小榮;;從癡情女子負心漢到才子佳人大團圓——《鶯鶯傳》與《霍小玉傳》及改編戲曲之對讀[A];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三輯)[C];2008年

4 黃海烈;;顧頡剛“古史層累說”研究的不足與展望[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5 左玉河;;西學東漸與晚清學風嬗變[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6 黃天華;;民族意識與國家觀念——抗戰(zhàn)前后關于“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爭[A];一九四○年代的中國(下卷)[C];2007年

7 張?zhí)?;發(fā)現(xiàn)史料之外的歷史——以傅斯年研究為例[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吳玉;;白居易新樂府創(chuàng)作與傳播關系研究[A];第三屆樂府歌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1年

9 張樹國;;唐宗廟雅歌的纂輯與宗廟禮樂的演變[A];第三屆樂府歌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1年

10 王錦貴;;遠覽《太史公書》 近用劉歆《七略》——《漢書·藝文志》產生背景鉤沉[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貴福;錢玄同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田旭東;20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章原;古史辨《詩經》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姚雅欣;梁啟超科學文化知行論稿[D];山西大學;2005年

10 陳懷琦;語絲社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蓋業(yè)明;《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曉丹;方玉潤《詩經原始》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6 伍永晉;明清《西廂記》續(xù)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域鋮;宋詩對白居易詩的受容與超越[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彥峰;“權力的合理架構”: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君臣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惠玲;張雨及其《全陜邊政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成頌;玄學語境下六朝詩學的審美建構[D];溫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何忠禮;史料論略[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0年03期

2 王東杰;國中的“異鄉(xiāng)”: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認知中的全國與四川[J];歷史研究;2002年03期

3 蒙文通;治學雜語[J];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全有;鄒寶剛;;對近代中國電影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2 陽信生;;小民何堪[J];文史博覽;2011年07期

3 景凱旋;;近代中國為何落后于世界[J];同舟共進;2011年07期

4 王浩翰;;淺議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文化內涵[J];傳承;2011年20期

5 李少軍;;近代長江流域與日本關系研究的思考*[J];江漢論壇;2011年09期

6 陳邵桂;朱小舟;;毛澤東論辛亥革命[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王樹增;;大國興亡誰人定——讀成都軍區(qū)青年作家王龍新作《天朝向左,世界向右》[J];西南民兵;2010年05期

8 ;東北人和近代中國[J];黃金時代;2002年02期

9 陳占通;李毓雄;;孫文之武緣探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王銳;;近代中國新法家思潮略論[J];學術論壇;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渭濱;;我讀《近代中國》[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2 ;《近代中國》第3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3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編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國(第十輯)[C];2000年

4 O.J.;;《近代中國商業(yè)革命》漢譯本出版[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5 吳劍杰;;張之洞與近代中國鐵路[A];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初探[C];1997年

6 王彬;;淺析我國近代法律教育的課程設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周志剛;;近代中國私立中學的政治參與(1903-1936)[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8)——中國民辦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近代中國》第1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9 丁日初;陳絳;沈祖煒;;致讀者[A];近代中國(第一輯)[C];1991年

10 李霞;;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研究綜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念群;中國“文化史”研究的結構性缺陷及其克服[N];中華讀書報;2010年

2 雷頤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虛虛實實的近代中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袁詠紅;中國史學界對日本近代中國學的迎拒[N];光明日報;2009年

4 呂紹剛;尋找文化史上的“失蹤者”[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5 實習記者陳志宏;“基督宗教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劉淑麗 中華書局;“文化史知識”:鉤沉歷史碎片,觸摸文化真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周程 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一詞在近代中國的傳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張仲民;文化史研究的系譜和反思[N];東方早報;2010年

9 王中江 清華大學哲學系;近代中國的“自強主義思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社會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趙志;揭秘近代中國三百年之“江湖”[N];北京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功成;優(yōu)生學的傳播與中國近代的婚育觀念[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2 謝輝;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yè)[D];浙江大學;2005年

3 畢苑;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楊勇;近代江南典當業(yè)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聶長久;中國早期民粹主義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學;2008年

6 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濟(1890-1935)[D];復旦大學;2003年

7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秦其文;近代中國企業(yè)的廣告促銷研究[D];南開大學;2005年

9 王鑫磊;近代中國社會代際關系的歷史考察[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張兵;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變遷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猛;近代中國證券市場形成及影響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2 孫慶國;近代中國服裝審美價值取向的變遷[D];江南大學;2008年

3 王永起;淺析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的曲折發(fā)展與海關稅率的變化(1840-1931)[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宋凌遷;使命與求索[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黃華平;中國民營鐵路及其發(fā)展環(huán)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唐波;近代中國和印度農業(yè)商品化比較[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季劍;近代江蘇職業(yè)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8 袁秋蕓;從民國時期的《婦女雜志》看中國近代婚禮服的變遷[D];江南大學;2009年

9 李碩;清末“中等社會”與民族國家的建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程華庚;《云起軒詞》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16683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683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362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