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不甘隨人后——讀新發(fā)現(xiàn)的陳寅恪信札
本文關(guān)鍵詞:治學不甘隨人后——讀新發(fā)現(xiàn)的陳寅恪信札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陳寅恪 漢學研究 傅斯年 日本漢學 彰所知論 隋唐史 還書 三聯(lián)書店 書信集 姚從吾
【摘要】:正陳寅恪信札六十封(未收入三聯(lián)書店二○○一年初版、二○○九年重印的《陳寅恪集·書信集》,寫于一九三○年初到一九三三年初。內(nèi)容為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資料室借書、還書,向資料室提供購書書目和書訊,請圖書員為自己代購書刊。收信人為圖書員楊樾亭、所長傅斯年。二○一二年六月,中華書局《文史》第二期發(fā)表了
【關(guān)鍵詞】: 陳寅恪;漢學研究;傅斯年;日本漢學;彰所知論;隋唐史;還書;三聯(lián)書店;書信集;姚從吾;
【分類號】:K206
【正文快照】: 陳寅倍信札六十封(未收入三聯(lián)書店二00一年初版、二00九年重印的《陳寅格集·書信集))),,寫于一九三O年初到一九三三年初。內(nèi)容為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資料室借書、還書,向資料室提供購書書目和書訊,請圖書員為自己代購書刊。收信人為圖書員楊褪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冉黎誠;陳寅恪預書挽夫人聯(lián)[J];文史雜志;2002年05期
2 劉克敵;20年來之陳寅恪研究述評[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紹誠;;陳寅恪喜心題句[J];文史雜志;2006年02期
4 鄭家建;吳金喜;;論清華國學研究院時期的陳寅恪[J];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01期
5 慕陳唐;;陳寅恪的學人風骨[J];學習月刊;2006年03期
6 張昌華;;陳寅恪要令箭[J];領(lǐng)導文萃;2009年05期
7 付林鵬;;陳寅恪的幽默[J];傳承;2009年07期
8 張玉政;;聯(lián)大翹楚陳寅恪[J];全國新書目;2009年05期
9 程二奇;;陳寅恪佚文偶拾[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張光茫;;陳寅恪:沒有博士頭銜的國學大師[J];湖北檔案;2011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胡可先;;陳寅恪與20世紀學術(shù)[A];東方叢刊(1998年第2輯 總第二十四輯)[C];1998年
2 張效霞;;堅守中醫(yī)陣地的陳寅恪[A];2009年全國中醫(yī)藥科普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耿波;;陳寅恪“了解之同情”說的對話潛蘊[A];東方叢刊(2004年第2輯 總第四十八輯)[C];2004年
4 武守志;;史學三家議[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論文集[C];2004年
5 阮堂明;;陳寅恪的李白觀述論[A];中國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一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夢溪;陳寅恪的“自由”與“哀傷”(上)[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2 記者 鄭天虹;廣州: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故居修復開放[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文化貴族的光芒——讀《陳寅恪家世》[N];人民公安報;2010年
4 南方日報記者 蒲荔子;陳寅恪:剩有文章供笑罵[N];南方日報;2010年
5 劉英紅 (科學出版社);陳寅恪:高標人格特質(zhì)和學術(shù)堅守[N];中國圖書商報;2012年
6 徐行;陳寅恪與唐{|的“四等”愛情[N];新金融觀察;2012年
7 宗亮;竺可楨與陳寅恪的交往細節(jié)[N];中華讀書報;2013年
8 存磊;竺可楨與陳寅恪的交往[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9 謝泳;陳寅恪與學生[N];中華讀書報;2013年
10 馮健 李勤合;九江學院開展陳寅恪學術(shù)研究意義重大[N];九江日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崔成成;陳寅恪“文史互證”思想與方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項念東;史文蛻嬗與真美會融[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栗輝;論陳寅恪史學之民族精神[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業(yè)業(yè);陳寅恪“以詩證史”方法探討[D];山東大學;2013年
3 張彩霞;生命與教育的相互生成:以陳寅恪為中心的闡釋[D];河北大學;2012年
4 戴旭旺;抽象理想[D];蘇州大學;2009年
5 李天星;陳寅恪的歷史人物研究[D];安徽大學;2013年
6 陳姝妤;論陳寅恪的文學闡釋學[D];廈門大學;2014年
7 朱春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陳寅恪史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8 秦競芝;陳寅恪與新考據(jù)學[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7724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77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