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正與中國邊疆學的建構(gòu)與發(fā)展——讀《馬大正文集》
本文關(guān)鍵詞:馬大正與中國邊疆學的建構(gòu)與發(fā)展——讀《馬大正文集》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馬大正文集》 中國邊疆史地 中國邊疆學 研究
【摘要】:馬大正先生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對中國歷史、尤其對中國邊疆史地的研究有很深造詣。他在《馬大正文集》中的許多觀點對目前正日益興起的中國邊疆學的研究影響十分深遠,開拓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關(guān)鍵詞】: 《馬大正文集》 中國邊疆史地 中國邊疆學 研究
【分類號】:K207
【正文快照】: 馬大正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在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詣,在國內(nèi)外史學界也有廣泛影響。馬先生曾師從著名史學家徐緒典教授,致力于太平天國史研究,后又隨著名歷史學家翁獨健教授從事民族史研究,再后又從民族史研究轉(zhuǎn)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并在中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祝立業(yè);;驥行萬里志彌堅 平生抱負在邊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馬大正研究員訪談[J];東北史地;2009年04期
2 馬大正;;深化邊疆理論研究與推動中國邊疆學的構(gòu)筑[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01期
3 方鐵;;論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shè)的若干問題[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馬大正;;關(guān)于中國邊疆學構(gòu)筑的幾個問題[J];東北史地;2011年06期
2 余瀟楓;徐黎麗;;“邊安學”芻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2009年04期
3 侯宣杰;;中國邊疆城市發(fā)展史的特點與研究方法[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4 馬大正;;邊疆研究者的歷史責任:構(gòu)筑中國邊疆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方鐵;;試論中國邊疆學的研究方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張永帥;張煒;;致用史觀與馮家f的邊疆史研究[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02期
7 張永帥;張煒;;簡論馮家f先生的邊疆史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03期
8 余瀟楓;徐黎麗;;“邊安學”芻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杜芝明;宋朝邊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曉光;《邊政公論》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2 董新巖;我國邊疆治理的績效評價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邊眾;;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社會功能[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90年03期
2 馬大正;關(guān)于構(gòu)筑中國邊疆學的斷想[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木子 ,曉民;1991年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綜述[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04期
2 孫延風;探新求實與愛國主義的結(jié)晶——評《中國邊疆史地論集》[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03期
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編及編印圖書征訂單[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1年02期
4 趙文靜;經(jīng)世致用的中國近代邊疆史地研究[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7期
5 方鐵;;論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shè)的若干問題[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02期
6 馬大正;慕尼黑“宋代至清代的中國與周邊”研討會記述[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03期
7 王兆鵬;;一篇博士論文 一個研究領(lǐng)域 尚永亮先生《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讀后[J];博覽群書;2003年12期
8 呂一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回顧和展望[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年01期
9 松浦茂 ,陳瑞云;關(guān)于女真社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摘譯)[J];史學集刊;1982年02期
10 司芳;吳禮權(quán);;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廣東語言學家[J];嶺南文史;198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葉驍軍;;古代的首都圈及其有關(guān)問題[A];中國古都研究(第四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1986年
2 熊月之;周武;;邁向繁榮的海外中國學[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3 王建平;曾華;;美國戰(zhàn)后中國學[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寅;中國人研究漢學未必有先天優(yōu)勢[N];南方周末;2006年
2 復旦大學歷史系 張仲民;海外漢學掀起新文化史研究熱[N];社會科學報;2008年
3 邢福義;國學精魂與現(xiàn)代語學[N];光明日報;2006年
4 楊珍 執(zhí)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李新 馬娟;“中國文化的復雜性讓人著迷”[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6 錢林森;天朝何遙遠[N];文藝報;2007年
7 葛兆光;域外中國學資源的中斷與接續(xù)[N];文匯報;2007年
8 故宮博物院科研處 陳瑞;中德合作項目《中國古代宮廷與地方技術(shù)交流史》研究工作會議紀要[N];中國文物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吳小雁;“中國學”全球升溫的背后[N];中國改革報;2007年
10 黃育馥;國外中國學與國外中國女性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永軍;先秦文化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徐小玲;論楊聯(lián)朸的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陳琳琳;日本“京都學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間和學術(shù)交流空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3 黃雄海;論《后漢書集解》[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63554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63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