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在中國:一個名稱背后的社會文化遷移
本文關鍵詞:“圣誕”在中國:一個名稱背后的社會文化遷移
【摘要】:名詞稱謂是話語表達的基本元素,其具體蘊含的內(nèi)容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一個具體名詞稱謂的演變往往也就是社會文化歷史的軌跡。作為中國本土固有詞匯的"圣誕",在遭遇異質(zhì)文明沖擊的裂變時代到來之后,其原有的多重內(nèi)涵出現(xiàn)了斷裂與延續(xù)并存的局面。西方的"洋圣誕"在中國日漸生根成長,而在世變中延續(xù)的圣人信仰則在整體上顯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式微。這個傳統(tǒng)詞匯內(nèi)涵的演變,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近代中國社會文化遷移的某些特質(zhì)。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關鍵詞】: 圣誕 近代 名詞 社會文化
【分類號】:K203
【正文快照】: “圣誕”一詞并非近代舶來的新名詞,而是古代中國社會的常用語匯,直到近代之后才有了指代耶穌誕辰的含義!笆フQ節(jié)”亦復如是。作為固有詞匯的“圣誕”、“圣誕節(jié)”,包含著傳統(tǒng)社會的信仰、文化、生活等具體層面的內(nèi)容,其中包含著中華本土社會的人文價值意蘊。近代以來,作為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邵志擇;;從“外國冬至”到“圣誕節(jié)”:耶穌誕辰在近代中國的節(jié)日化——以《申報》為基礎的考察[J];學術月刊;2012年1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亞仁;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J];蒲松齡研究;2000年01期
2 李延年;馬玉坤;;是捍衛(wèi)人性尊嚴,并非趣味低級——《聊齋志異·犬奸》新解[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3 陳才訓;;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炫才意識[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4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5 劉斌;;明代“土達”及其歸宿[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6 朱仰東;;“郭孝子尋親”本事再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7 周志斌;;明清時期江蘇農(nóng)業(yè)中的雇傭勞動狀況[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29期
8 夏宇旭;;金代農(nóng)業(yè)科學發(fā)展探討[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33期
9 于志勇;;內(nèi)蒙古中西部地區(qū)歷史文化期的氣候變遷與沙化[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12期
10 蘇海洋;雍際春;晏波;尤曉妮;;甘肅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相關性研究之二——隋唐宋元時期[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3 梁爾銘;;明代鄉(xiāng)試考官的選取制度[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楊增強;;碑志所見明清時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姚阿玲;;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日男同性戀作品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王守仁;;《孫臏兵法、擒龐涓》中有關城邑問題的商榷[A];河北省歷史學會第三屆年會史學論文集[C];1983年
7 李青唐;;《水滸》“殺嫂”故事的溯源與演繹[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8 朱亞非;;明初以德睦鄰與勸和息爭[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4輯——新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08年
9 林金樹;;試論明代蘇松二府的重賦問題[A];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C];1982年
10 陳學霖;;明太祖文字獄案考疑[A];明史研究論叢(第五輯)[C];199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谷穎;滿族薩滿神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迪;清乾隆朝內(nèi)府書畫收藏[D];南開大學;2010年
9 郭輝;明清小說中尼僧形象之文學與文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許穎;清代文官行政處分程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文芝;萬歷朝的市民運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秦Pr嘉;明代兩淮灶戶社會生活[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辰;明代私債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培建;新編《全金詩》補正[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崔蕾;滿族舒穆祿氏研究與資料整理[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陳小香;明代的知識女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林忠彬;淺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軼歐;八旗滿洲官宦世家探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慶慶;;近代“國貨年”運動史研究綜述[J];高校社科動態(tài);2011年04期
2 趙有田;論中國近代以來的三次文化選擇[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02期
3 王俊斌;;近代歷史上的“走西口”[J];山西檔案;2007年05期
4 ;關羽為什么被人稱為財神爺[J];文史博覽;2009年05期
5 葛建男;;近代歷史人物公關思想略論[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1期
6 吳桐葉;;從頭打量藏著的中國[J];全國新書目;2002年12期
7 范立君;譚玉秀;;近代“闖關東”移民外在特征探析[J];北方文物;2010年01期
8 宋惠昌;;“國學熱”中的沉思[J];理論參考;2007年07期
9 王援朝;中國通史(一)學習指要及復習要求[J];當代電大;1996年10期
10 韋國友;中國區(qū)域城市發(fā)展不平衡的歷史考察[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蘇人民出版社總編助理、編審 府建明;塵封的與遮蔽的“歷史”[N];中華讀書報;2009年
2 李冬君;為什么“大”中國被“小”日本侵略?[N];南方周末;2005年
3 王銘銘;非洲努爾人的裂變與中國封建論的“反撥”[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4 熊芳亮 (作者單位:國家民委政法司);“治”與和諧[N];中國民族報;2007年
5 劉暢;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第二次會議結束[N];人民日報;2007年
6 本報實習記者 竇新穎;博客圈推動“國學”走向大眾[N];中國知識產(chǎn)權報;2006年
7 陳衛(wèi)平;如何發(fā)掘并實現(xiàn)儒學的當代價值[N];解放日報;2011年
8 張劍鋒;駐京辦、掣簽法與影響成本[N];學習時報;2010年
9 黃曉峰;金觀濤談個人觀在中國的變遷[N];東方早報;2010年
10 文化部黨組成員 國家文物局局長 單霽翔;談談中華文明的幾個特點[N];中國文化報;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周安會;觀念重構與社會變遷:土改中的怨恨動員研究(1946-1952)[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朱春華;傅斯年改造思想略論[D];河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6185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61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