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通史論文 >

陳家史記_《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6-11-01 09:00

  本文關(guān)鍵詞:《史記》中的家族文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陜西師范大學》 2009年

《史記》中的家族文化

劉莉莉  

【摘要】: 家族是我國傳統(tǒng)社會倫理關(guān)系的起始點,建立其上的家族文化以認同感和責任感為核心,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家族價值取向。由家族文化衍生出的儒家倫理和價值觀,構(gòu)成了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家族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家族文化是建立在血緣家族基礎(chǔ)上的一種文化形式,它的存在和發(fā)展雖與家族的組織程度有較強的關(guān)系,但兩者并不完全等同。它從家族的物質(zhì)形態(tài)中升騰出來,是一種能夠幫助家族成員擺脫孤獨與困境的力量,是家庭組織結(jié)構(gòu)中的精神紐帶。 本文將《史記》中相關(guān)的家族文化發(fā)展狀況及其特征作為典型的研究對象,以此來考察漢代及此前歷史時期家族文化的內(nèi)涵,辨析各類家族所反映的家族文化的共性和個性,以及家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對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的影響。 本文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來考察《史記》當中的家族文化: 第一章對家族文化的內(nèi)涵進行界定,加以明確。以《史記》作者司馬遷所在的司馬氏家族的家族文化為例,分析其家族文化在漢代社會背景之下,表現(xiàn)出以立言著史的人生理想、耿介正直的道德觀念、儒家思想的指導為主的時代特征。 第二章主要是對《史記》記載的各家族在家族文化方面的共性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分別從家族文化的構(gòu)成要素、具體表現(xiàn)及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三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jié)。家族文化主要分為人倫秩序、道德情感、價值理想三個層面。具體表現(xiàn)主要是以孝治天下,以家道興衰為己任,以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人生理想。反映了從西周至漢初儒家思想的后來居上以及家大國弱的客觀現(xiàn)實。 第三章根據(jù)《史記》中包含的各類家族在社會中所處階層的不同,將其分為三類:權(quán)貴家族、士相家族和武將家族。通過文本的研讀分析、比較提煉,對各類家族表現(xiàn)出的家族文化特征進行系統(tǒng)化、規(guī)律性的敘述。本章最突出的特點在于運用大量的圖表來列舉相關(guān)資料,表現(xiàn)出眾多家族的傳承過程及家族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 第四章運用辯證的觀點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了《史記》中所反映的家族文化對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尤其是思想領(lǐng)域發(fā)生的重要影響。當前許多民間自發(fā)組織的宗族重建活動更為我們重新解讀家族文化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提供了嶄新的契機和不懈的動力。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K204.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2
  • 第1章 《史記》作者司馬遷與家族文化12-21
  • 1.1 關(guān)于家族文化的定義和內(nèi)涵12-16
  • 1.1.1 家族文化的定義12
  • 1.1.2 家族文化的起源12-13
  • 1.1.3 家族文化的內(nèi)涵13-16
  • 1.2 司馬氏家族文化的社會背景及特征16-21
  • 1.2.1 以立言著史傳家,知識淵博16-18
  • 1.2.2 以耿介正直傳家,道德高尚18-19
  • 1.2.3 以儒學傳家,,重視社會責任的實現(xiàn)19-21
  • 第2章 《史記》中所表現(xiàn)的家族文化的共性21-32
  • 2.1 《史記》中所表現(xiàn)的家族文化的構(gòu)成要素21-25
  • 2.1.1 人倫秩序?qū)用?/span>21-22
  • 2.1.2 道德情感層面22-23
  • 2.1.3 價值理想層面23-25
  • 2.2 《史記》中家族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25-29
  • 2.2.1 以孝治天下25-27
  • 2.2.2 以家道興衰為已任27-28
  • 2.2.3 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上28-29
  • 2.3 《史記》中家族文化所反映的社會背景29-32
  • 2.3.1 儒家思想的后來居上29-30
  • 2.3.2 家大國弱的直接后果30-32
  • 第3章 《史記》中各類家族的家族文化特征32-48
  • 3.1 權(quán)貴家族的家族文化特征32-36
  • 3.1.1 以家國同構(gòu)為基礎(chǔ)、忠孝一體34-35
  • 3.1.2 以忠信行道為原則、是非明辨35
  • 3.1.3 以正直賢能為典范,瑕瑜共存35-36
  • 3.2 士相家族的家族文化特征36-41
  • 3.2.1 變異性39-40
  • 3.2.2 社會性40-41
  • 3.3 武將家族的家族文化特征41-48
  • 3.3.1 祖先崇拜44-45
  • 3.3.2 視名節(jié)重于生命45-46
  • 3.3.3 際遇歸因于天道46-48
  • 第4章 家族文化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的影響48-55
  • 4.1 家族文化的正面影響48-51
  • 4.1.1 促進家族團結(jié)48-49
  • 4.1.2 確保種族延續(xù)49-50
  • 4.1.3 傳承民族美德50-51
  • 4.2 家族文化的負面影響51-53
  • 4.2.1 保守盲目的心理根源51
  • 4.2.2 束縛求新求變的創(chuàng)造力51-52
  • 4.2.3 強化私情關(guān)系52-53
  • 4.3 研究家族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53-55
  • 結(jié)語55-56
  • 參考文獻56-58
  • 致謝58-59
  •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59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桐生;用理想之光照亮歷史——簡論《史記·吳太伯世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素因;;論蒲松齡的暴力與嫉妒(續(xù))——從《聊齋志異》的妒悍婦談起[J];蒲松齡研究;2008年03期

    2 徐文蕾;;《聊齋志異》俠義主題論[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3 寧莉莉;王傳明;;莊嚴的禮樂 卑微的塾師——試析蒲松齡《鬧館》對禮樂文化的反諷[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4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5 王偉;簡論傳統(tǒng)史學的歷史功用觀及其人文主義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6 周文斌;淺談董其昌的審美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7 董常保;;《史記》采《戰(zhàn)國策》略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8 楊尚鴻;唐曉紅;;中國古代媒介——漢字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9 廖建新;;“氏族”研究綜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10 張曉英;;“錢刀”與《白頭吟》創(chuàng)作時代蠡測[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楊在軍;;資本主義初期中西工商業(yè)家族繼承方式比較[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4 謝名家;;論文化與經(jīng)濟的關(guān)系[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5 謝名家;;文化經(jīng)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xi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6 汪樹東;;“文學是人學”思想在大學文學教育中的建構(gòu)與展開—一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教學為例[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與一般——美術(shù)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shù)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都鵑;李守信;;淺析道家之“道”[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8年

    9 呂德文;;婚姻形式與村莊性質(zhì)——轉(zhuǎn)型期鄉(xiāng)村婚姻形式的一項考察[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張虹;;“五臟相音”理論在耳鳴診治中的應用[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第15屆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建營;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武術(shù)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孔晶;希臘古典時期訴訟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鄭現(xiàn)喆;西方法在中韓兩國的移植和轉(zhuǎn)型及發(fā)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唐旭天;集團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2009年

    9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斛建軍;農(nóng)民家庭社會支持網(wǎng)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郭倩;農(nóng)村低保對象的社會支持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關(guān)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蔡琳彬;老舍小說對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日根;福建家族文化系統(tǒng)研究的新創(chuàng)獲——讀《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2 張文娟;論《家》的家族文化價值[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3期

    3 蔡鎮(zhèn)楚;;家庭與家族文化——讀王毅《宋代文學家庭》[J];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02期

    4 ;風雨人生 家族文化——三千元起編輯出版?zhèn)人文集、家史傳記[J];雜文月刊(原創(chuàng)版);2010年02期

    5 李金濤;巴金《激流三部曲》對中國傳統(tǒng)家族文化的表現(xiàn)藝術(shù)[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6 楊邦勇;;明清時期閩臺家族文化的互動與變異[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宋振文;農(nóng)村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及對策[J];零陵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8 張劍;;從《桂巖吟館存稿》到《蘭馨堂詩存》——家族文化層累性的個案分析[J];文獻;2010年02期

    9 謝俊美;家族獨特文化品位成因淺議——以常熟翁氏為例[J];臺州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10 糜思軍;中國家族文化批判[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秀萍;童廣俊;;河北家族文化中的和諧因素[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2 藍炯熹;;畬民家族文化簡論[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3 黃新憲;;論閩臺家族文化的歷史傳承[A];閩臺文化研究[C];2006年

    4 謝重光;;畬族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述評[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5 何少川;;序[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6 劉曉麗;;近代晉商家族變遷的歷史軌跡[A];2010年三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編后[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8 王麗明;;閩南僑鄉(xiāng)家族祖先崇拜的儀式及其功能詮釋——以晉江石圳村李氏家族迎祖活動為例[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5年

    9 嚴志蘭;;論泉州文化的若干特質(zhì)及其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作用[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10 李升寶;;譜牒傳承的價值和作用[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軍 儲錫初;[N];宜興日報;2009年

    2 厲震林 上海戲劇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楊經(jīng)建;[N];中國文化報;2010年

    4 喬以鋼;[N];文藝報;2006年

    5 蘇黎明;[N];光明日報;2009年

    6 記者 徐蕾;[N];南昌日報;2010年

    7 李金坤;[N];鎮(zhèn)江日報;2009年

    8 清華大學EMBA特聘教授 梁小民;[N];經(jīng)濟觀察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何成明;[N];金華日報;2008年

    10 丁騁騁;[N];上海證券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許智銀;唐代臨淄段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張麗;北齊隋唐河東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北京大學;2013年

    5 陳家紅;六朝吳郡陸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6 趙紅衛(wèi);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王偉;唐代京兆韋氏家族與文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8 葉永勝;現(xiàn)代中國家族敘事文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崔廣全;中國特色現(xiàn)代家族企業(yè)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10 王小珍;宋代崇安五夫里劉氏家族及其文學研究:以劉子翚為中心[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婷芳;金壇于氏家族文化研究[D];安慶師范學院;2013年

    2 羅曉揚;國外家族企業(yè)權(quán)力傳接模式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D];暨南大學;2004年

    3 吳儉;淺談家族文化對家族企業(yè)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7年

    4 高萬成;家族企業(yè)文化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5 劉莉莉;《史記》中的家族文化[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6 吳暉湘;家:坍塌的神話[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戴定華;現(xiàn)代文學中的家族敘事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陳鐵柱;張煒家族小說的親子關(guān)系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9 高競艷;“家”之戀[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熊星萍;漢晉龍亢桓氏家族文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史記》中的家族文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061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6061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43b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