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生、理發(fā)手術(shù)匠與保教權(quán)在華利益——耶穌會士盧依道與高竹在清朝的宮廷
本文選題:耶穌會士 切入點:保教權(quán) 出處:《清史研究》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詳細敘述了盧依道和高竹在十七世紀末清朝宮廷中的工作和生活。盧依道是在康熙皇帝特別要求下來到北京的第一位專業(yè)的耶穌會醫(yī)生,與他一同前來的高竹是在澳門出生的理發(fā)手術(shù)匠。首先,本文著重講述了他們來到中國的復(fù)雜旅途,以及在保教權(quán)耶穌會士和國王數(shù)學家的利益競爭之下,他們在北京的經(jīng)歷如何引起了耶穌會中國傳教團內(nèi)部的斗爭。其次,本文還描繪了盧依道和高竹在北京宮廷以及康熙皇帝出巡時的醫(yī)學活動,包括他們與太醫(yī)的沖突,照顧精英患者使他們與"仁醫(yī)"理念漸行漸遠。這些患者中也包括康熙皇帝本人,他在患病時利用了當時簡陋的歐洲醫(yī)療。最后,本文考察了盧依道和高竹在北京的醫(yī)療活動在政治、宗教以及醫(yī)療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戛然而止的原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work and life of Lu Yidao and Gao Zhu in the Qing court at the end of 17th century. Lu Yidao wa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Jesuit doctor to come to Beijing at the special request of Emperor Kangxi. Gaozhu, who came with him, was a Macanese born hairdresser. Firs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ir complicated journey to China a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rights of the Jesuits and the king's mathematicians. How their experience in Beijing led to a struggle within the Jesuit Chinese missionary corps. Secondly, the article also depicts the medical activities of Lu Yidao and Gao Zhu during their tour of the palace in Beijing and the Emperor Kangxi, including their conflict with Taiyi. Caring for the elite took them away from the idea of "benevolence medicine." among them were Emperor Kangxi himself, who took advantage of the then crude European medicine when he fell ill. Finall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rigin of the sudden cessation of Lu Yidao and Gao Zhu's medical activities in Beij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medical factors.
【作者單位】: 澳門大學;德國圖賓根大學漢韓學系;
【基金】:蔣經(jīng)國國際交流學術(shù)基金會的資助
【分類號】:K249.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桂春;;關(guān)于明清耶穌會士在華活動評價的幾個問題[J];學術(shù)月刊;1992年11期
2 林中澤;晚明婦女的閉居與耶穌會士的反應(yīng)[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 趙德宇;耶穌會士傳入天文學辨[J];歷史教學;2004年07期
4 蘇新紅;晚明士大夫黨派分野與其對耶穌會士交往態(tài)度無關(guān)論[J];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01期
5 李晟文;;1949年前徐州的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及相關(guān)資料評介(一)[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馬冬秀;趙敏;;清初在華耶穌會士眼中的中國婦女形象[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7 曾新;;中國人與上帝的相遇:明清之際耶穌會士傳入中國的神人關(guān)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王銀泉;胡大平;;明清入華耶穌會士科學譯介活動新論[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9 蘇校斌 ,盧夫偉;一部優(yōu)秀的西學東漸斷代史——試評《明清間在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士》[J];中國圖書評論;1989年01期
10 張志斌;也談明未清初來華的耶穌會士[J];晉陽學刊;199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在徐州傳教過程初探[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王國武;張海祥;;耶穌會士與尼布楚談判[A];信息社會檔案學理論與實踐[C];2006年
3 唐錫仁;黃德志;;明末耶穌會士來華與西方地學的開始傳入[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4 黃啟臣;;明清時期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及其影響[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鄒小站;;略論明清間中國人對西學的迎拒[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5年卷[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振鶴;《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日譯本略比[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2 康志杰;滿篋清光應(yīng)照眼[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民族出版社 劉海濤;啟蒙時代的中學西傳[N];中國民族報;2011年
4 耿f;法國漢學界對入華耶穌會士的研究[N];光明日報;2001年
5 張國剛;16至18世紀西方認識中國的歷程[N];學習時報;2008年
6 張治;“說什么”和“怎么說”[N];東方早報;2011年
7 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歐洲“中國形象”的塑造者[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8 張西平;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N];光明日報;2006年
9 樊樹志;文明的彷徨[N];解放日報;2004年
10 周振鶴;《中國來信》:一本特殊的譯著[N];文匯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軼丹;16至18世紀耶穌會士對中國火器的影響[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年
2 周燕;法國耶穌會士兼“國王數(shù)學家”李明及其《中國近事報道》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3 趙殿紅;清初耶穌會士在江南的傳教活動[D];暨南大學;2006年
4 賓靜;清代禁教時期華籍天主教徒的傳教活動研究(1721—1846)[D];暨南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芳官;17-18世紀法國在華耶穌會士對我國科學技術(shù)的考察[D];浙江大學;2008年
2 高則;晚明耶穌會士關(guān)于佛教的言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
3 黃有年;明清之際耶穌會士對中國“宗教”的考察[D];西北大學;2016年
4 陳鑫磊;鼎革之變中朱明政權(quán)與耶穌會士的軍事政治合作[D];寧波大學;2011年
5 蘇新紅;晚明士大夫?qū)σd會士交往態(tài)度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閻銘;明清士大夫與耶穌會士譯著[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蔡明晶;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明清耶穌會士研究之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婷;來華耶穌會士韓國英與中國文化的西傳[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年
9 陳盛樺;論晚明入華耶穌會士對中國學風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10 馬衡;晚明入華耶穌會士筆下的耶穌故事[D];河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8957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589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