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牲烏拉與打牲烏拉衙門的設立
本文關鍵詞:打牲烏拉與打牲烏拉衙門的設立
【摘要】:本文是針對打牲烏拉地區(qū)及打牲烏拉衙門的研究。希望能通過對其職能、權限、運行模式等方面的介紹與分析,盡可能清晰地展現(xiàn)出其由初創(chuàng)到發(fā)展再到衰弱的歷史進程,發(fā)掘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與歷史意義。本文的研究重點是:1、闡述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主要職能,即為皇室與滿洲貴族進行采捕;2、分析打牲烏拉衙門的功能演變;3、重點考察打牲烏拉衙門承擔的軍事職能,特別是在多次對內對外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 基于上述思路,全文共分四個部分:第一章對研究之對象、方法、目的及文獻基礎進行了簡單介紹;第二章主要對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設立及機構設置進行了簡單梳理,通過時間的縱向比較對其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做了總結;第三章對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最主要的職責,采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第四章主要是對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職能變化的研究,一是社會化的巨大進步,二是其軍事職能的發(fā)展過程;結語部分對于本文的研究意義與不足進行了總結。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主要利用了前人整理的有關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資料,以及清代宮廷奏章、文書等。并試圖通過對相關資料的解讀,重新梳理這段歷史,希圖對打牲烏拉地區(qū)及總管衙門研究,甚至是東北地區(qū)近代開發(fā)史之研究有所補益。
【關鍵詞】:打牲烏拉 采捕 社會化 軍事 衰落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249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5
- 第一章 緒論5-11
- 1.1 “打牲烏拉”概念的界定5
- 1.2 先行研究綜述5-8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8-9
- 1.4 本文使用的主要文獻、檔案與資料9-11
- 第二章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設立及其機構設置11-21
- 2.1 打牲烏拉之地望11-12
- 2.2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設立12-14
- 2.2.1 烏拉衙門設立之緣起12-13
- 2.2.2 清廷設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13-14
- 2.3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機構設置14-19
- 2.3.1 最初的職官設置14-15
- 2.3.2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職官之演進15-19
- 2.4 本章小結19-21
- 第三章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之主要職能——采捕21-36
- 3.1 采捕東珠21-28
- 3.1.1 東珠采捕的興盛與原因21-22
- 3.1.2 東珠采捕的具體事宜22-24
- 3.1.3 東珠采捕的賞罰規(guī)定24-26
- 3.1.4 東珠進貢26-28
- 3.2 采捕松子28-29
- 3.3 采捕蜂蜜29-30
- 3.4 采捕貢魚30-33
- 3.5 采捕人參33-35
- 3.6 本章小結35-36
- 第四章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職能之演變及其衰落36-54
- 4.1 打牲烏拉城市的發(fā)展36-39
- 4.2 各項社會事業(yè)的發(fā)生與發(fā)展39-44
- 4.2.1 學校、學官的設立與設置39
- 4.2.2 廟宇的修建39-40
- 4.2.3 官莊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40-41
- 4.2.4 設立界官41-42
- 4.2.5 屯墾事業(yè)的發(fā)展42-44
- 4.3 打牲烏拉地區(qū)軍事事務44-50
- 4.3.1 協(xié)領衙門的設置44-46
- 4.3.2 承擔對內征剿之職能46-47
- 4.3.3 抵御外侮47-50
- 4.4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衰落50-53
- 4.5 本章小結53-54
- 結章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歷史貢獻及研究展望54-56
- 一、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歷史貢獻54-55
- 二、本研究的限界與展望55-56
- 參考文獻56-60
- 鳴謝6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華鈺麟;;古代如何判“弒母”案[J];晚報文萃;2011年17期
2 德祥;;金州老衙門 駐著二品官[J];東北之窗;2011年13期
3 毛穎;;德云社是錯了是錯了還是錯了[J];東北之窗;2011年14期
4 胡潔;;風從故鄉(xiāng)吹過[J];散文詩;2011年19期
5 劉建良;旗卡通·楊福玉;;逆天譜 第三輯 第二十一章 威陽草[J];武俠故事;2011年06期
6 陶濤;;連城魯土司衙門[J];絲綢之路;2011年13期
7 劉建良;;三千光明甲(九)[J];武俠故事;2011年07期
8 富育光;;富有史志價值的烏拉圖錄集錦——祝賀《烏拉古鎮(zhèn)》問世[J];東北史地;2011年04期
9 耿景輝;;上帝的禮物總藏在棘手的問題里[J];秘書工作;2011年08期
10 趙柏田;;《赫德的情人》[J];人物畫報;2011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曉瑩;;哈爾濱關道衙門舊址的修復與保護[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2 劉君;;清代四川巴縣衙門檔案評述[A];2003年海峽兩岸檔案暨縮微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大陸地區(qū)代表部分)[C];2003年
3 劉紹明;;試論衙門博物館的復原陳列——以南陽知府衙門為例[A];回顧與展望:中國博物館發(fā)展百年——2005年中國博物館學會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4 嚴蔚冰;;古本《易筋經(jīng)》之比較[A];2009年全國中醫(yī)藥科普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何孝榮;;一部明代宦官史、佛教史研究的力作——評[中國臺灣]陳玉女教授著《明代二十四衙門宦官與北京佛教》[A];明史研究第9輯[C];2005年
6 許文繼;;歇家與明清社會[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7 劉強;;北京市1999年加氣母站和子站的簡要情況[A];'99四川CNG/NGV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唐仕春;;清朝基層社會法秩序的構建:會館稟請與衙門給示[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9 烏仁其其格;;清代大青山各溝煤礦業(yè)概述——以歸化城副都統(tǒng)衙門礦務檔案為例[A];蒙古史研究(第九輯)[C];2007年
10 陳絳;;陳蘭彬《使美紀略》[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祥林;成都:大力清掃機關衙門作風[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5年
2 吳正光 ;革命舊址改“鎮(zhèn)臺衙門”[N];貴州日報;2005年
3 記者 靳淑琴;霍州古州署衙門修繕工程啟動[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9年
4 記者 孫志偉;復建將軍府將軍衙門設想得到充分肯定[N];齊齊哈爾日報;2009年
5 實習生 常娟 記者 王宇舟;復建將軍衙門將軍府要對歷史群眾負責[N];齊齊哈爾日報;2009年
6 宋亞平;縣之衙門(中)[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10年
7 王勇;“衙門緊閉”現(xiàn)象應重視[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8 成都市科普作家協(xié)會采風隊 劉安榮 董仁威 鄭彬紅;成都街道今昔考(三)[N];四川科技報;2009年
9 宋亞平;縣之衙門(上)[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于偉慧 特約記者 陳循靜;政府“衙門”成了親民窗口[N];海南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雪梅;清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周益鋒;晚清海防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3 李浩賢;地方自治的主張與實踐[D];復旦大學;2004年
4 楊帆;德治圖景下的中國傳統(tǒng)司法文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5 沈載權;朝鮮與明清公文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金梁;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7 李鳳鳴;清代州縣官吏的司法責任[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8 焦利;清代監(jiān)察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9 烏仁其其格;18至20世紀初歸化城土默特財政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7年
10 張翅;冤抑與訴訟[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琛;打牲烏拉與打牲烏拉衙門的設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朱志美;清代之貢貂賞烏林制度[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馬友惠;黃龍溪流域水利社會(1760-1949)[D];四川大學;2007年
4 包滿達;綏遠城將軍與烏伊兩盟關系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5 賈麗娟;清代墨爾根副都統(tǒng)衙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6 李亞紅;清代對胥吏的管理及其體制缺陷(1644-1840)[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苗月寧;清代州縣吏胥研究初探[D];山東大學;2006年
8 顧松潔;清代琿春八旗駐防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潘鳴;清末省級行政機構改革研究(1906年—1911年)[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沙虹;清代師爺與小說[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0444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044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