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共建筑營造中的家國互動——以佛山通濟橋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12-31 07:00
地方公共建筑的營造,不僅被社會關系支持,也生產社會關系并被社會關系所生產。佛山通濟橋的明代修建者乃是科舉成功和經商致富的本土巨家大族;清代則出現(xiàn)了僧人、士人和商人的聯(lián)合修建;晚清民國以來,則出現(xiàn)了周邊社區(qū)力量的介入;到了當代,傳統(tǒng)士人鄉(xiāng)紳階層瓦解,通濟橋的修筑完全由政府主導,佛山民眾對通濟橋的關注,轉化為大規(guī)模的民俗參與。通濟橋歷代的毀與修,既反映了佛山社會關系和權力結構的更迭演變,也折射了家族-社區(qū)—地方—國家的復雜互動關系。
【文章來源】:地域文化研究. 2019,(04)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一、霍氏家族與通濟橋
二、細巷李家與通濟橋
三、僑寓家族與通濟橋
四、地方政府與通濟橋
本文編號:3559827
【文章來源】:地域文化研究. 2019,(04)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一、霍氏家族與通濟橋
二、細巷李家與通濟橋
三、僑寓家族與通濟橋
四、地方政府與通濟橋
本文編號:355982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355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