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史志論文 >

藏族三大傳統(tǒng)地理區(qū)域形成過程探討

發(fā)布時間:2019-07-09 15:12
【摘要】:藏族傳統(tǒng)上將其居住地域分為衛(wèi)藏、安多和康三大區(qū)域。三者既是藏語三大方言區(qū),也是三個不同的人文地理區(qū)域。本文對藏族三大傳統(tǒng)地理區(qū)域形成過程和歷史脈絡進行了探討。認為吐蕃時期已形成吐蕃本部及指稱東部藏區(qū)的■(多麥)和■(朵甘思)兩個地理概念。元朝以此為基礎,將藏區(qū)劃分為三個行政區(qū)并分別設置烏斯藏、脫思麻和朵甘思(■)三個宣慰司進行管理。這導致元后期及元以后藏地"三區(qū)"概念逐漸形成。文章認為,元朝在藏區(qū)劃分三個行政區(qū)是藏族三大傳統(tǒng)地理區(qū)域形成的起點和直接基礎。
[Abstract]:Tibetans traditionally divide their living areas into Wei Zang, Ando and Kang. The three are not only three dialects of Tibetan, but also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human geograph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three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areas of Tibe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Tubo period has formed two geographical concepts: Tubo headquarters and Dogan (Dogan), which refer to the eastern Tibetan area. On this basis, the Yuan Dynasty divided the Tibetan area into three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nd set up three Xuan comfort departments, namely, Wuszang, Desima and Dogan ().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ree areas" in Tibet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and after the Yuan Dynasty.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division of the Yuan Dynasty into three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Tibetan areas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irect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areas of Tibetans.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型藏區(qū)地方史《康藏史》編纂與研究”(10&ZD110)階段性成果 四川大學學科前沿與交叉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資助
【分類號】:K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任乃強;澤旺奪吉;;“朵甘思”考略[J];中國藏學;1989年01期

2 黃維忠,王維強;藏文mdo gams和mdo khams考[J];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3 石碩;藏傳佛教與藏民族的形成[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安輝;;藏族的茶炊茶具[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2 尹邦志;;吐蕃宗論的和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3 葛艷玲;李世勇;;淺析蒙元與甘青藏族關系的建立及民族間的友好往來[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1期

4 梁成秀;;試論藏族重要史學著作的編撰思想及特點[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羅敏;周翔飛;阿絨甲措;;川西康區(qū)主要藏族民間世俗性歌舞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吳錫端;;全國茶葉市場大巡禮——走進西藏茶葉市場[J];茶葉經濟信息;2003年09期

7 王紅梅;;元代吐蕃高僧與畏兀兒的關系述論[J];昌吉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8 噶仲·洛朗巴;劉立千;;噶廈印譜譯注[J];中國藏學;1990年01期

9 熊文彬;;吐蕃時期佛典翻譯管窺[J];中國藏學;1992年02期

10 石世梁;克珠群佩;;“大手印”與“那饒六法”記述[J];中國藏學;199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王堯;;西藏教育的今昔談 發(fā)展教育——現代化必由之路[A];“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現代化道路選擇”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2 李臻賾;;淺談川西高原地區(qū)藏傳佛教寺院分布特點[A];古建筑施工修繕與維護加固技術交流集錦[C];2008年

3 牛飛;德熙嘉措;;藏文拉丁轉寫的發(fā)展歷史[A];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研究——第十一屆全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陳踐踐;;藏語ring-lugs一詞演變考——敦煌藏文古詞研究之一[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5 陳慶英;史為民;;蒙哥汗時期的蒙藏關系[A];蒙古史研究(第一輯)[C];1985年

6 李宗俊;;唐代中后期唐蕃河隴之爭與疆域變遷[A];唐史論叢(第十五輯)[C];2012年

7 劉穎;;莫高窟吐蕃時期的維摩變及其信仰[A];美術學研究(第2輯)[C];2011年

8 周揚;;淺析藏族嗜茶習俗形成的非文化因素——兼論漢藏醫(yī)學對茶的認識[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學分會第十四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卓嘎;藏族天文歷算傳承模式及其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楊衛(wèi);清代青海藏族社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龍珠多杰;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王蓓;《格薩爾王傳》與多康地區(qū)藏族族群認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扎西卓瑪;藏傳佛教佛經翻譯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鄧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區(qū)的一種范式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8 陳立明;藏門珞民族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9 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10 宋朝陽;西藏產業(yè)結構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蘭蘭;宋元時期西藏止貢噶舉派歷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顏福;藏傳佛教“十善”中的倫理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高潔;藏族天葬文化的倫理意義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劉王璐;寧瑪派大圓滿法與禪宗思想之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常德勝;蒙元王朝初期的佛道之爭[D];蘭州大學;2011年

6 謝光典;公元七至九世紀青藏高原東北緣的歷史地名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曹培;和碩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論[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8 宋家樂;論川藏邊茶馬古道上的城鎮(zhèn)[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9 張國亮;薩迦班智達及其因明境論思想管窺[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10 張元;格魯派在五臺山的發(fā)展[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任乃強;澤旺奪吉;;“朵甘思”考略[J];中國藏學;1989年01期

2 黃布凡;;十二、十三世紀藏語(衛(wèi)藏)聲母探討[J];民族語文;198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任乃強;澤旺奪吉;;“朵甘思”考略[J];中國藏學;1989年01期

2 沈衛(wèi)榮;;元明兩代朵甘思靈藏王族歷史考證[J];中國藏學;2006年02期

3 黃維忠;;關于唐代吐蕃軍事占領區(qū)建制的幾個問題[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第十世達賴掣簽認定的情形[J];中國西藏(中文版);1995年S1期

,

本文編號:251223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51223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fd3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