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以來中國朝鮮族人口遷移分布及聚居區(qū)形成研究
[Abstract]: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data, the population data of Korean nationality in China from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 to 2000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centrated areas were expounded. The large-scale migration of Korean nationality to Northeast China began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Before 1949, Korean nationality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 China. The population of Northeast Korea increased slightly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Korean nationality moved southward gradually. The stage migration of the Korean nationality leads to the re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scale of the concentrated area. The early migration of Korean nationality formed five settlement areas: North Manchu, South Manchu, East Road and Guanai, Yanbian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was founded, nearly half of the whole country live in this area, and the settlement scale is relatively stabl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Korean nationality gradually migrated south from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rea to form a new settlement area with Beijing, Qingdao,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 the cente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Korean population and socie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law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oncentrated areas of Korean nationality.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973)項目(2009CB426305) 東北師范大學“十一五”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計劃項目(106111065202)資助
【分類號】:K2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明勛;朝鮮族遷移東北過程初探[J];黑龍江民族叢刊;1985年03期
2 寧朝;朝鮮族移居黑龍江的歷史原因、遷徙路線及其性質問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1年02期
3 金炳鎬,泰成;中國朝鮮族人口流動與社會問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年03期
4 張善余,曾明星;少數(shù)民族人口分布變動與人口遷移形勢——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分析[J];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5 鄭信哲;朝鮮族人口流動及其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J];滿族研究;1998年04期
6 遲麗華;;山東東部沿海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人口流遷問題研究[J];滿族研究;2006年02期
7 王桂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發(fā)展的幾個特征[J];人口與經(jīng)濟;2004年04期
8 金元石;中國朝鮮族遷入史述論[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9 黃有福;中國朝鮮族移民史研究[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04期
10 舒展;;中國朝鮮族的形成與貢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玉;山東省東部沿海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人口流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逢佳;;少數(shù)苗族群體人口遷移現(xiàn)狀分析——以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和平鄉(xiāng)搬遷戶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2 朱靄敏;國際城市住宅設計發(fā)展幾點啟示淺談[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6年01期
3 白關峰;;兵團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新疆民族關系和諧發(fā)展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10年06期
4 王金營;;Family Planning Policy Resultsin Lower Population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7年02期
5 趙英蘭;東北朝鮮移民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考察(1840-1945年)[J];東北亞論壇;2004年05期
6 高翔;魚騰飛;宋相奎;程慧波;;蘭州市少數(shù)民族流遷人口空間行為特征及動力機制[J];地理科學進展;2010年06期
7 林俊山;章錫貴;;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問題刻不容緩——以山東為例[J];東岳論叢;2005年05期
8 鹿立;山東人力資本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J];東岳論叢;1997年01期
9 王桂新 ,魏星 ,沈建法;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對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作用關系之研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楊筠;;西部少數(shù)民族人口城市化的特征——非剩余勞動力大尺度異地城市化[J];改革與戰(zhàn)略;2008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金日學;樸勇煥;張成龍;;中國朝鮮族傳統(tǒng)聚落的形成與演變——以圖們江、鴨綠江沿岸朝鮮族聚落的調查研究為中心[A];族群·聚落·民族建筑——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lián)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專題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馬利波;馬和;張遠景;;基于宏觀尺度中國城市化階段劃分的再思考[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劉倫文;;勞動力流遷與土家族農(nóng)村社會發(fā)展——以坡腳鄉(xiāng)為例[A];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心淼;中國人才區(qū)域流動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2 毛新雅;中國長三角地區(qū)外商直接投資的區(qū)位選擇及經(jīng)濟增長效應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李晶;朝鮮族的認同意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崔英錦;朝鮮族傳統(tǒng)游戲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逄錦波;青島市人口遷移的經(jīng)濟社會影響及對策研究[D];青島大學;2007年
6 汪鋒;中國的制度變遷與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1978-2005[D];重慶大學;2007年
7 李曉云;中國進城農(nóng)民工養(yǎng)老保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周江濤;1990年代中國經(jīng)濟社會因素對生育水平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楊波;我國大城市勞動力市場分割的理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許春清;新型民族關系論[D];蘭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小衛(wèi);淮北市農(nóng)村空巢家庭養(yǎng)老支持力實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金燁;北京朝鮮族的個體企業(yè)[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董玉芝;延邊教育適齡人口分布變化與教育布局相關性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4 朱曉樂;高麗與我國遼金王朝外交關系略論[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5 王兆鋒;湖北省農(nóng)村婦女教育地位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4年
6 方忠;我國公共事業(yè)組織治理機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7 錢偉;城市化進程中農(nóng)村婦女的遷移行為與意愿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8 郭楠;吉林省人口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徐敬亮;中國高齡老年人口的現(xiàn)狀、趨勢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鄭敏;1990年代以來上海市少數(shù)民族人口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英武,郝淑媛;古代中韓文化交流探析[J];東北亞論壇;2005年05期
2 蔣乃華,封進;農(nóng)村城市化進程中的農(nóng)民意愿考察——對江蘇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3 林鈞昌;趙強;;城市化進程中人口流動與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以威海市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04期
4 廖淑華,余光英;二元勞動力市場下的人口流動模型及其政策含義——對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的一個修正[J];市場論壇;2004年11期
5 周平;;二元經(jīng)濟理論與人口流動問題分析[J];經(jīng)濟問題;2008年10期
6 沙東芬;;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對城市和諧發(fā)展的影響及對策[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08年02期
7 駱為祥;;少數(shù)民族人口分布及其變動分析[J];南方人口;2008年01期
8 文久富;陶斯文;;民族地區(qū)城市化進程中人口流動與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J];理論與改革;2007年04期
9 金春子;城市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民族工作[J];中國民族;2002年03期
10 周競紅;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朝鮮族“農(nóng)樂舞”[J];文史月刊;2011年08期
2 李厘;;歐洲商販的遷徙之旅[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0期
3 李建綱;;悼念一只未能飛翔的天鵝[J];文學自由談;2011年04期
4 楊智宏;;試論朱碌科鎮(zhèn)黃河會中的生殖崇拜[J];大眾文藝;2011年12期
5 李開國;;阿壩州首家數(shù)字電影院在茂縣開業(yè)[J];中國電影市場;2011年07期
6 廖大珂;;宋元時期泉州的阿拉伯人[J];回族研究;2011年02期
7 程麗云;徐美群;;城鎮(zhèn)化進程中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03期
8 張漢武;瑪希;;蒙古族人文·習俗趣話[J];生命世界;2011年07期
9 趙天寶;;通過原始宗教的社會控制——以景頗族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何會云;;伊斯蘭在張家口城市發(fā)展中的文化記憶[J];飛天;2011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東鎬;;延邊地區(qū)朝鮮族人口外流問題及法律對策[A];民族法學評論(第七卷)[C];2010年
2 鄭信哲;;人口流動給朝鮮族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喜與憂[A];城市中的少數(shù)民族[C];2001年
3 鄭志鋒;華晨;賀俏毅;;城市移民對杭州都市區(qū)的影響及其規(guī)劃對策[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蔣炳釗;;畬族從聚居民族變成散居民族的歷史考察[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5 杜楓;李志剛;;中國城市的非洲族裔區(qū)經(jīng)濟:以廣園西路為例[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詩畫瑤山,,歌舞之鄉(xiāng) 連南概述[A];2007中國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規(guī)劃成果博覽會、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陳鳳元;;貴陽市布依族聚居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探索[A];布依學研究——貴州省布依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8年
8 楊昌儒;;中國雜散居地區(qū)民族關系初探[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9 王超;龐紹元;;廣西柳州儺戲面具考[A];中國梵凈山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李炳澤;伍隆萱;;布依族吃狗肉源流探[A];布依學研究(之四)——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次年會暨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欣剛;實現(xiàn)朝鮮族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N];延邊日報(漢);2011年
2 峨宣;全力打好彝族山蘇支系聚居區(qū)扶貧攻堅戰(zhàn)[N];玉溪日報;2010年
3 吳曉穎;四川將投巨資推進彝族聚居區(qū)扶貧[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梁志超;張江國際聚居區(qū)浮出水面[N];房地產(chǎn)時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潘艷 實習生 覃亞萍;貴州省毛南族聚居區(qū)基層干部培訓班在筑舉辦[N];貴州民族報;2006年
6 海門市王浩鎮(zhèn)人民政府 李敏;新農(nóng)村聚居區(qū)建設的幾點思考[N];南通日報;2008年
7 張成明 勾九龍;拉薩旅游進入“體驗時代”[N];西藏日報;2006年
8 峨宣;峨山推進山蘇群眾聚居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N];玉溪日報;2010年
9 吳映雪邋史樹明 羅瓊鳳;峨邊縣政協(xié) 扎實推進彝鄉(xiāng)移民建設[N];四川政協(xié)報;2008年
10 耿鴻江;探尋傣族聚居區(qū)水利發(fā)展的奧秘[N];中國水利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振營;人口遷移的規(guī)律[D];中國人民大學;1993年
2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區(qū)更新政策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樸美蘭;民族學視野下的延邊朝鮮族人口問題[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林哲煥;中國朝鮮族社會變遷與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李承律;東北亞國際合作時代朝鮮族社會文化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王洋;對維漢語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趙學森;我國毛南族聚居區(qū)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實證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8 賓慧中;中國白族傳統(tǒng)合院民居營建技藝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9 鄔美麗;在京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語言使用及語言態(tài)度調查[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全信子;中國朝鮮族女性涉外婚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洋;朝鮮族秋千歷史演變與社會功能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何冰;聚居區(qū)達斡爾族的語言衍變[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王鑫;延邊地區(qū)朝鮮族人口遷移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4 周文娟;德昂族獨龍族聚居區(qū)義務教育生師比調控的比較[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陳珊;西安穆斯林聚居區(qū)居住文化與生活環(huán)境保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6 姚春玲;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肉牛產(chǎn)業(yè)化問題研究[D];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7 邰靜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北朝鮮族人口流動及其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馬建福;族際互動中的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張同太;漂泊與根植[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10 金雯;朝鮮族民謠的演唱探索[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23478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34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