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來徽州文化象征的塑造——以程朱闕里的建構為中心
[Abstract]:After the Song Dynasty, Huizhou culture changed from martial arts to elegance, and Neo-Confucianism became the symbol of Huizhou culture. Huangdun in Shexian is valued by Huizhou scholars because of its special connection with Ercheng and Zhu Xi.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raised the climax of constructing Cheng Zhu que.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gentry, clans and merchants in Huizhou, the state power finally recognized Huangdun as Cheng Zhuque Li. This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the result of conscious choice of Huizhou society,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Huizhou culture.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黃山學院博士人才啟動項目《近代徽州村落社會變遷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2009xskq001
【分類號】:K2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旭;;古中原移民及文化變遷對徽州民居的影響[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7期
2 熊永翔;殷海濤;;普米族宗教祭司的法器與服飾藝術[J];民族藝術研究;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俞乃華;;清代至民國時期徽州社會的贍養(yǎng)方式——以徽州“分家書”為中心[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金紹兵;;徽州文化中的水文化初探[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3 彭家國;;徽州村志的研究價值——讀績溪新編村志有感[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周曉光;;試論徽州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區(qū)域表征[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徐學林;;強烈呼吁要對徽學進行深入地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普珍;;彝族葫蘆民俗與三觀求解[A];葫蘆·藝術及其他[C];2007年
7 納·胡爾查畢力格;;成吉思汗陵坐騎銀合馬及其文化內(nèi)涵[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健;《新安文獻志》與徽州文化[N];光明日報;2007年
2 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 李琳琦;徽商與明清徽州科舉業(yè)的發(fā)達[N];光明日報;2008年
3 王振忠;稿本《南旋日記》與胡雪巖籍貫之爭[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姜瑩瑩;福建現(xiàn)代村落的猴圖騰[N];北京科技報;2008年
5 竹間;閩臺兩地崇蛇奇俗[N];閩南日報;2008年
6 祁建;回溯民初前門城樓改造[N];北京日報;2007年
7 章新建;歙縣牌坊[N];安徽日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鐘嘉;挽住老房留千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9 張毅;藏族做客禮儀和禁忌[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8年
10 記者 劉謹;四川蒙頂山 重現(xiàn)皇茶采制大典[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文忠祥;土族民間信仰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盧毅;宅坦宗族之若干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2 許云;清前期臺灣學宮建設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3 梁芬;《歙事閑譚》的史學價值[D];淮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937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193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