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與北京歷史民俗研究
本文選題:地方志 + 北京 ; 參考:《民俗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北京擁有大量的地方志,不同歷史時期修纂的地方志對北京民俗的記述,為當下進行北京歷史民俗研究提供了比較系統(tǒng)、翔實、可靠且時空確定的寶貴資料。通過對地方志中民俗資料的發(fā)現(xiàn)與解讀,可以進行北京民俗史、北京歷史民俗形態(tài)、不同區(qū)域歷史民俗的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的風俗觀以及民俗志文本寫作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利用地方志民俗資料進行北京歷史民俗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主要是由地方志文體的特點以及修志者的觀念、水平、工作態(tài)度等決定的。因此,進行北京歷史民俗研究,不能僅僅依靠地方志,還需要其他類型的文獻作為資料來源。本文之所以主動舍棄其他材料而專注于一種,主要是為了肯定和提倡它,使其在北京民俗研究中獲得與其價值相當?shù)奈恢谩M瑫r,這樣做有利于對這類型資料的優(yōu)缺點進行更為細致的分析,以發(fā)現(xiàn)、提煉使用這一類型資料進行研究時的合適方法。如果不同類型的資料都得到了比較透徹的分析,在綜合應(yīng)用時就可以更好地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從而將北京民俗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Abstract]:Beijing has a large number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the local chronicles compil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ccount of Beijing folklore, which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Beijing's historical folklore in the present time, which is systematic, accurate, reliable and spatiotemporal. Through the discove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lklore materials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we can study the history of Beijing folklore, the form of historical folklore in Beijing, the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folklore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customs view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 writing of folklore records.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the study of Beijing's historical folklore by using the inform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which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yle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and the concept, level and working attitude of the chronicist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Beijing's historical folklore can not only rely on the local chronicles, but also need other types of literature as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ffirm and advocate other materials so that they can gain a position of equal value in the study of Beijing folklo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helpful to analyz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is kind of data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appropriate method of using this kind of data. If different types of data are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study of Beijing folk customs can be promoted to a higher level.
【作者單位】: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
【分類號】:K2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來新夏;中國地方志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5年01期
2 巴兆祥;論明代方志的數(shù)量與修志制度——兼答張升《明代地方志質(zhì)疑》[J];中國地方志;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鄭莘,林琳;1990年以來國內(nèi)城市形態(tài)研究述評[J];城市規(guī)劃;2002年07期
2 譚志云,劉曼娜;清代湖南溺嬰之俗與社會救濟[J];船山學刊;2005年01期
3 牟鳳云;張增祥;譚文彬;劉斌;;廣州城市空間形態(tài)特征與時空演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學;2007年05期
4 黃林;也知經(jīng)術(shù)非時務(wù) 稍為儒林振古風——王先謙編輯出版活動及思想述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1期
5 李小玲;胡適的“比較研究法”與民間歌謠研究[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6 施愛東;;早期民俗學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王會麗;;高校圖書館地方文獻數(shù)據(jù)庫建設(shè)論析[J];圖書館學刊;2007年02期
8 施愛東;《歌謠》周刊發(fā)刊詞作者辨[J];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02期
9 肖倩;清代江西溺女風俗中的“奢嫁”問題[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英聘;;試論明代南直隸方志編修的特點[A];第十屆明史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曉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2 王燕飛;清代督撫張允隨與云南社會[D];云南大學;2002年
3 艾晶;清末民初女性犯罪研究(1901-1919年)[D];四川大學;2007年
4 方芳;《清代朱卷集成》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強;清前期女性犯罪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2 劉義軍;武漢市城市形態(tài)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娟娟;家法族規(guī)在明清法律體系中的地位[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4 董傳嶺;晚清山東的自然災(zāi)害與鄉(xiāng)村社會[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汪堅強;近現(xiàn)代濟南城市形態(tài)的演變與發(fā)展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6 關(guān)意寧;東北漢族民歌音樂特點的多視角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靜;新中國家庭文化變遷(1949-1966)[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濤;《越縵堂日記》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9 隋陽;宋朝家庭身份權(quán)利狀況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袁衛(wèi)玲;明代社會因素對婦產(chǎn)科學的影響[D];福建中醫(yī)學院;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陳述彭;《徐霞客游記》的科學性和時代性——怒江、騰沖地區(qū)的實地驗證[J];地理研究;1986年04期
2 潘晟;試論明代方志地圖的編纂[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3 程美寶;;近代地方文化的跨地域性——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粵樂和粵曲在上海[J];近代史研究;2007年02期
4 常建華;中國古代人日、天穿、填倉諸節(jié)新說[J];民俗研究;1999年02期
5 岳永逸;當代北京民眾話語中的天橋[J];民俗研究;2001年01期
6 王東杰;地方觀念和國家觀念的沖突與互助:1936年《川行瑣記》風波[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巴兆祥;論明代方志的數(shù)量與修志制度——兼答張升《明代地方志質(zhì)疑》[J];中國地方志;2004年04期
8 潘晟;誰的敘述:明代方志地圖繪制人員身份初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01期
9 傅輝;河南土地數(shù)據(jù)初步研究——以1368—1953年數(shù)據(jù)為中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廣西地方志協(xié)會第五屆理事會成員名單[J];廣西地方志;2011年03期
2 施均顯;;滇桂方志同仁召開學習《地方志工作條例》座談會[J];廣西地方志;2011年03期
3 劉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方志編委會召開地州市地方志工作機構(gòu)主任會議[J];中國地方志;2011年06期
4 李春華;;歷史不能沒有細節(jié)——看《方志中國》有感[J];黑龍江史志;2011年14期
5 ;《浙江日報》專版刊登《地方志工作條例》頒布五周年紀念文章[J];中國地方志;2011年06期
6 ;論眾手成志[J];中國地方志;2011年06期
7 ;黑龍江省市(地)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座談會召開[J];中國地方志;2011年08期
8 范曉玲;;《山西省地方志工作條例》立法調(diào)研[J];滄桑;2011年04期
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方志編委會在四川大學舉辦培訓班[J];新疆地方志;2011年02期
10 黃微云;;百色市召開地方志工作會議[J];廣西地方志;201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繆小詠;;地方志與傳媒文化漫談[A];江蘇省地方志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大會暨地方志與地方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2004年
2 應(yīng)方德;;地域文化與地方志[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3 王平;;試述第二輪修志對文化建設(shè)進程的適應(yīng)與促進[A];江蘇省地方志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大會暨地方志與地方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2004年
4 施國俊;;淺論地方志與南京古城保護[A];江蘇省地方志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大會暨地方志與地方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2004年
5 劉春生;;建設(shè)邊疆文化大省與地方志工作創(chuàng)新[A];全省地方志工作與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和建設(shè)邊疆文化大省研討會專輯[C];2004年
6 曹玉鳳;;利用地方志史料價值為建設(shè)邊疆文化大省、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服務(wù)[A];全省地方志工作與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和建設(shè)邊疆文化大省研討會專輯[C];2004年
7 孫景鈺;;在全省地方志工作與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和建設(shè)邊疆文化大省研討會上的講話[A];全省地方志工作與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和建設(shè)邊疆文化大省研討會專輯[C];2004年
8 荀德麟;;地方志和地方文化建設(shè)的實踐與思考[A];江蘇省地方志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大會暨地方志與地方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2004年
9 譚烈飛;;北京改革開放以來的地方志編修[A];2008學術(shù)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gòu)——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吳筱霞;;方苞與地方志[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麗水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朱放鳴;論地方志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中的價值與作用[N];麗水日報;2008年
2 記者 馬光輝;按時按質(zhì)完成地方志修編工作[N];大理日報(漢);2008年
3 澳媒;澳門將用10年編修地方志[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4 特約記者 錢家樹;自流井區(qū)地方志辦獲省表彰[N];自貢日報;2009年
5 ;甘肅省地方志工作規(guī)定[N];甘肅日報;2009年
6 記者 余瀟;全省第七次地方志工作會議召開[N];福建日報;2009年
7 記者 張倩 實習生 周凱華;徐守盛對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N];甘肅日報;2009年
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實施《地方志工作條例》辦法[N];新疆日報(漢);2009年
9 ;市人民政府關(guān)于貫徹落實《地方志工作條例》的通知[N];長江日報;2009年
10 顧玉才;姍姍來遲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藏地方志書目》[N];中國文物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國盛;20世紀北京、上海發(fā)展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2 呂書額;河北省地方保衛(wèi)團研究(1901-1937年)[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3 衡中青;地方志知識組織及內(nèi)容挖掘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4 方廣嶺;清代直隸方志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趙紅;明清時期的山東海防[D];山東大學;2007年
6 王興亮;愛國之道,始自一鄉(xiāng)[D];復(fù)旦大學;2007年
7 陳青萍;《福樂智慧》健康史料探索[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溫春香;文化表述與地域社會:宋元以來閩粵贛毗鄰區(qū)的族群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9 胡孝忠;明清香山縣地方志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侯宣杰;西南邊疆城市發(fā)展的區(qū)域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光英;清代海南地方志纂修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閔芳;民國時期纂修的海南地方志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高海霞;近代山東地方志之《列女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杜娟;偽滿時期方志的編纂[D];復(fù)旦大學;2010年
5 杜玉玲;明清北京新建會館與地方管理權(quán)力的轉(zhuǎn)移[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周振宇;道光《廣東通志·金石略》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7 王根生;明清時期福建螺洲社會生活運行機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韓愛平;吉林地方志文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朱金輝;對《湖南通志》等地方志中有關(guān)清代災(zāi)荒及荒政記載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8年
10 張璇;明清時期江西會館神靈文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7963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879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