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方與鄉(xiāng)村建設——1930-1940年河南宛西地方自治研究
本文選題:地方國家建設 切入點:發(fā)展型地方主義 出處:《史林》2010年05期
【摘要】:1930至1940年,在地方精英彭禹廷、別廷芳的領導下,河南宛西地區(qū)實施了一場自治,在鄉(xiāng)村建設上取得良好效果。當時,該地區(qū)被譽為中國一千八百縣中的模范。從"地方國家建設"和"發(fā)展型地方主義"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歷史事件。所謂"地方國家建設"是指民國時期,在中央和省級政府無力解決農(nóng)村地區(qū)的貧困和動蕩的情況下,地方精英可以通過主動作為以穩(wěn)定和發(fā)展鄉(xiāng)村。在這一過程中,有可能出現(xiàn)基層社會與國家權力沖突的情況。如果基層社會的權力持有者的政治觀點并不是分裂性的,那么其行為可被視為"發(fā)展型地方主義"的實踐,而不應該被過分地貶抑。
[Abstract]:From 1930 to 1940,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local elite Peng Yuting and Bei Tingfang, Wanxi area of Henan Province implemented an autonomy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rural construction.At the time, the region was hailed as a model in China's 1800 counties.This historical event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ocal state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al localism".The so-called "local national construction" means tha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en the centra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were unable to solve the poverty and instability in rural areas, the local elite c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tabilize and develop the rural areas.In this process, it is possible to appear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tate power and the grass-roots society.If the political views of power holder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re not divisive, then their behaviour can be regarded as a practice of "developmental localism" and should not be unduly derogated.
【作者單位】: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分類號】:K296.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柴生高;;鄉(xiāng)村精英與國家強權的博弈及其思考——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宛西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年02期
2 謝曉鵬;;近代鄭州城市的初步轉(zhuǎn)型(1908-1948)[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3 柴生高;;20世紀30年代中國地方精英鄉(xiāng)村政治運行機制探析——以宛西為中心[J];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08期
4 潘家恩;杜潔;;“現(xiàn)代夢”的別樣回聲:鄉(xiāng)村建設的資源與矛盾[J];開放時代;2011年03期
5 謝曉鵬;河南匪禍治理的歷史考察(1912—1949)[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柴生高;;宛西地方精英投身鄉(xiāng)村建設的動因分析[J];中州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7 周冬梅;;略論宛西自治理論[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謝曉鵬;;民國時期河南匪禍及其成因[A];中國現(xiàn)代社會民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趙全軍;當代中國村民自治活動的經(jīng)濟分析[D];鄭州大學;2001年
2 侯普慧;1927~1937年河南農(nóng)田水利事業(yè)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3 武文;民國宛西自治教育述評(1930—1943)[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黃建華;別廷芳與內(nèi)鄉(xiāng)鄉(xiāng)村建設(1930-1940)[D];河南大學;2009年
5 李愛勇;抗戰(zhàn)前十年的華北女子教育[D];河南大學;2010年
6 楊菲;鄭州城市規(guī)劃與市政建設的歷史考察(1908-1954)[D];鄭州大學;2011年
7 顏娉婷;20世紀30年代河南農(nóng)村復興運動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8 朱喜;宛西自治中的民團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9 周揚;社會轉(zhuǎn)型視角下的宛西地方精英與自治[D];河南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麗君;宋萍;;梁漱溟與山東鄉(xiāng)村建設運動[J];山東檔案;2011年03期
2 任進;;辛亥革命與我國地方自治:回顧與思考[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陳日華;趙一鳴;;中世紀英國地方自治初探[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陳尚敏;;張世英與清末秦州地方自治[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5 宮內(nèi)肇;;龍濟光政權時期的廣東地方精英[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周良發(fā);;略論梁漱溟的人格及思想[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2期
7 霍娟娟;;論民國基層政權建設對鄉(xiāng)村文化的沖擊——以蘇南地區(qū)為例[J];現(xiàn)代交際;2011年07期
8 田雪梅;;木戶孝允的近代日本國民構想[J];外國問題研究;2011年02期
9 黃健美;;李平書銅像考[J];史林;2011年04期
10 ;新書推薦[J];名人傳記(上半月);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有禮;;論30年代鄉(xiāng)建運動中的“三自主義”[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2 茍翠屏;;民國時期鄉(xiāng)建運動中一個成功的范例——盧作孚鄉(xiāng)村建設述論[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3 朱人求;;文化實踐與文化重構——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的文化哲學闡釋[A];“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曹成建;;對同一政綱的理解差異:試析國民政府各級人士對管教養(yǎng)衛(wèi)的宣講與運用[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8年卷)[C];2009年
5 周松青;;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地方自治[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6 別必亮;鄭明鵬;;論梁漱溟的農(nóng)村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周松青;;試論清末民初上海地方自治的社會功能[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黃濟;;晏陽初的平民教育與鄉(xiāng)村建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白智立;;日本地方分權改革與地方自治法律[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四輯)[C];2009年
10 宋恩榮;;從定縣走向世界——晏陽初教育思想再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省博物館 李林翰;反映清末地方自治的執(zhí)照[N];聯(lián)合日報;2009年
2 祝彥;梁漱溟與鄒平鄉(xiāng)村建設[N];學習時報;2006年
3 騰卉榮;域外縣的財政 日本[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10年
4 駐印尼使館經(jīng)商參處;印度尼西亞擬修改地方自治法[N];國際商報;2009年
5 祝彥;20世紀三十年代鄉(xiāng)村建設運動述評[N];學習時報;2006年
6 ;二十世紀前葉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6年
7 黃巧波;民國時期中山的地方自治[N];中山日報;2007年
8 國風;梁漱溟與鄉(xiāng)村建設運動[N];經(jīng)濟日報.農(nóng)村版;2004年
9 申學鋒;集社會合力 促農(nóng)村發(fā)展[N];中國財經(jīng)報;2007年
10 申學鋒;“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三種模式[N];中國財經(jīng)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文婧;英美地方自治制度比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2 高月;清末東北新政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周朗生;尋求秩序[D];吉林大學;2006年
4 戴小明;中國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憲政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陳國申;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英國地方治理變遷[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崔玉婷;鄒平教育模式與延安教育模式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孫德鵬;清末君主立憲話語中的憲法概念[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8 陳建平;湖南省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9 賀曲夫;我國縣轄政區(qū)的發(fā)展與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豐簫;1945-1949年浙江省嘉興鄉(xiāng)鎮(zhèn)自治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文;民國宛西自治教育述評(1930—1943)[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莊光勝;地方自治背景下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D];山東大學;2011年
3 史慶春;地方自治背景下民國鄉(xiāng)村自治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4 張雪倩;張謇的南通自治及其局限[D];蘇州大學;2010年
5 崔道峰;清末江蘇地方自治述論[D];揚州大學;2005年
6 霍曉玲;清末民初河南地方自治[D];河南大學;2005年
7 周小平;地方自治的法理學分析[D];蘇州大學;2005年
8 劉寞;清末“地方自治”法制的理性思考[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9 張翠萍;晚清地方自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10 鄧群剛;抗戰(zhàn)前十年河北省地方自治問題研究(1928-1937)[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118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71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