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1840-1912年)政治領袖區(qū)域分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30 07:00
【摘要】: 人物分布與環(huán)境有著莫大的關系,環(huán)境的變遷給人物空間運動以極大速率。晚清時期,隨著近代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的裂變,國家社會控制機制陷入失控狀態(tài),偏離常軌。繼之,晚清王朝對社會特別是基層社會的有效控制弱化。整個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空前變遷,地理環(huán)境之因,其變遷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強烈的區(qū)域結構性,由此,脫胎于地理、社會環(huán)境的晚清各類政治人物及其活動也隨之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 學風、經濟、教育、政治狀況使代表政府的督撫人物分布(剔除八旗之后)呈現(xiàn)由華東、華中、華北向西部地區(qū)遞減排列,抑漢揚滿政策則使八旗督撫在整個晚清督撫人物占據(jù)優(yōu)勢,湘、淮軍集團的崛起卻使湘皖籍督撫分布抹上濃墨重彩一筆。而維新(立憲)人物、革命人物的分布格局與清末以來西風東漸的區(qū)域基本吻合,與近代社會各領域轉型呈現(xiàn)的地域結構相一致,也與晚清區(qū)域近代化步調相協(xié),與晚清社會的開放度相關。 經濟是社會百變之源。長江流域、東南沿海諸省因社會開化、交通便利、傳統(tǒng)經濟發(fā)展程度較高以至人員流動迅速,給了會黨傳播、發(fā)展以有利條件。而湘、淮軍集團的運動、社會轉型而來的政府控制力的減弱,則給了會黨壯大和滲透的廣闊空間。農民運動都是發(fā)源于中央政府控制相對薄弱、經濟病變百出之地。天高皇帝遠,既給了地方官活動以自由空間,也給了農民運動以逃遁處所。農民運動的特點大多是“官逼民反”。總之,晚清會黨農民領袖分布,與晚清中國社會密切相關,與基層社會控制失衡、失范程度相關。 此消彼長,此起彼落,是歷史時空人物動態(tài)分布之趨勢。晚清政治領袖人物的空間分布,是晚清人物運動的空間反映,產生并發(fā)展于晚清特定的地域空間,受制于地域空間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
【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K252
本文編號:2735007
【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K2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董力三;;清代湘粵聯(lián)系與近代湖湘文化[J];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01期
2 潮龍起;租界、教會與近代中國的秘密社會[J];歷史教學;2003年07期
3 許紀霖;近代中國變遷中的社會群體[J];社會科學研究;1992年03期
4 楊東梁;晚清東南社會變遷與近代化智力資源積累[J];史學月刊;2002年11期
5 陶用舒;論湖南近代人才群產生和形成的原因[J];益陽師專學報;1995年01期
6 吳善中;哥老會在長江中下游的崛起[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本文編號:27350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73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