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學堂師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15 13:22
【摘要】: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在“育才興學”的呼聲下,西方教育體制引入中國,各級各類學堂相繼創(chuàng)辦,綿延千年的科舉制被停廢,傳統(tǒng)教育體制與模式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學堂的興起和推廣,造就了學堂教員這一新的社會職業(yè)人群,,他們是影響清末教育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我們認識清末教育變革的一個特定的觀察對象。 清末學堂師資隊伍由新、舊知識群體混合而成,其來源基本有三,即科舉出身的舊學之士,國內(nèi)學堂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以及留日歸國學生。在這些不同的教員成分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從舊學之士轉化而來的教員群體。清末學堂之所以成為科舉之士的流向目標,一方面與學堂師資缺乏的現(xiàn)實有關,另一方面也是清政府為解決科舉廢除后讀書人的出路問題作出的制度安排。但無論其通過何種途徑進入學堂師資隊伍,這一情形都表明,在教育體制轉軌過程中,相當一部分舊式讀書人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仍然有機會完成身份的轉換,保持其原有的社會角色與社會地位。 隨著學堂教育的發(fā)展,教員隊伍的擴大,清政府逐漸形成對學堂師資的管理規(guī)范,圍繞教員的聘任、考核、資格認定等,出臺了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但在學堂教育初興、師資匱乏的背景下,這些規(guī)章制度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往往很難落到實處。從教員的待遇看,清末教員的薪資狀況取決于多種因素,如自身的知識資歷、受聘學堂的類型等等,也因地區(qū)的差異而不同。學堂教員與社會上的其他職業(yè)相比較,其薪水雖然難說豐厚,但仍然是值得羨慕的職業(yè)。 清末的學堂教育事業(yè)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師資隊伍參差不齊,教員在知識結構上的新、舊分野十分明顯。學堂教員中雖然不乏知識素養(yǎng)、執(zhí)教水平較高者,但由于舊學之士為數(shù)眾多,不少所謂的新學之士也名實難符,直接影響著學堂的教育水準。教員隊伍中的新、舊之分,也體現(xiàn)為思想與觀念上的差異。在清末社會變革的背景下,學堂教員在知識取向與政治立場上的矛盾與沖突,可以看作是清末知識界的一個縮影。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257
本文編號:2665097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25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廣芬;試論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的師資培養(yǎng)[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王慧;論近代職業(yè)教育師資培養(yǎng)體制的演進及存在的問題[J];教師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3 王振忠;;從徽州到江南:末代秀才的生活世界(上) 日出而作[J];讀書;2006年08期
4 張彬;留學生和浙江教育近代化[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5 關曉紅;;科舉停廢與近代鄉(xiāng)村士子——以劉大鵬、朱峙三日記為視角的比較考察[J];歷史研究;2005年05期
6 謝長法;清末民初中學的發(fā)展及其師資培養(yǎng)[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2期
7 劉華;中國近代師范教育及教師待遇問題初探[J];內(nèi)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8 李玉;;論晚清實業(yè)教育的師資來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9 賈國靜;私塾與學堂:清末民初教育的二元結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沈潔;廢科舉后清末鄉(xiāng)村學務中的權勢轉移[J];史學月刊;2004年09期
本文編號:26650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66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