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萬國公報》中的婦女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27 12:51
【摘要】:晚清來華傳教士非常注重利用報刊來表達他們對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看法。本文選取了傳教士在華所辦的中文報刊中歷史最久、發(fā)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一家——《萬國公報》作為考察對象,以《萬國公報》中關于婦女問題的內容為中心,探討該報為何關注、如何關注及此種關注的影響。 《萬國公報》的前身是美國監(jiān)理會傳教士林樂知于1868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中國教會新報》,發(fā)行至1874年,改名為《萬國公報》,1883年停辦,1889年復刊,并成為英美基督教組織——廣學會的機關報!度f國公報》的創(chuàng)辦者及主筆都屬于基督教新教中的自由派傳教士,自由派的傳教屬性及其此時資產(chǎn)階級自由、平等觀念對基督教的滲入使得他們對中國近代婦女問題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撰寫了大量的文章。內容上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的《萬國公報》(1874—1883),這個時期傳教士一方面介紹歐美婦女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另一方面則對中國婦女生活現(xiàn)狀中的貞節(jié)問題、纏足、女學問題開始進行批評;廣學會時期的《萬國公報》(1889—1907),這個時期關于婦女問題的文章在數(shù)量上要遠遠超過早期,在內容上,對歐美婦女社會地位的介紹更加系統(tǒng)化,對中國婦女現(xiàn)狀的批評則主要集中在纏足問題和女子教育這兩個方面,并且不僅僅限于言論,還將一些開創(chuàng)性的主張付諸于實踐,創(chuàng)辦天足會,建立教會女學,動搖了中國傳統(tǒng)婦女觀中的陳腐觀念,起到了一定的啟蒙、示范作用。 傳教士對中國近代婦女問題的看法是通過《萬國公報》的發(fā)行得以傳播擴散,尤其在廣學會時期,廣學會強大的發(fā)行策略使得《萬國公報》發(fā)行的地域范圍日益擴大,而晚清國家危亡的緊迫感也使得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對《萬國公報》非常關注,并從傳教士對中國婦女問題的看法和主張中汲取了一定的養(yǎng)分。 晚清來華傳教士的思想背景是“西方中心”主義和一切以基督教為指歸,他們關注中國近代婦女問題以及一切相關活動都是服從于使中國福音化和西方化這個根本目標,其關注行為具有堅定的目的性和強烈的功利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學位授予單位】:清華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K25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利君;;汪潮涌:“智錢”時代的“金融傳教士”[J];黃金時代;2003年11期

2 藤井樹;;那一瞬間的情話,令人陶醉[J];電影畫刊(上半月刊);2011年06期

3 王靜;;傳教士筆下的辛亥革命——以布朗的《中國革命》為中心[J];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09期

4 胡磊;;晚清英語教育中傳教士培養(yǎng)女性外語人才的實踐及影響[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7期

5 呂紅菊;;明恩溥中國觀的特點探析[J];大眾文藝;2011年16期

6 袁進;;從新教傳教士的譯詩看新詩形式的發(fā)端[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胥思省;;清末外國傳教士在華慈善活動綜述[J];青春歲月;2011年14期

8 黃凡;;清前期耶穌會士的活動與影響[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年13期

9 顏小華;;近代西方傳教士對廣西族群和文化的考察[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10 周俐玲;;父親·傳教士·異邦客——賽珍珠《戰(zhàn)斗的天使》中的父親形象[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與天主教傳教士的對話[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在徐州傳教過程初探[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胡其柱;;晚清“自由”語詞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趙海濤;;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5 陳永濤;;近代傳教運動中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兩種基本態(tài)度及簡評[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陳建華;;清末基督教會教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7 劉寶建;;傳教士與清官儀器制造[A];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8 何巖巍;;天主教傳教士與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沖突的根源與意義——以直隸兩次民教沖突為例兼與趙世瑜商榷[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史專題研究[C];2007年

9 顧定紅;顧黃初;;教會學校的創(chuàng)建與近代中國職業(yè)教育的萌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10 羅冠宗;;傳教運動與政治[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夢明;晚清大變局中的英國傳教士[N];中華讀書報;2005年

2 YMG記者 耿晶 實習生 鄒正;傳教士在煙臺留下的印跡[N];煙臺日報;2010年

3 資深報人 丁剛;傳教士的非洲[N];東方早報;2010年

4 ;清代內閣秘本檔中有關17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的檔案[N];中國檔案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袁瑛;綠色“傳教士”[N];南方周末;2010年

6 楊梅菊 王艷華;張躍:從“低碳”企業(yè)家到環(huán)!皞鹘淌俊盵N];經(jīng)理日報;2010年

7 李亞丁;范子美:《萬國公報》首位中國編輯[N];中國民族報;2011年

8 見習記者 李巧婷 本報記者 尹小兵;她說自己是保險的“傳教士”[N];福建工商時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趙明宇;劉金標:自行車運動文化傳教士[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10 通訊員 蔡志書 YMG記者 凌云鵬;慕拉第:首位女傳教士的蓬萊往事[N];煙臺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靜;“覺醒的中國”:傳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蔣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傳教士的悲歌[D];復旦大學;2010年

3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4 林立強;美國傳教士盧公明與晚清福建社會[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穎;基督拯救中國?——倫敦會傳教士麥嘉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7 岳峰;架設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石建國;卜舫濟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岳志強;“文化傳播”理論視角中的傳教士與美國華人社會(1848-1900)[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翁偉志;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國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曉曼;傳教士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飛飛;《萬國公報》中的婦女問題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3 李劍;傳教士在洋務教育中的活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縱橫;近代傳教士報刊“科學輔教”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5 吳霞;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6 龍偉;傳教士視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運動[D];四川大學;2005年

7 汪進春;基督教與新生活運動[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張明瑜;論雞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響(1902~1937)[D];河南大學;2008年

9 孫圣英;傳教士李明和他的著作《中國現(xiàn)勢新志》[D];外交學院;2001年

10 陳述軍;《圣經(jīng)》漢譯及漢譯《圣經(jīng)》在中國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64227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64227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3e7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