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時期西方自然科學的輸入及其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4-05 02:55
【摘要】: 中國被譽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科學技術上,中國曾有著諸如“四大發(fā)明”等輝煌成就,為人類歷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科學,在16、17世紀就漸漸落后,沒有能夠發(fā)展到近代自然科學。中國的近代自然科學是從西方傳入的。 近代自然科學大體形成于18世紀,,并且與技術相結合,對生產力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十九世紀中葉,西方近代自然科學開始逐步傳入中國,而近代自然科學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輸入中國,則是在洋務運動時期。 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所包括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醫(yī)藥等各門學科,從基礎知識到學術理論再到應用技術,是在洋務運動時期,通過教會學校、洋務學堂、書刊譯著等種種方式,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到了中國。這個時期,一批西方傳教士和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如傅蘭雅、李善蘭、徐壽、華蘅芳等,在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近代自然科學的輸入及傳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相當大的作用。人們普遍認為,正是從洋務運動開始,中國才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近代化所涵蓋的范圍又極其廣泛,囊括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其中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學的觀點和方法、理論和成果一旦指導、滲透人類社會生活并廣泛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改造著人們的主觀世界,也改造著客觀世界,對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近代自然科學的輸入,不僅作為生產力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還促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從傳統(tǒng)向近代轉變,從而對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向近代的轉變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256.1
本文編號:2614436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256.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邱若宏;從“師夷長技”到提倡“格致之學”——論近代前期的科學思潮[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胡思庸;西方傳教士與晚清的格致學[J];近代史研究;1985年06期
3 姚雅欣,高策;從傳統(tǒng)“格致”到現(xiàn)代“科學”:梁啟超“科學”觀念透視[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年06期
4 朱欣農,炎冰;近代“科學救國”思想的源流和評估[J];云南社會科學;1989年04期
本文編號:26144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61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