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北平城市抗日斗爭
本文選題:抗敵后援會 + 抗日斗爭; 參考:《北京檔案》2014年07期
【摘要】:正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附近蓄意挑起沖突,并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fā)動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奮起還擊,史稱七七事變,亦稱盧溝橋事變。盧溝橋的槍聲,揭開了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一、地下黨工作重點的轉(zhuǎn)移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jié)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共北平地下組織根據(jù)中央的指示,組織北平各界抗敵后援會,發(fā)動群眾團體開展前線慰問、戰(zhàn)地服務(wù)、募捐籌款等救亡工作,甚至連黃包車夫也來到前線搶拉傷員進城救治。北平民眾"誓為后盾"的行動,極大地
[Abstract]:On the night of July 7, 1937, Japanese troops deliberately provoked conflict near Lugou Bridge and launched an attack on Wanping City and Lugou Bridge. The 29th Army of the Chinese Guard fought back, known as the July 7th incident, also known as the Lugou Bridge incident. The gunshot of Lugou Bridge opened the prelude of the whole nation'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First, on the second day of the shift in the focus of the underground party's work on the July 7th inciden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sent electricity to the whole country and called on the Chinese military and people to unite to resist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the underground organ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ip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rganized the Peiping Society to fight against the enemy and support the enemy, and mobilized mass organizations to carry out front-line condolences, field service, fund-raising, and other rescue work. Even the rickshaw men came to the front to snatch the wounded The actions of the people in Peiping "vowing to be their backing"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作者單位】: 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分類號】:K26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嚴;;影響最大的抗日救亡團體[J];湘潮;1990年09期
2 羅時來;黨領(lǐng)導(dǎo)下的光澤抗日救亡活動[J];福建黨史月刊;2005年08期
3 曹志輝;;衡陽抗戰(zhàn)大事記[J];衡陽通訊;2005年07期
4 陳惠芳;福建省抗敵后援會活動散記[J];福建黨史月刊;2005年05期
5 王兆鴻,王進堡,李文乾;紅河地下黨支部建立前后[J];寧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1983年01期
6 ;《上海市各界抗敵后援會》一書出版[J];歷史檔案;1991年01期
7 尤乙;上海各界民眾抗敵御侮記[J];檔案春秋;2005年08期
8 羅義俊;;何香凝和中國婦女抗敵后援會[J];歷史教學(xué);1987年09期
9 ;抗戰(zhàn)初期武漢的抗日救亡團體[J];武漢文史資料;1998年03期
10 ;武漢各界抗敵后援會征募布鞋及棉背心[J];武漢文史資料;1998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陳孝華;;閩?箲(zhàn)述要[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周振鶴;;陳訓(xùn)慈及其《運書日記》(待續(xù))[A];近代中國(第十五輯)[C];2005年
3 周振鶴;;陳訓(xùn)慈及其《運書日記》(續(xù))[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4 袁林;;云南各族人民對抗日戰(zhàn)爭的重大貢獻[A];全國少數(shù)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5 蕭棟梁;;論湖南抗戰(zhàn)文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文集(中卷)[C];2005年
6 葉誠;廖方民;;參軍途中巧遇項英[A];新四軍研究(第一輯)[C];2008年
7 高紅霞;;從《申報》看同鄉(xiāng)組織在淞滬抗戰(zhàn)中的難民救助[A];上海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熊河水;李秋華;莊永菁;劉蕓;;新四軍從這里走來[A];熱愛祖國 振興中華[C];2007年
9 陳紅;;抗日戰(zhàn)爭中的海外華人[A];紀念抗戰(zhàn)勝利暨臺灣光復(fù)60周年?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立言;抗戰(zhàn)時的云南抗敵后援會[N];云南政協(xié)報;2010年
2 汪瑞寧;武漢鐵路抗日剪影[N];長江日報;2005年
3 福建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 許集美;八年抗戰(zhàn)風(fēng)雨路[N];福建日報;2010年
4 張文玲;榆中的抗日活動[N];蘭州日報;2005年
5 鐘聲;湖南抗戰(zhàn)與中國抗日戰(zhàn)爭[N];光明日報;2005年
6 ;華僑與祖國同抗戰(zhàn)(下)[N];人民日報;2007年
7 董娜娜;抗日隊伍中的西安穆斯林[N];西部時報;2010年
8 馬彥瑞;穆斯林抗戰(zhàn)隊伍,遍布中華大地[N];中國民族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顏婧;西充“800壯士”的抗日壯歌[N];四川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屠亞芳 姜正中;嘉屬義勇軍在抗戰(zhàn)中[N];嘉興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條
1 王延強;抗戰(zhàn)時期高校學(xué)生管理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廖芳芳;抗戰(zhàn)時期湖南各界抗敵后援會研究[D];湘潭大學(xué);2011年
2 蘇e,
本文編號:196179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96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