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安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事業(yè)的貢獻
本文選題:高等教育 + 通才教育 ; 參考:《蘭臺世界》2014年10期
【摘要】:唐國安先生是我國早期官派留學生之一,在回國之后把一生精力放在興辦留學教育、發(fā)展高等教育事業(yè)上。他所創(chuàng)設的清華大學為近代中國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其高等教育思想對今天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Abstract]:Mr. Tang Guoan was one of the foreign students sent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our country.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he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setting up the education of studying abroad and developing the cause of higher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which he founded, has sent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or modern China, and his thoughts on higher education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resent.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分類號】:G649.29;K2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建華;中國近代大學的形成與發(fā)展——大學校長的視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乾;;民國時期省立安徽大學的院系設置與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劉海軍;;國民政府戰(zhàn)時公費教育制的創(chuàng)立及其成效[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3 李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研究史略[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1期
4 林輝鋒;;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教育界的派系之爭——以馬敘倫的經歷為線索的考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03期
5 劉改會;;呼喚中國私立大學的重新崛起[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李克軍;杜海燕;;莊澤宣高等教育思想初探[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年01期
7 李林;胡冬云;;我國電信高等教育萌芽和初期發(fā)展研究(1876-1939)[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梁娜;;中西文化碰撞與融合——中國近代教會大學的緣起與發(fā)展[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9 劉敬坤,徐宏;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fā)展歷程回顧(上)[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10 尹廣明;;中國基督教大學本土化探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管弦;;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高校分布的演變及原因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梁怡;韓小昆;;燕京大學外籍教師文獻檔案的研究與利用[A];中國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3 韓小昆;;司徒雷登與近代北京教育[A];中國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曉通;近代東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學;2011年
2 房?;國家高等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徐斯雄;民國大學學術評價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李瑛;民國時期大學農業(yè)推廣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孟令戰(zhàn);民國時期教學自由權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6 鄭二紅;陳立夫科技思想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7 陳光春;制度生成與實踐失范[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孫洋;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美國對華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顧衛(wèi)星;明清學校英語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10 樸姿映;空間的建構與想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興彤;國立勞動大學研究(1927年-1932年)[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樂樂;《時代公論》與20世紀30年代的教育改革論爭[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3 歐陽曉;近代以來中國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制度演變及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原靜文;國民政府時期大學區(qū)制在浙江的試行[D];浙江大學;2011年
5 王朔;我國大學校訓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白羽;我國近代建筑教育先驅[D];天津大學;2010年
7 劉昭;中國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驅—劉福泰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8 郭欣;西南聯大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初探[D];河北大學;2010年
9 方雪;墨菲在近代中國的建筑活動[D];清華大學;2010年
10 王利娟;王正廷主要社會公益活動探析[D];寧波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新憲;論張之洞的留學觀及歷史意義[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2 張瑋;劉潤民;;清末民初中國留學教育的多元趨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年23期
3 霍慧新;;鼓勵與約束——論晚清早期留學教育立法的兩個方面[J];法制與社會;2006年16期
4 楊彩娟;;試論晚清三次重要的留學浪潮[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5 陳季卿;;教育救國——我讀《西學東漸記》[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16期
6 陳漢才;容閎的留學教育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7 秦國柱;宋曉芳;;洋務運動時期的留學途徑[J];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04期
8 李華興;容閎:中國近代化的卓越先驅[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肖芳林;;左宗棠與中國教育近代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10 魯濤;黃娟;;郭嵩燾教育思想芻議[J];云夢學刊;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孔繁嶺;;南京政府前期的留美教育[A];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社會[C];2007年
2 王憲平;;晚清“中體西用”教育方針之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戴東陽;;關于晚清駐外使臣出身的地域分布問題[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1年卷[C];2001年
4 翟廣順;;容閎與晚清幼童出洋“教育計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李漢東;吳菁;;創(chuàng)辦學堂 培育精英——從福州船政學堂看沈葆楨的教育思想[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何亮;;近代維新先驅陳熾的教育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健;留學教育與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的憲政體制構想[D];南開大學;2013年
2 李鵬;建國初期留蘇運動的歷史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靳春泓;晚清留學制度演變考察[D];西北大學;2003年
2 李麗;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時期中日留學政策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3 周君閑;晚清留學畢業(yè)生獎勵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胡國華;洋務留學政策與庚款留美政策之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邢瑞;清末民初陜北留學生研究[D];延安大學;2009年
6 姚媛;民國時期浙籍留日學生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2年
7 李偉華;近代中國的游學與海歸(1900-1937)[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8 楊真珍;清末留日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學;2007年
9 甄艷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留學政策的演變及對策思考[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10 馮吉紅;晚清留學生地理分布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9613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96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