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原地區(qū)的立嗣民事習慣問題
本文關鍵詞:清代中原地區(qū)的立嗣民事習慣問題
【摘要】:清代中原地區(qū)絕嗣家庭同姓繼嗣的情況最為普遍,是主流,包括獨子兼祧或二子并繼等特殊情況;而異姓承嗣和招贅承嗣的情況作為同姓繼嗣的補充,體現(xiàn)了鄉(xiāng)土社會民眾的實用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原則。血緣承祧歷來被人們所重視,但人為的擬制血緣關系也為民間社會所認可。作為絕嗣無子的救濟手段,清代中原地區(qū)不同家庭面臨的立嗣選擇是多元的,鄉(xiāng)村社會生活圖景有其自身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作者單位】: 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
【關鍵詞】: 中原地區(qū) 立嗣 契約文書
【基金】: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洛陽民俗博物館藏契約文書與河南地方社會研究”(2013—QN—284) 河南科技大學人文社科科研發(fā)展專項基金項目“中外文獻與清以來中原文明研究”(4014—13360036)
【分類號】:K249;D929;D913
【正文快照】: 中國傳統(tǒng)宗法社會里的宗祧承繼問題長期受到學術界的關注1。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來看,一方面偏重于上層的制度和相關規(guī)制,旨在探求中國民事規(guī)則的本土資源;一方面注重恢復區(qū)域內(nèi)民事習慣的本來面目,受資料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于有千年文書的徽州地區(qū)。由于中國地域的廣闊和各地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萍;明清徽州文書中所見的招贅與過繼[J];安徽史學;2005年06期
2 毛立平;;19世紀收繼問題研究——以安徽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3 欒成顯;明清徽州宗族的異姓承繼[J];歷史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群;;中國古代法上的“義絕”:基于學術史的考察與反思[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2 談家勝;;近二十年徽州家譜文獻研究的學術審思[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欒成顯;;譜牒:記錄中華歷史文化的又一寶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鄒永明;;服制芻議[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6年02期
5 吳佩林;;近三十年來國內(nèi)對清代州縣訴訟檔案的整理與研究[J];北大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6 高楠;王翠改;;我國古代法律文本中的嫁妝——以北宋仁宗和哲宗時代為中心[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王幼平;試論環(huán)境與華北晚期舊石器文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8 錢泳宏;;清代夫權的法定與恣意——基于《大清律例》與刑科檔案的考察[J];北方法學;2011年03期
9 安瑞軍;;淺論環(huán)境與下川文化[J];滄桑;2009年02期
10 魏梅;;明清時期休寧西門汪氏遷浙支派宗族意識的變化[J];巢湖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黃忠鑫;;明代前期祁門地方社會與賦役制度——徽州文書殘卷《百戶三代總圖》考析[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江林昌;;東西方古文明的比較[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華文明”國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杜靖;;五服-姻親與宗族——一個漢人社會研究的新框架[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年
4 郝思德;;也談昂昂溪文化的經(jīng)濟生活[A];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考古學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5 江林昌;;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與演進軌跡[A];周秦社會與文化研究——紀念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何燕俠;;日本的南宋女性財產(chǎn)繼承權論爭[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7 張佩國;;走向產(chǎn)權的在地化解釋——近代中國鄉(xiāng)村地權研究再評述[A];中國近代鄉(xiāng)村研究的理論與實證[C];2011年
8 張翠娥;楊政怡;;名實的分離與融合:農(nóng)村女兒養(yǎng)老的現(xiàn)狀與未來——基于山東省武城縣的數(shù)據(jù)分析[A];2014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性別視角下的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 論壇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利;律簡身份法考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鄭現(xiàn)U,
本文編號:91451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91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