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大五”人格、依戀與青少年孤獨感的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09 08:27

  本文關鍵詞:“大五”人格、依戀與青少年孤獨感的關系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青少年 “大五”人格 親子依戀 同伴依戀 孤獨感


【摘要】:采用大五人格簡式量表、親子依戀和同伴依戀簡表以及青少年孤獨感量表調查458名高中生,探索"大五"人格、依戀和青少年孤獨感的關系。結果表明:"大五"人格與青少年孤獨感關系緊密,神經(jīng)質與青少年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其它人格維度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jīng)質是孤獨感的有力預測變量;"大五"人格也是青少年依戀關系的重要影響因素,責任性、神經(jīng)質和宜人性是親子依戀的有力預測因素,而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jīng)質是同伴依戀的有力預測因素;親子依戀和同伴依戀均顯著負向預測青少年孤獨感,且同伴依戀的預測效力更強;在不同人格維度與青少年孤獨感之間,親子依戀和同伴依戀的總體中介效應不同,而在同一人格維度與青少年孤獨感之間,同伴依戀的中介效應顯著高于親子依戀的中介效應。
【作者單位】: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青少年網(wǎng)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華中師范大學);
【關鍵詞】青少年 “大五”人格 親子依戀 同伴依戀 孤獨感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攻關項目(11&ZD151)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1問題提出孤獨感是個體知覺到現(xiàn)實社會地位與期望社會地位之間存在差異,或無法與重要他人建立起情感紐帶,而體驗到的消極情感(BaumingerKasari,2000)。研究者大量考察了同伴接納、友誼、同伴侵害等同伴關系因素對孤獨感的重要影響(范翠英,王明忠,周宗奎,孫曉軍,2012;周宗奎,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陳福俠;張福娟;;工讀學校學生同伴依戀、自我概念與孤獨感的特點及其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年01期

2 方杰;張敏強;邱皓政;;中介效應的檢驗方法和效果量測量:回顧與展望[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年01期

3 楊麗嫻;連榕;張錦坤;;中學生學習倦怠與人格關系[J];心理科學;2007年06期

4 聶衍剛;林崇德;鄭雪;丁莉;彭以松;;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與大五人格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8年04期

5 聶衍剛;劉伯興;梁君倩;;青少年大五人格、應對方式與心理危機特質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年03期

6 范翠英;王明忠;周宗奎;孫曉軍;;童年中期同伴侵害影響孤獨感的中介變量分析[J];心理科學;2012年03期

7 周宗奎,;孫曉軍,趙冬梅,Hsueh Yeh;童年中期同伴關系與孤獨感的中介變量檢驗[J];心理學報;2005年06期

8 王登峰;Russell孤獨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宇發(fā);;淺論語文教育與人格培養(yǎng)[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S2期

2 趙佳賓;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測評融合比較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3 齊永芹;韓光輝;鄧凡茂;;高校思政教師職業(yè)自我概念因素分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4 彭永東;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達成的途徑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楊承舟;;論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葉琴;劉愛花;;從阿德勒的人格理論談心理健康與治療[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09期

7 艾娟;;《老無所依》的另一種解讀——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解析影片《老無所依》[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8 卓麗芳;;疏于治國 慵于齊家——唐中宗的人格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9 徐暢;高職學生人格優(yōu)化之途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10 邱天龍;;高校貧困生健康人格的構建[J];安順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Ruth X.LIU;;Attachment to Grandparents:Impact 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s of Chinese Adolescents[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白葵陽;鐘菲;;“坦白”告別的靈魂潛語——從《多余的話》看瞿秋白的人格特征[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三輯)[C];2009年

3 馬瑜;;網(wǎng)絡社交對青少年人格發(fā)展的影響[A];農(nóng)業(yè)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云南省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柳恒超;;恐怖主義根源的心理學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5 謝廣田;戴麗敏;應曉玲;;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社會性背景與其人格障礙形成的相關性的調查與研究[A];“關注省情民意、促進社會和諧”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9年

6 張文;;“非犯罪人化”刑事政策初探[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7 陳志軍;李鵬程;;雙重人格視角下的領導模式探討[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8 石雷山;高峰強;;班級集體效能對初中生學業(yè)自我效能與學習倦怠的調節(jié)作用[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全國心理咨詢師大會論文集[C];2011年

9 趙毅;張曉玲;葛滬飛;;商業(yè)模式復制特性對企業(yè)經(jīng)營績效的多重中介影響:基于關鍵資源和TMT動態(tài)管理能力視角[A];第九屆(2014)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與戰(zhàn)略分會場論文集[C];2014年

10 李鑫;李琳;;不同運動項目對中學生人格和自我意識的干預研究[A];第九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津;敘事方式對于人格發(fā)展的作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梅祖蓉;歷史,文化與人格[D];武漢大學;2010年

3 張曉明;主體幸福感模型的理論建構[D];吉林大學;2011年

4 李洪波;礦難后礦工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趙崇蓮;廣東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邵二輝;西南少數(shù)民族和諧人格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袁宏;時間性前瞻記憶的認知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簡福平;不同孤獨感農(nóng)村留守兒童對親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張戈;大學生體育鍛煉促進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10 王洪明;從“管理”到“輔導”:班級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偉民;論對大學生優(yōu)良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2 杜萍;大學生人際交往不良論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3 楊小君;王素飛;;談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章梅珍;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分析與改善途徑[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1期

5 劉取芝,吳遠;壓彈:關于個體逆境適應機制的新探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6 張明霞;;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7 陸財深;;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典型特征的聚類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8 施昌海;簡論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9 李新旺;青少年學生人格特質的初步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版);1996年05期

10 鄭榮雙,嚴全治;試論人格形成的選擇機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聶衍剛;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榮;魏婷;;青少年親子沖突現(xiàn)狀及對策[J];學理論;2012年26期

2 吳舸;;勞教男性青少年童年親子關系的對照研究[J];應用心理學;1990年03期

3 遲軍;從順の意味─親子關系比較論(順從的意義一父母與孩子關系比較論)[J];日語知識;1995年11期

4 馬志國;;人老了,怎樣重新調適親子關系[J];家庭醫(yī)藥(快樂養(yǎng)生);2013年03期

5 范中杰;論轉型時期親子關系的轉變[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楊晉濤;川西農(nóng)村“稱糧”習俗和親子關系探討[J];思想戰(zhàn)線;2002年05期

7 蔡圣勤;克諧以孝的中西方詮釋——中西方誠信的信任度源于親子關系的差異[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8 張俊相;;中國古代親子觀的多維視角與整合[J];道德與文明;2005年06期

9 劉祖斌;;關鍵對話:解決親子沖突的路徑[J];宿州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10 付曉雪;;淺析中美親子關系差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樊怡春;;建立和睦親子關系塑造孩子健康人格[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2 樊怡春;;建立和睦親子關系 塑造孩子健康人格[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李燕;;學前及學齡初期兒童對親子相似性的推斷及其影響因素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4 張一兵;;建立現(xiàn)代親子關系是當好21世紀父母的基本功[A];黑龍江省家庭教育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四屆年會資料匯編[C];2001年

5 尹紅霞;;青少年親子沖突研究綜述[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雪梅;;學習不良少年的親子沖突[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劉登攀;張媛;;大學生親子關系特性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周雪梅;;青春期少年的親子沖突[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洪;;空椅技術在青少年親子關系中的應用[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兒童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張琨;;如何改善親子關系[A];湖北省兒童全面發(fā)展研究會第三屆第二次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儲召生;重塑少年期親子關系[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瑤瑤;與孩子一起讀書可以加強親子關系[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3 張傳鵬;談和諧親子關系[N];中國教師報;2005年

4 本報特約專家 劉曉禎;親子間不滿要疏導[N];健康時報;2005年

5 姚勇;芻議親子關系否認制度[N];江蘇經(jīng)濟報;2004年

6 劉學在 梁 焱;是否構成親子關系應當允許推定[N];人民法院報;2005年

7 李江;“孝”與“親子”不能失去平衡[N];中國婦女報;2006年

8 鄭世艷;農(nóng)村親子關系亟待關注[N];中國社會報;2007年

9 鄭軍;親子沖突:家庭為何頻發(fā)“微型戰(zhàn)爭”[N];中國社會報;2007年

10 張文霞;親子沖突的社會工作介入[N];中國社會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燕;親子關系的教育哲學分析[D];蘇州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畢丹;大學生親子沖突的一般特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羅洪燕;陪讀中親子關系[D];中共北京市委黨校;2012年

3 劉雨露;良好親子關系構建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4 劉奕昕;長沙市親子共讀經(jīng)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3年

5 鄭文t,

本文編號:64434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64434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0f8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