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整體加工的種系特異性
發(fā)布時間:2017-05-24 06:06
本文關鍵詞:面孔整體加工的種系特異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人們識記本種系(Own-species)面孔的成績通常優(yōu)于識記他種系(Other-species)面孔。這個現(xiàn)象被稱為“面孔識別的種系特異性”(SS,Species Specificity)。目前學術界還不清楚這一現(xiàn)象的內在機制。但是,許多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基于經驗的整體加工假說(EBH,Experience-based Holistic Processing account)應該可以解釋面孔識別的種系特異性;诮涷灥恼w加工假說認為,人們大量接觸面孔的經驗使他們可以對這些面孔進行整體加工,進而對這些面孔的識別成績更好。為了檢驗基于經驗的整體加工假說能否解釋面孔識別的種系特異性,本論文進行了兩個研究分別考查了跨種系面孔整體加工的差異(研究一)和經驗與他種系面孔整體加工的關系(研究二)。研究一主要關注人們對不同種系面孔整體加工的差異。本研究使用“全局設計”的組合面孔任務分別考查,當亞洲被試聚焦面孔上半部分(實驗一)和下半部分(實驗二)時,他們對亞洲面孔、高加索面孔、獼猴面孔和羊面孔的整體加工(以對齊性與一致性的交互作用作為面孔整體加工的指標)。結果發(fā)現(xiàn):(1)無論是聚焦面孔的上半部分還是下半部分,亞洲被試對亞洲面孔和高加索面孔都進行整體加工;(2)只有當聚焦面孔下半部分時,亞洲被試對獼猴面孔進行整體加工;(3)在兩種條件下,亞洲被試都沒有對羊面孔進行整體加工。研究二主要關注訓練經驗對他種系面孔整體加工的影響。本研究采用個體化水平辨別獼猴面孔的實驗室訓練增加亞洲被試接觸獼猴面孔的經驗,并在訓練前后使用組合面孔任務測量他們對人類面孔、獼猴面孔和羊面孔的整體加工。為了探索這種訓練影響的持續(xù)時間,我們在訓練結束后進行了三次后測。結果發(fā)現(xiàn):(1)增加亞洲被試接觸獼猴面孔的經驗可以使他們對這些訓練過的獼猴面孔進行整體加工,但這種效果不會泛化到其他未訓練過的獼猴面孔;(2)訓練的影響可以持續(xù)至少兩周,但不超過四個月。綜上,我們認為,(1)人們對本種系面孔的整體加工較強,對他種系面孔的整體加工較弱,即存在面孔整體加工的種系特異性;(2)增加接觸他種系面孔的經驗可以使人們對這些面孔進行整體加工;(3)基于經驗的整體加工假說可以解釋面孔識別的種系特異性。
【關鍵詞】:種系特異性 基于經驗的整體加工假說 面孔識別 整體加工 經驗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4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研究背景9-13
- 1.1 一個現(xiàn)象:面孔識別的種系特異性9
- 1.2 一種解釋:基于經驗的整體加工假說(EBH)9
- 1.3 證據(jù):EBH能夠解釋種族效應9-10
- 1.3.1 跨種族面孔的整體加工9-10
- 1.3.2 經驗與面孔整體加工的關系10
- 1.3.3 小結10
- 1.4 擴展:從種族到種系10-13
- 1.4.1 跨種系面孔的整體加工11
- 1.4.2 經驗與面孔整體加工的關系11-12
- 1.4.3 小結12-13
- 2 研究構思13-18
- 2.1 研究一的問題與假設13-16
- 2.2 研究二的問題與假設16
- 2.3 研究框架16-17
- 2.4 研究創(chuàng)新點17-18
- 3 研究一:面孔整體加工的種系特異性18-29
- 3.1 實驗 1:聚焦面孔上半部分時人們對不同種系面孔的整體加工18-23
- 3.1.1 目的18
- 3.1.2 方法18-20
- 3.1.3 結果20-23
- 3.1.4 討論23
- 3.2 實驗 2:聚焦面孔下半部分時人們對不同種系面孔的整體加工23-27
- 3.2.1 目的23
- 3.2.2 方法23-24
- 3.2.3 結果24-27
- 3.2.4 討論27
- 3.3 研究一綜合分析27-29
- 3.1 研究一討論27-29
- 4 研究二:經驗對他種系面孔整體加工的影響29-44
- 4.1 實驗三:訓練對他種系面孔整體加工的影響29-42
- 4.1.1 目的29
- 4.1.2 方法29-32
- 4.1.3 結果和討論32-42
- 4.2 研究二討論42-44
- 5 總討論44-47
- 5.1 面孔整體加工的種系特異性44
- 5.2 經驗對他種系面孔整體加工的影響44
- 5.3 EBH解釋面孔識別的種系特異性44-45
- 5.4 面孔整體加工的區(qū)域特異性45-46
- 5.5 訓練效果的泛化和持續(xù)時間46-47
- 6 結論47-49
- 6.1 結論47
- 6.2 研究局限47
- 6.3 研究展望47-49
- 參考文獻49-55
- 附錄55-57
-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57-58
- 致謝58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延培;賈_趁,
本文編號:38994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8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