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及靈性干預的扎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18 19:27
有關靈性的話題總是與宗教密不可分,由于科學、邏輯和理性思維的強調,靈性層面的問題一直遭受冷遇,但隨著越來越多追求靈性成長的人向心理健康領域尋求幫助,以及宗教心理學的發(fā)展,靈性與心理咨詢的結合越發(fā)緊密,靈性的應用范圍也從特殊群體擴展到普通群體,中國的學者和心理咨詢工作者也相繼開始關注此類話題。為了構建適合我國來訪者的靈性干預方法,首要的工作是對靈性進行本土化研究。本文首先通過對不同文化和不同領域中有關靈性及靈性干預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進行梳理,編制了關于靈性及靈性干預主題的訪談大綱,隨后以理論抽樣為依據,選取十位專業(yè)心理咨詢師進行這一主題的訪談并錄音,并將訪談錄音轉化為逐字稿以獲得研究資料,使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初步建構出靈性及靈性干預的理論,研究結果如下:(1)靈性的含義、特征、表現形式、影響因素、功能和培養(yǎng)方法;(2)靈性干預的含義、適用條件、內容、技術、階段、目的和意義。將研究文本交付研究對象檢核,并采用原始資料驗證法對研究結果進行檢驗,可靠性和一致性較好,說明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旨在減少靈性的宗教神秘色彩,為靈性與心理咨詢的整合提供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依據,...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靈性”在不同文化及不同領域下的詮釋
1.1.1 西方文化中的“靈性”
1.1.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靈性”
1.1.3 宗教和“靈性”
1.1.4 心理學中的“靈性”
1.2 靈性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
1.2.1 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2.2 不同心理咨詢流派對靈性的看法
1.2.3 靈性干預
1.2.4 靈性干預最新的的理論發(fā)展
第二章 問題提出
2.1 以往研究的局限
2.2 本研究的目的
2.3 本研究的意義:
第三章 研究方案
3.1 質性研究取向
3.2 扎根理論研究方法
3.3 研究對象
3.4 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
3.5 研究倫理
3.6 研究信效度
3.6.1 研究的信度
3.6.2 研究的效度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4.1 資料分析實例
4.1.1 逐字稿的整理
4.1.2 相關資料的斷句
4.1.3 簡化語句
4.1.4 開放編碼
4.1.5 主軸編碼
4.1.6 核心編碼
4.2 研究結果
第五章 討論
5.1 對靈性的理解
5.1.1 靈性的定義
5.1.2 靈性的特征
5.1.3 靈性的表現形式
5.1.4 靈性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5.1.5 靈性的影響因素
5.1.6 靈性的功能
5.1.7 靈性的培養(yǎng)方法
5.2 靈性干預的初步構想
5.2.1 靈性干預的含義
5.2.2 靈性干預的適用條件
5.2.3 靈性干預的內容
5.2.4 靈性干預的技術
5.2.5 靈性干預的階段
5.2.6 靈性干預的目的和意義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1 研究結論
6.1.1 有關“靈性”的結論:
6.1.2 有關“靈性干預”的結論:
6.2 研究限制
6.3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誠信結構初探[J]. 吳繼霞,黃希庭. 心理學報. 2012(03)
[2]靈性資本、精神資本與佛教文化[J]. 于飛.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03)
[3]當事人眼里的工作同盟:質的分析[J]. 朱旭,江光榮. 心理學報. 2011(04)
[4]大學生學習型團隊的特征[J]. 吳鐵鈞,劉電芝,王立,邢超. 當代教育科學. 2010(17)
[5]社會工作中的靈性研究[J]. 陳海萍. 社會工作(下半月). 2010(08)
[6]對失業(yè)大學生的扎根研究[J]. 童輝杰,楊雅捷,呂航. 教育學術月刊. 2009(10)
[7]精神性:心理學研究的新主題[J]. 郝敬習.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8]心理治療與咨詢中的靈性干預[J]. 潘朝東.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7(07)
[9]道家的靈性關懷[J]. 尉遲淦.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6(04)
[10]將靈性融入心理治療(綜述)[J]. 潘朝東.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6(08)
博士論文
[1]榮格的基督宗教心理觀[D]. 梁恒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0
碩士論文
[1]大學生靈性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D]. 傅凌海.福建師范大學 2011
[2]心理學中質化方法評估標準的研究[D]. 丁小芳.吉林大學 2011
[3]禪修對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耗竭的干預研究[D]. 莊艷.華東師范大學 2008
[4]《莊子》靈性關懷研究[D]. 張丹鳳.福建師范大學 2008
[5]心理學理論建構的新方法—扎根理論[D]. 王海寧.吉林大學 2008
[6]大學生精神性的影響因素及其同心理健康的關系[D]. 梁恒豪.浙江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43365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靈性”在不同文化及不同領域下的詮釋
1.1.1 西方文化中的“靈性”
1.1.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靈性”
1.1.3 宗教和“靈性”
1.1.4 心理學中的“靈性”
1.2 靈性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
1.2.1 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2.2 不同心理咨詢流派對靈性的看法
1.2.3 靈性干預
1.2.4 靈性干預最新的的理論發(fā)展
第二章 問題提出
2.1 以往研究的局限
2.2 本研究的目的
2.3 本研究的意義:
第三章 研究方案
3.1 質性研究取向
3.2 扎根理論研究方法
3.3 研究對象
3.4 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
3.5 研究倫理
3.6 研究信效度
3.6.1 研究的信度
3.6.2 研究的效度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4.1 資料分析實例
4.1.1 逐字稿的整理
4.1.2 相關資料的斷句
4.1.3 簡化語句
4.1.4 開放編碼
4.1.5 主軸編碼
4.1.6 核心編碼
4.2 研究結果
第五章 討論
5.1 對靈性的理解
5.1.1 靈性的定義
5.1.2 靈性的特征
5.1.3 靈性的表現形式
5.1.4 靈性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5.1.5 靈性的影響因素
5.1.6 靈性的功能
5.1.7 靈性的培養(yǎng)方法
5.2 靈性干預的初步構想
5.2.1 靈性干預的含義
5.2.2 靈性干預的適用條件
5.2.3 靈性干預的內容
5.2.4 靈性干預的技術
5.2.5 靈性干預的階段
5.2.6 靈性干預的目的和意義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1 研究結論
6.1.1 有關“靈性”的結論:
6.1.2 有關“靈性干預”的結論:
6.2 研究限制
6.3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誠信結構初探[J]. 吳繼霞,黃希庭. 心理學報. 2012(03)
[2]靈性資本、精神資本與佛教文化[J]. 于飛.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03)
[3]當事人眼里的工作同盟:質的分析[J]. 朱旭,江光榮. 心理學報. 2011(04)
[4]大學生學習型團隊的特征[J]. 吳鐵鈞,劉電芝,王立,邢超. 當代教育科學. 2010(17)
[5]社會工作中的靈性研究[J]. 陳海萍. 社會工作(下半月). 2010(08)
[6]對失業(yè)大學生的扎根研究[J]. 童輝杰,楊雅捷,呂航. 教育學術月刊. 2009(10)
[7]精神性:心理學研究的新主題[J]. 郝敬習.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2)
[8]心理治療與咨詢中的靈性干預[J]. 潘朝東.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7(07)
[9]道家的靈性關懷[J]. 尉遲淦.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6(04)
[10]將靈性融入心理治療(綜述)[J]. 潘朝東.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6(08)
博士論文
[1]榮格的基督宗教心理觀[D]. 梁恒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0
碩士論文
[1]大學生靈性與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D]. 傅凌海.福建師范大學 2011
[2]心理學中質化方法評估標準的研究[D]. 丁小芳.吉林大學 2011
[3]禪修對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耗竭的干預研究[D]. 莊艷.華東師范大學 2008
[4]《莊子》靈性關懷研究[D]. 張丹鳳.福建師范大學 2008
[5]心理學理論建構的新方法—扎根理論[D]. 王海寧.吉林大學 2008
[6]大學生精神性的影響因素及其同心理健康的關系[D]. 梁恒豪.浙江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4433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4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