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神經基礎

發(fā)布時間:2018-07-01 16:19

  本文選題:親社會行為 + 情緒共情; 參考:《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年02期


【摘要】:親社會行為是指那些使他人獲益的行為,這類行為具有重要的進化意義和現實意義。作為影響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共情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研究。腦島等腦區(qū)的激活與消極情緒體驗有關,是情緒共情的神經基礎,利于產生親社會行為動機;顳頂聯合區(qū)等腦區(qū)參與對他人意圖的理解,是認知共情的神經基礎,利于個體選擇有效方式幫助別人。女性在共情時激活額下回等與情緒有關的腦區(qū),而男性在共情時激活顳頂聯合區(qū)等與認知有關的腦區(qū),這為男女個體在親社會行為表現上的差異提供了新證據。未來研究應完善與親社會行為有關的腦區(qū)功能的解釋,綜合多種影響因素,結合病理學研究考察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神經基礎。
[Abstract]:Prosocial behavior refers to those behaviors that benefit others. These behaviors have important evolutiona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prosocial behavior, empathy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activation of brain areas such as cerebral islands is related to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which is the neural basis of emotional empath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generat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al motivation, and the involvement of brain areas such as the temporal parietal reg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ntions of others is the neural basis of cognitive empathy. It helps individuals to choose effective ways to help others. The activation of emotional brain regions such as inferior frontal gyrus in empathy in females and cognitive areas in temporoparietal joint areas in men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differences in prosocial behavior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dividual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perfect the explanation of brain function related to prosocial behavior, synthesize many kind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its neural basis in combination with pathological study.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2711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2JJD190001)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12JYA003)
【分類號】:B84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振紅;李偉強;;移情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年09期

2 朱止豐;白麗華;;兒童親社會行為研究綜述[J];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余宏波;劉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觀點采擇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的研究進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年01期

4 李丹;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年03期

5 丁芳;郭勇;;兒童心理理論、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年03期

6 崔芳;南云;羅躍嘉;;共情的認知神經研究回顧[J];心理科學進展;2008年02期

7 劉聰慧;王永梅;俞國良;王擁軍;;共情的相關理論評述及動態(tài)模型探新[J];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05期

8 寇_g,徐華女;移情對親社會行為決策的兩種功能[J];心理學探新;2005年03期

9 潘彥谷;劉衍玲;馬建苓;冉光明;雷浩;;共情的神經生物基礎[J];心理科學進展;2012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盛龍飛;史振磊;;組織公民行為的生成機制及誘發(fā)策略[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寇_g;;青少年主體性道德教育與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侯愛民;國內兒童同伴關系的相關研究綜述[J];濱州師專學報;2002年03期

4 王丹;梁賢英;許遠理;;情緒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袁曉琳;;霍夫曼移情理論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啟示[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6 戴海波;楊惠;;論恐懼訴求在建構公益廣告情境中的運用[J];傳媒觀察;2011年08期

7 翟慎娟;鄭淑杰;王玲玉;權子雯;;大學生共情與人際關系的特點及其關系[J];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8 王麗;;災難信息傳播與社會救助行為的喚起[J];東南傳播;2009年06期

9 何章艷;;移情的影響因素及其測量概述[J];大眾科技;2011年03期

10 魏薇;靜進;;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共情功能研究進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俊山;中小學班主任的情感素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文;3~9歲兒童氣質發(fā)展及其與個性相關因素關系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3 胡金生;兒童同情心的結構及發(fā)展特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曄;師生信任及其對學生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鄭信軍;道德敏感性[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章羽;非理性在個體道德養(yǎng)成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8年

7 劉少英;學前幼兒同伴關系發(fā)展追蹤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亓奎言;神經倫理學:實證與探新[D];浙江大學;2009年

9 陳順森;自閉癥幼兒面孔加工特點的眼動研究:社會認知缺陷指標的探索[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10 張曉賢;兒童內疚情緒與初級情緒的發(fā)展差異[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愛玲;混齡教育對3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白新榮;不同性質情緒對大學生心理理論的影響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朱莉;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及不同情境下積極人格特質對其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1年

4 李自臻;鏡像神經元與共情能力的具身基礎[D];吉林大學;2011年

5 蔣柳;培育聽障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教育干預實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宋平;共情對反應性攻擊影響的ERP證據[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7 行娜娜;初中生的移情及其在親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8 張海麗;家族企業(yè)人際公民行為的影響因素及管理策略[D];暨南大學;2011年

9 梁嘉歆;社會群體知覺與共情對助人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葛高飛;中學生親社會行為家族影響因素的探究與分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蕾;李幼穗;;兒童社會觀點采擇與分享行為關系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4期

2 吳念陽;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歷史與現狀[J];福州師專學報;2002年04期

3 何安明;;大學生移情能力與利他行為的相關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年02期

4 楊興鵬;;加強兒童移情訓練,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5 黃寒英;;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內部阻抗因素及干預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06年04期

6 曾屹丹,鄧廷學;小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特點及其培養(yǎng)策略[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7 侯廣艷;;兒童親社會行為與移情[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8 丁芳;兒童的觀點采擇、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9 丁芳;兒童的道德判斷、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10 張凱;楊立強;;國內外關于移情的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07年Z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美芳,龐維國;艾森伯格的親社會行為理論模式[J];心理學動態(tài);1997年04期

2 李玉蘋;;青少年為何喪失“親社會行為”[J];心理世界;2002年10期

3 廖策權;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促動因素[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4 李玉蘋;;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03期

5 萬增奎;當代中學生親社會行為意向調查[J];現代教育科學;2005年04期

6 侯積良;價值取向、自我概念與親社會行為[J];心理科學;1990年02期

7 李紅霞,彭陽,,崔雅芬;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和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特點的調查與教育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6年04期

8 李丹;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1年02期

9 吳念陽;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歷史與現狀[J];福州師專學報;2002年04期

10 張洪敏;;對5~6歲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思考[J];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6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郁;;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缺失分析[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曉東;;地震救災中的表演性親社會行為對心理層面的作用[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羅洪菊;;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綜述[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宋鳳寧;;高中生移情水平與網絡親社會行為的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寇_g;;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6 劉秀麗;;兩難情境中大學生親社會行為——謙讓行為的調查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7 張慶鵬;;建構青少年親社會行為測量維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程峗;李丹;;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干預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趙景欣;張文新;;幼兒二級錯誤信念認知、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的關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宏利;張雷;;嚴厲型父母教養(yǎng)與同伴接受和親社會行為的交互作用[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張慶鵬 黎潔 寇_g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親社會行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陳上(華夏心理網心理咨詢師);《海神號》:人在災難中會暴露本性[N];北京科技報;2006年

3 陳勁邋梁英;公眾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N];學習時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遲毓凱;人格與情境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高倩;網絡環(huán)境中利他懲罰的特點、影響因素和發(fā)生機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3 張勁松;兒童的自我調控能力[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5 張嬋;青少年積極品質的成分、測量及其作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6 尹霞云;兒童與父親的關系:影響因素及兒童的心理適應[D];中南大學;2012年

7 楊潔敏;主客體因素對疼痛共情的影響及神經機制[D];西南大學;2013年

8 楊青松;時間距離對道德違規(guī)行為判斷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雪;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趙愛玲;混齡教育對3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3 朱莉;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及不同情境下積極人格特質對其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1年

4 蔣柳;培育聽障初中生親社會行為的教育干預實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葛高飛;中學生親社會行為家族影響因素的探究與分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6 班蘭美;大學生成人依戀與感戴、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龔濤;大學生的捐助行為及其與人格的關系[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睿;中學生親社會行為傾向與社會適應性關系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9 金雪蓮;3-5歲朝鮮族幼兒親社會行為與氣質、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10 蘇中紅;利用動畫片對幼兒四種典型親社會行為的干預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0883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883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3b4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