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學理論分類體系的反思與建構(gòu)
本文選題:心理學 + 理論 ; 參考:《心理科學進展》2014年02期
【摘要】:當代心理學不僅在研究對象上存在著分歧,而且在理論和方法論取向上也是四分五裂,以至于很難用一種邏輯標準將各種理論體系進行歸類。西方心理學大多數(shù)采用的是時間邏輯分類標準,將理論體系的發(fā)展變化通過時間線索呈現(xiàn),這樣的理論分類雖然能幫助我們理順理論流派的發(fā)展脈絡(luò),但我們往往因無法比較而抓不住各理論流派的主要特征。近年西方理論心理學界提出以因果關(guān)系邏輯為標準的理論分類體系,將心理學理論分為機體中心論、環(huán)境中心論、社會中心論和關(guān)系中心論,這種標準容易混淆某些相近的理論,出現(xiàn)理論的多向歸屬和無歸屬現(xiàn)象。文章提出以內(nèi)容特征為指向的分類體系,包括意識中心傾向、行為中心傾向、機制中心傾向和意義中心傾向。這種分類標準能部分彌補因果關(guān)系分類體系和時間邏輯分類的不足。而進一步開發(fā)出能夠適應理論快速發(fā)展變化的理論分類體系將成為未來理論心理學的研究領(lǐng)域之一。
[Abstract]:Contemporary psychology is divided not only on the object of study, but also 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classify various theoretical systems by a logical standard. Western psychology mostly adopts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temporal logic, presen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oretical system through time clues, although such theoretical classification can help us to straighten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theory. However, we often can not grasp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heoretical schools because we can not compare. In recent years, the western theorists of psychology have proposed a theore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logic of causality. The theories of psycholog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rganism center theory, environment center theory, social center theory and relation center theory. This standard is easy to confuse some similar theori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multi-direction attribution and non-attribution of theory appears. This paper proposes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including the tendency of consciousness center, behavior center, mechanism center and meaning center. This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can partly compensate for the deficiency of causal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emporal logic classificati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which can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ory will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fields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民族教育研究所;
【分類號】:B84-0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永志;;近代心理學的邏輯演變與發(fā)展趨勢[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2 葉浩生;;社會建構(gòu)論視野中的心理科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1期
3 郭本禹;;百年歷程:精神分析運動的整合邏輯[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王國芳;;克萊因與客體關(guān)系學派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郭本禹;;當代精神分析的新發(fā)展——精神分析與詮釋學的融合[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6 王國芳;;現(xiàn)代詮釋學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解讀[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7 姜永志;劉額爾敦吐;;近代哲學與心理學的邏輯演進——基于語言哲學的發(fā)展脈絡(luò)[J];心理研究;2012年01期
8 葉浩生;;社會建構(gòu)論及其心理學的方法論蘊含[J];社會科學;2008年12期
9 霍涌泉;劉華;;心理學理論研究的范式轉(zhuǎn)換及其意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高峰強;;精神分析學的發(fā)展心理學轉(zhuǎn)向——《精神分析發(fā)展心理學》評價[J];心理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亞春;解構(gòu)與摧毀——關(guān)于德里達與海德格爾[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趙佳賓;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測評融合比較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2期
3 程旭陽;許遠理;;心理學中的物性淺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徐芳;;會議口譯記憶的類型和名稱問題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5 吉執(zhí)來;;論教學中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6期
6 劉四英;桑青松;;高校輔導員人格特征與職業(yè)倦怠分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9期
7 羅新紅;;理論心理學發(fā)展及其研究的新特點[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徐珂;;解構(gòu)論歷史的新維度[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9 許曉平;后現(xiàn)代視野中人的主體性的消解與重建[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10 吳海進;;后現(xiàn)代語境中仿像符號商品文化消費批評[J];北方論叢;201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gòu)[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3 李強;;芻議翻譯素質(zhì)培養(yǎng)策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強;;淺談翻譯素質(zhì)表征[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丁俊武;;動作技能學習理論的演變及發(fā)展展望[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肖慶;王利麗;;網(wǎng)絡(luò)空間中的電影文化傳播[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楊向榮;;距離的生成與消解——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解讀[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shè)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田萱;杜小勇;;基于SAM模型的用戶興趣表示研究[A];第二十三屆中國數(shù)據(jù)庫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技術(shù)報告篇)[C];2006年
9 張尉強;;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感覺體驗及實現(xiàn)途徑[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10 李靜儀;;從女性主義心理學的角度談“男女平等”的現(xiàn)實差距[A];性與性別研究(第2輯)——性別的觸角[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洪朋;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知覺預測過程認知特征與神經(jīng)機制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吳瑛;中國話語權(quán)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建平;人類自我認知與行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4 張淑敏;零售商業(yè)企業(yè)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與積極應激關(guān)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吳越民;中美報紙新聞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歡;超越資本邏輯與符號邏輯[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異;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實踐與認識關(guān)系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李靜;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數(shù)變式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陳榮;英語詞匯教學的認知語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明濤;不同水平女排運動員在預判任務(wù)中視覺搜索特征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劉慶;CUBS主場效應及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李婷;新聞發(fā)布會口譯策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鐘海英;敘事時距和時序藝術(shù)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認知冰山[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陸光華;高三物理試卷講評課有效教學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顧立穎;認知心理學學習觀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仁群;城市外來務(wù)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學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陳盈新;中高級泰國學生漢語能愿動詞習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吳福妹;后現(xiàn)代主義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及其啟示[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少軍;大學生對筆記本電腦產(chǎn)地刻板印象的實驗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敬東;張曉曼;;基于生態(tài)認知心理學的網(wǎng)絡(luò)游戲?qū)W習設(shè)計[J];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劉婷,陳紅兵;生態(tài)心理學研究述評[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趙志婷;;淺談普特南的哲學思想發(fā)展及其演變[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劉杰;孟會敏;;關(guān)于布郎芬布倫納發(fā)展心理學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年02期
5 葛魯嘉;評美國辯證法心理學的代表性理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01期
6 葛魯嘉;中國心理學的科學化和本土化──中國心理學發(fā)展的跨世紀主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2期
7 葛魯嘉;;心理學與相關(guān)學科的關(guān)系探討[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05期
8 侯鳳友;;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論心理發(fā)展觀述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12期
9 張開荊;;人格心理學中的特質(zhì)論與情境論之爭述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成素梅;回顧與展望科學實在論發(fā)展的方法論趨勢[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周寧;[N];光明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立娜;個體詞的邏輯語義[D];清華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徐萍萍;費爾貝恩的人格客體關(guān)系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蔚;張t,
本文編號:207279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7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