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依賴大學生抑制控制和情緒加工特點及其干預研究
本文選題:手機依賴 + 抑制控制; 參考:《東北師范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摘要】:手機依賴(Mobile Phone Dependence,簡稱MPD)是一種過度使用手機并產(chǎn)生嚴重生活和社會功能損害的問題行為,也稱之為問題性手機使用(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或手機成癮(Mobile Phone Addiction)等。2015年中國青少年上網(wǎng)行為調查發(fā)現(xiàn),相比較中小學生,大學生每周上網(wǎng)時長最長,平均每周31.7小時,大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時間使用手機進行社交、娛樂以及信息搜索等,而過度的手機使用對他們的學習、生活造成了一定不良影響。研究在探索手機依賴大學生抑制控制和情緒加工特點的基礎上,設計手機依賴大學生的抑制控制和積極情緒的相關干預方案,降低其手機依賴水平,研究包括1個預研究和4個正式研究。預研究在吉林省兩所高校選取600名大學生,對手機依賴大學生進行篩查,并對篩選的手機依賴大學生進行訪談,初步了解其手機使用的一般狀況。研究一通過抑制控制任務,考察手機依賴大學生的一般抑制控制和手機相關線索抑制控制特點;研究二通過系列實驗考察了手機依賴大學生的情緒加工特點,包括情緒覺察、情緒啟動以及壓力誘發(fā)下的趨近/回避反應特點;研究三探討了手機依賴和非依賴大學生中抑制控制與情緒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研究四針對手機依賴大學生展開三種追蹤干預研究,分析三種干預方案對手機依賴干預的短期和長期效果,并與非干預組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1.預研究中手機依賴大學生篩查率為12.59%,對篩選的手機依賴大學生進行訪談研究發(fā)現(xiàn),過度使用手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消極后果,其中主要包括抑制控制能力下降和消極情緒增多等。2.研究一對手機依賴大學生抑制控制能力進行分析,手機依賴大學生和非依賴大學生在無干擾、手機振動鈴聲干擾和純音干擾三種條件下完成數(shù)字Stroop任務,結果發(fā)現(xiàn)和無干擾和純音干擾相比較,手機依賴大學生在手機振動鈴聲干擾下的抑制控制表現(xiàn)更差,和非依賴組相比,手機依賴大學生在手機振動鈴聲干擾下完成抑制控制任務后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手機渴求感,其抑制控制能力與手機渴求感負相關。3.研究二分析手機依賴大學生情緒加工特點。對手機依賴大學生的情緒加工進行系列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較非依賴組,手機依賴組大學生對悲傷情緒面孔覺察更快,在悲傷情緒啟動后,手機依賴大學生更多地將之后呈現(xiàn)的中性刺激判斷為消極情緒。相比較非依賴組,手機依賴組大學生在壓力誘發(fā)后,對手機相關詞做出更多的趨近反應,并在壓力誘發(fā)后產(chǎn)生相比較非依賴組更強烈的手機渴求感。4.研究三手機依賴大學生的再次篩查率為11.57%,研究三發(fā)現(xiàn)手機依賴組抑制控制和消極情緒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抑制控制高損耗狀態(tài)下,手機依賴組將中性刺激判斷為悲傷情緒的數(shù)目顯著高于非依賴組。悲傷情緒啟動下的手機依賴組大學生相比較非依賴組抑制控制表現(xiàn)更差。5.研究四對手機依賴大學生進行干預研究,包括抑制控制能力訓練、積極情緒訓練和二者皆有的干預方案,結果發(fā)現(xiàn)同時對抑制控制和積極情緒進行訓練的干預3組取得的干預效果最好。本研究在已有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手機依賴行為維持模型,通過四個研究對手機依賴大學生抑制控制和情緒加工特點進行了探索,并分析了手機依賴大學生抑制控制和情緒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對提出的手機依賴行為維持模型進行了驗證。研究還對手機依賴大學生進行了干預研究,通過近期和遠期效果評估發(fā)現(xiàn),對手機依賴大學生進行抑制控制和積極情緒的綜合訓練方案取得的干預效果最好。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phone - 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 inhibition of control and emotional processing ,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obile phone relies on college students ' inhibition control and positive emotion .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 the mobile phone - 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re more responsive than non - dependent group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bile phone - 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tter intervention effect than non - dependent groups .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B84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祖靜;張向葵;左恩玲;丁相玲;;大學生自尊與手機依賴的關系:應對方式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6年10期
2 王凱;;運動干預對大學生手機成癮程度的影響[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年03期
3 姜永志;李笑燃;白曉麗;阿拉坦巴根;王海霞;劉勇;;大學生神經(jīng)質人格、手機網(wǎng)絡服務偏好與手機網(wǎng)絡過度使用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6年02期
4 劉亞麗;黎丹丹;;大學生手機依賴者的心理渴求感[J];心理研究;2016年01期
5 張文文;王祥鵬;張文娟;馮廷勇;;大學生自尊、疏離感與手機依賴的關系[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10期
6 姜永志;白曉麗;;大學生人格特質對手機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服務使用偏好的影響:沉醉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5年04期
7 汪海彬;陶炎坤;徐宏圖;;不同手機依賴程度大學生的抑制控制特點[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年03期
8 朱亞希;;“媒介依賴”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社交”成癮——以對四川大學學生微信使用情況的調查為例[J];今傳媒;2015年02期
9 趙鑫;陳玲;張鵬;;反應抑制的訓練:內容、效果與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5年01期
10 竇凱;聶衍剛;王玉潔;黎建斌;沈汪兵;;自我損耗促進沖動決策:來自行為和ERPs的證據(jù)[J];心理學報;2014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麗;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的沖動性和其他相關因素及成癮干預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2 魏華;壓力對網(wǎng)絡成癮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清;認知行為團體輔助對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的干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2 李茜楠;網(wǎng)絡依存癥:新媒體背景下的個體孤獨感與身份認同[D];山西大學;2014年
3 王惠玲;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視經(jīng)歷、述情障礙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4 徐曉丹;手機成癮大學生自我控制缺陷及其機制[D];西南大學;2014年
5 韓雪;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影響因素和內觀認知療法的干預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6 王正翔;大學生手機依賴與沖動性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7 王薇;手機成癮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8 張璐婷;心理壓力對自我損耗的影響[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9 姜小霞;情緒狀態(tài)與表征材料對中央執(zhí)行功能子成分的影響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馬燁;大學生對于手機媒體的使用與滿足分析[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20277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2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