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共享情緒放大效應的機制:“評估—證實—放大”模型
發(fā)布時間:2018-04-24 20:13
本文選題:群體情緒 + 情緒評估 ; 參考:《寧波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大量經驗證據表明,相較于個體獨自經歷情緒事件而言,當個體在群體情境中與群體成員共同經歷同一情緒事件時,其情緒體驗會增強。在前期一系列的實證研究中也確實發(fā)現了個體在群體中情緒放大的現象。然而,這一現象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該效應的產生機制尚需進一步考察。以往研究者提出的情緒傳染理論和群體共同關注理論似乎都不足以解釋該效應。本研究結合情緒的社會評估理論和共享現實理論,提出“評估-證實-放大”模型來預測及解釋群體共享情緒的放大效應。與獨自經歷情緒事件相比較,當個體在群體情境中經歷情緒事件時,除了其自身會產生一種情緒準備狀態(tài)或情緒反應傾向外,個體具有自動或無意識的參照、評估比較群體中他人的情緒反應的傾向。這時會出現兩種可能的比較評估結果:個體與他人的情緒一致,即得到了社會證實,個體情緒獲得認知支持,進而會導致其情緒體驗強度會得到放大;反之,當個體與他人情緒不一致,即未得到社會證實,個體會質疑自身情緒的合理性,抑制自身情緒的表達,其情緒體驗強度不會得到放大,甚至會減弱。本研究旨在排除情緒傳染的條件下檢驗“評估-證實-放大”模型,同時檢驗群體共同關注理論對群體共享情緒放大效應的解釋效力。研究一采用能夠誘發(fā)不同類型情緒的歷史事件作為情緒刺激材料,在現實情境中考察群體共享情緒放大效應,即檢驗個體在群體情境中的情緒體驗強度是否會顯著高于與其獨自經歷同一情緒刺激時的情緒體驗強度。結果發(fā)現,個體在群體情境中和單人情境中的情緒體驗強度沒有顯著差異,即沒有發(fā)現群體共享情緒放大效應。導致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在于:在群體情境中,個體之間由于缺乏交流,從而導致情緒證實線索不足,情緒證實過程無法實現,進而影響情緒的放大。研究二的兩項實驗(實驗A和實驗B)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1)在虛擬網絡群體中檢驗群體共享情緒的放大效應,并檢驗“評估-證實-放大”模型。選擇在虛擬網絡情境中進行研究,首先,有利于在排除情緒傳染的影響;其次,符合社會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因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活躍于各種虛擬社區(qū)或虛擬群體中。(2)檢驗了群體共同關注理論。結果發(fā)現,相較于獨自經歷情緒事件,個體在群體情境中,只有被證實了的情緒才會產生放大效應,其他未被證實的情緒沒有出現顯著差異;情緒傳染和群體共同關注兩種理論不足以解釋群體共享情緒的放大效應。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otion experience intensity of individual in group context is not enough to explain this effect . ( 2 ) The theory of common concern of the group was examin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compared with the emotion events alone , the individual in the group context , only confirmed emotion produced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 the other unconfirmed emotion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the emotion infection and the group common concern two theories are not enough to explain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the group share emotion .
【學位授予單位】:寧波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B84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汪祚軍;侯怡如;匡儀;唐輝一;趙珍珍;陳紅霞;;群體共享情緒的放大效應[J];心理科學進展;2017年04期
2 張奇勇;盧家楣;;情緒感染的概念與發(fā)生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09期
3 靳霄;鄧光輝;經e,
本文編號:17980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79805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