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言意關系看什么是不可靠敘述——論敘述框架的敘述功能與人格功能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從言意關系看什么是不可靠敘述——論敘述框架的敘述功能與人格功能的關系 出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不可靠敘述 言意之辯 敘述框架 敘述者 隱含作者
【摘要】:中國古代的"言意之辯"是不可靠敘述研究的起源,其思想方法可以用來解釋不可靠敘述中的諸多難題。不可靠敘述的主要問題是對隱含作者和敘述者的雙重人格化理解偏誤。敘述者是敘述框架的敘述功能面的比喻,隱含作者是該框架的人格功能面的比喻,不可靠敘述的根源是敘述框架的敘述功能與人格功能之間的差異,該差異由作者、讀者、文本程式等共同賦予。修辭派與認知派都只關注其中一個方面,因此導致片面化理解。從言、意關系出發(fā),一切文學化的敘述都是不可靠敘述。
[Abstract]:The debate of speech and meaning in ancient China is the origin of unreliable narrative research. Its method of thinking can be used to explain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in unreliable narration. The main problem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is the biases of the dual personalization of the implied author and the narrator. The narrator is the ratio of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the narrative frame. Metaphor. The implied author is the metaphor of the frame's personality function. The root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arrative function and the personality function of the narrative frame. The difference is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Both rhetorical and cognitive schools pay attention to only one aspect, which leads to one-sided understand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meanings, all literary narratives are unreliable narratives.
【作者單位】: 四川師范大學;
【分類號】:B848
【正文快照】: 摘%要:中國古代的“言意之辯”是不可靠敘述研究的起源,其思想方法可以用來解釋不可靠敘述中的諸多難題。不可靠敘述的主要問題是對隱含作者和敘述者的雙重人格化理解偏誤。敘述者是敘述框架的敘述功能面的比喻,隱含作者是該框架的人格功能面的比喻,不可靠敘述的根源是敘述框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申丹;;何為“隱含作者”?[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文一茗;;不可靠敘述的符號研究[J];符號與傳媒;2012年01期
3 趙毅衡;;“全文本”與普遍隱含作者[J];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06期
4 譚光輝;;四個作者與四個讀者的對話:論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J];當代文壇;2014年01期
5 馬文美;;評《<紅樓夢>敘述中的符號自我》[J];符號與傳媒;2011年02期
6 韋恩·C·布思;申丹;;隱含作者的復活[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7 申丹;;再論隱含作者[J];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8 譚光輝;;作為框架的敘述者和受述者——論第一人稱、第二人稱敘述的本質(zhì)[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9 申丹;;坡的短篇小說/道德觀、不可靠敘述與《泄密的心》[J];國外文學;2008年01期
10 申丹;;何為“不可靠敘述”?[J];外國文學評論;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建章;論《聊齋志異》“弄假成真”的藝術技巧[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2 鄒宗良;;隱含作者與真實作者——《聊齋志異·嬌娜》篇創(chuàng)作心態(tài)探析[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3 段宗社;;論《蘇仙》對神話原型的重現(xiàn)與改寫[J];蒲松齡研究;2010年01期
4 王軍明;;《鳳陽士人》情愛模式的敘事倫理學詮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5 孫慧;;安貝托·艾柯的小說敘事策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1期
6 周濤;論魯迅小說中第一人稱敘事的可靠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7 蘭珊;;神話型理想面對現(xiàn)實的執(zhí)著追問——試析《堂吉訶德》中鏡子-本文的指示作用和主要本文的寓意[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8 方國武;;敘事視點與政治意義——晚清譴責小說政治敘事的形式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9 高明玉;;洛麗塔:一朵無意識澆灌出的“鏡中花”[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劉運好;論魏晉士風及其對文風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林珍;;《遠山淡影》中的不可靠敘述與讀者解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蔣紅艷;徐曉杰;;修辭性敘事理論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孫素茶;;喜劇形式下的悲劇內(nèi)涵——解讀馬克·吐溫的《苦行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張禮牡;;試析《押沙龍,押沙龍!》的敘事特色[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陶禮天;;審美心官論[A];文心雕龍研究第十輯[C];2011年
6 潘桂林;;理論幻景與實踐焦慮——讀者走向前臺之后的學理反思[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7 張白羽;;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解讀勞倫斯中短篇小說[A];《網(wǎng)友世界》2014年第12期[C];2014年
8 蘇保華;;魏晉玄學及玄學美學本體論之考辨[A];江蘇社科界第八屆學術大會學會專場應征論文論文集[C];2015年
9 張白羽;;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解讀勞倫斯中短篇小說[A];《網(wǎng)友世界》(2014)[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形態(tài)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賽力克布力;論新時期哈薩克小說創(chuàng)作[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呂敏宏;手中放飛的風箏[D];南開大學;2010年
7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佳;黑澤明作品的美學特質(zhì)及其對當代中國電影的啟示[D];南開大學;2010年
9 張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元珍;黃昏的惆悵[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曾潔;論《贖罪》中的不可靠敘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蔡芝武;畢飛宇小說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周靚;《庫科茨基醫(yī)生的病案》的藝術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淑玲;從敘事學角度看譯者在小說翻譯中的角色[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7 高島;論索爾·貝婁短篇小說中的敘事倫理[D];湘潭大學;2010年
8 劉雪花;論《白鯨》中人與自然的關系[D];湘潭大學;2010年
9 史學榮;小說中空間的敘事功能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魏秋華;論動畫電影的敘事倫理[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申丹;隱含作者、敘事結(jié)構與潛藏文本——解讀肖邦《黛西蕾的嬰孩》的深層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申丹;;何為“隱含作者”?[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林琳;淺談愛倫坡作品中的恐怖描寫及其創(chuàng)作目的[J];長春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4 文一茗;;不可靠敘述的符號研究[J];符號與傳媒;2012年01期
5 董明來;;預言與回旋——從《百年孤獨》中的羊皮紙看回旋分層的邏輯特點[J];符號與傳媒;2012年01期
6 申潔玲;論現(xiàn)代小說“不具備敘述能力”的第一人稱敘述者[J];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7 申丹;選擇性全知、人物有限視角與潛藏文本——重讀曼斯菲爾德的《唱歌課》[J];外國文學;2005年06期
8 申丹;;關于西方敘事理論新進展的思考——評國際上首部《敘事理論指南》[J];外國文學;2006年01期
9 孟華;;真實關聯(lián)度、證據(jù)間性與意指定律——談證據(jù)符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J];符號與傳媒;2011年01期
10 張藝;;“自性”:蘇珊·桑塔格“反自傳性”小說的自傳性寫作——《恩主》中“沖破教堂屋頂之夢”的諾斯替教符號研究[J];符號與傳媒;201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文強;語言的“言意之辯”及對語文教學的思考[J];臺州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2 白寅;;“言意之辯”與符號論的困境[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羅祖文;;言意之辯的邏輯生成與“辯難”審視[J];文學教育(下);2008年12期
4 陳波;言意之辯:詮釋與評論[J];江海學刊;2005年03期
5 楊海濤;;“言意之辯”與意象思維[J];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年02期
6 黃慶華;;本體與超越:關于“言意之辯”的梳理與評論[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7 徐陽春;魏晉“言意之辯”新析[J];紹興師專學報;1994年02期
8 劉崇中;言意之辯與現(xiàn)象學文論的語言—文化論[J];國外文學;1995年03期
9 劉宗棠;“言,意,象”新論——“言意之辯”與符號學[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10 孫良同;;言意之辯與中國文學的形而上追求[J];山花;2009年1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徐陽春;;簡論魏晉“言意之辯”[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2 翁正石;;王弼的言意之辯[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家梅;言意之辯與中國美學[D];暨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尹丹丹;從言意之辯看中國傳統(tǒng)詩畫藝術對自身媒介的超越[D];暨南大學;2007年
2 賴德杰;“言意之辯”新解[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龔雅琴;維特根斯坦“不可說”與莊子“言意之辯”比較[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銀芝;對《莊子》言意之辯的理性闡釋[D];西北大學;2006年
5 梁杰;言意之辯與文學閱讀[D];青島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8087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380871.html